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书香保山: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强力呐喊


--读《腾冲文化·传统村落特刊》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7-25 15:53:31    本网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或许是有5年多在文联系统工作的经历,我对期刊的编辑、出版流程非常熟悉,对一些编排、选稿匠心独运的期刊非常欣赏。《腾冲文化》期刊就是这样的一本刊物。也正因为我曾经是一名“老文联”的缘故,腾冲市文联仍把新出版的每期刊物寄给我,给了我阅读和学习的机会。

  当收到2016年第1期《腾冲文化·传统村落特刊》(以下简称“特刊”)时令我耳目一新,古朴的封面设计,似乎就是某一段历史的定格。特别是那幅熟稔的西董照片,一下勾起我曾到该地采风的愉快回忆。我曾在散文《腾冲的柔软》一文中写到该地。待翻开杂志,惊喜历久弥新——该期杂志几乎是对腾冲传统村落取景式的展示(实际上也不可能是全景式展示,据初步统计,腾冲共有村落2000多个,有古民居243处,古戏台3处,古牌坊9处,古会馆30处,古建筑群93处,古巷21条,古井85口,古桥47座,宗祠资源57座,文物古迹219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就有57个,“是云南省传统村落最多的”)。这样一块被上天垂青的地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区位优势,造就了传统村落数量众多、规制宏大、气势宏伟,容量有限的一期杂志是难以将境内的传统村落悉数囊括的,因此只能是选择式的。我相信,编辑们选择时定有珠不全入椟的遗憾——好东西太多,是会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迷茫的。但惟其有遗憾,就有了再出版传统村落特刊的可能。纵览此期杂志,有以下3个显著特点。

  一、接地气的策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破。在文联工作的经历告诉我,文联无权无钱,就是典型的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想起来才要、忙起来不要”的单位,是少数领导干部认为形成不了“GDP”,产生不了“吹糠见米”效益的部门。因此,文联工作唯有主动服从和服务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以发现、培养文艺人才为己任,在读者、作者、文化人和党委、政府之间架起一道沟通协调的桥梁才能履行好职责。文联工作,是需要特别用心用力用情的。文联工作,特别需要策划、组织一系列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接地气的方式,在活动中发现人才、在活动中凝聚人心、在活动中抱团发展。我不清楚腾冲市文联出版特刊的意图,但在我有限的认识中,特别是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在对“苍山无雪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洱海提出要保护好洱海的要求,“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传统村落正是乡愁的载体,是物化的历史。因此,编辑出版传统村落特刊,正是抓住了要害,抓住了节点,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腾冲市文联能以敏锐的政治性,以务实的操作性,以文化化人、文化润心的文以载道传统为传统村落保护造势、呐喊,体现了文化人的人文情怀。据统计,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减少为270万个,10年就消失90万个。面对有些地方破坏传统村落推进城镇化建设,将600多个城市变成千城一面的现状,传统村落的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根据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的调查,近年来,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颇具历史、民族、地域和建筑文化价值的传统村落数量正以“平均约3天1个”的速度在快速消亡。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价值不小于万里长城,应该出台《中国古村落法》来保护。2015年11月14日,《光明日报》与中南大学在长沙联合主办中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与研究论坛,会上众专家疾呼,留住乡愁,保护传统村落这一“活态文化”已刻不容缓。放在全国全省全市来审视,我认为腾冲市文联推出这样一本特刊是有深远意义的,充分体现了策划人的宽广视野。

  二、多样化的解读

  历史需要阐释,尤其是像传统村落这样物化的历史更需要解读。对我们个体而言,传统村落寄托的是浓郁的乡愁。对国家而言,传统村落传承的是民族的底蕴。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说:“传统村落是一种活态文物,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鲜活载体,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浓郁的乡愁。”“物化的历史”、“浓郁的乡愁”、“活态文物”这三个关键词,更需要精深、精细、精准的解读,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以一种贴着土地的方式,以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解读,讲好故事。特刊里的42篇文章(含卷首语)正贯穿了这一主旨。比如富有诗意的描写:“登临高黎贡山,极目腾冲大地,在青山绿水间,浪漫花海中,炊烟升腾处,流水古桥旁,一幢幢老宅飞檐,一座座古村土围,时隐时现。纯真朴实的田园风光,纤尘不染的山居美图,尽收眼底。疑似蓬莱仙境,分明腾冲人家——这就是腾冲别样的水暖山柔,这就是腾冲传统古村落的缥缈诗意——许钢《保护传统村落 守望精神家园》”。比如畅叙历史的纵深:“著名侨乡和顺,位于腾冲城西南4公里,古有‘阳温暾’,清朝康熙年间称‘河顺’,后易为‘和顺’——和顺《建筑,和顺的另一种魅力》”。比如村落的编排与历史的烛照:“……从绮罗开始,沿洞坪、大董、胡家湾、倪家堡、玉璧、吴邑、尚家寨、满庄、尹家湾,一座座古村落星罗棋布,相互交错连缀,构成了一道道原汁原味的民俗文化走廊,如一幅世俗的清明上河图——杨耿耿《腾越世俗的清明上河图》”。比如写意式的故事叙述:“怀疑那石板路其实是一条能让时光返回的船,因为就那么走着就到了一座又一座与时今的居所并不相同的宅子——杨星芬《老宅的故事》”。比如色彩的聚焦凸显作家轻盈的意识流:“……在我的往事薄里,在无尽的回忆里,它(朗蒲)隆重登场,只要闭上双眼,朗蒲便变幻成大片大片的色彩,在我眼前一一闪烁——李燕滔《朗蒲,多彩之村》”。比如刘正龙《满邑 腾越古城的门户》、《橄榄寨:腾越古驿》把村落、历史、故事相互镶箝,开合有度,文字张力十足的写法……42篇文章手法多样化,逐一对有形的村落和无形的文化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

  三、乡愁式的情怀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这是诗人的乡愁。那么,文化人的乡愁在哪里?我认为,文化人的乡愁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坚守,对那些“物化的历史”“活态文物”的痴迷。文化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本质上都是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坚守者,甚至是殉道者。特刊上的作者行业分布广泛,从事工种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标签——文化人,都具有文化人的特质。对传统文化具象的传统村落的赏鉴,面对那些古色古香“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的古村落,面对城镇化及城市文化逐渐向乡村渗透和强化,许多传统乡村文化正在流失的现状,文化人的文化良知肯定不会消弭,文化人的文化道义肯定不会缺位,于是,文化人的灵感与激情便如浸渍了水的茶叶肆意飘移,在电光火石的抒情或叙事或议论中汪洋着一行行文字,于是就有这期丰厚的特刊。42篇文章就是42枚乡愁的丁香,所不同的只是“风味”各异——有的纵横捭阖、大气磅礴,有的婉约纤细、娓娓道来,有的全景表述、大开大合,有的切片取羽、枝叶关情……无论“风味”怎样都落墨于乡愁,落墨于对传统村落现状的忧虑,用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文人精魂发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强力呐喊。期盼用文化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智识”,换来专家们保护传统村落的“知识”,唤醒决策者们尊重传统村落历史的“意识”,普及民众记住传统村落乡愁的“常识”。只有各种“识”同频共振,传统村落的前世才会被记住、今世才会被保护、后世才会被延续。

    (作者简介:刘国海,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保山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在《中国校园文学》《边疆文学》《滇池》《云南日报》《当代华文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50多万字,多次获国家、省、市奖。)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