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昌宁:以“七大行动”抓牢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7-12 10:42:00    本网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本网讯 近年来,昌宁县以人居环境改善、村庄规划整治、特色产业培育、农民收入倍增、农民素质提升、基础设施配套、乡村治理创新七大行动为工作重点,抓牢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人居环境改善行动

  着力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积极实施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加快陡坡地生态治理,推进村庄绿化、庭院美化建设,对村、路、渠、宅“四旁”和公共区进行绿化,改善村庄环境的生态质量和景观面貌。保护古建筑文物、特色民居、村内古树、大树、成片林地和文化遗产,形成道路河道乔木林、房前屋后果木林、公园绿地休憩林、村庄周围防护林的村庄绿化格局。加大生态村、生态乡(镇)创建力度。

  整洁农户庭院。加强对群众生活和卫生习惯的引导,积极开展“净化我家、美化我院、整洁我居”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农户主动清除庭院内外杂草垃圾、清理乱堆乱建、清洁畜圈厕所、整理清扫“三室”(厨房、客堂和卧室),保持庭院内外整洁美观,展示健康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环保意识。

  ——村庄规划整治行动

  继续推进以“四清、四改、两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整治,有效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合力推进。实施以水、电、路、气、房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治理脏、乱、差,整治村容村貌,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开展村内户外道路硬化,推进3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提高农村人居安全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广泛开发和利用沼气、天然气、节能灶等新型能源。建设供水、排水设施和管网。大力实施“万千百一”农村保洁工程,在环保指标达标的前提下,积极推广垃圾集中焚烧、热分解、无害化处理。深入推进农村污水处理,积极推广生态湿地、生物滤池等污水处理工艺。引导农户单独建畜厩或养殖小区,实现人畜分离,积极推广畜禽养殖粪便、农业废弃物等资源综合化利用,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以太阳能路灯、电灯、风能路灯等多种照明形式互为补充,加快推进乡村路灯建设步伐,提升农村亮化水平。

  ——特色产业培育行动

  坚持“试点建在产业上”,依托优势特色产业推进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建设。发挥保山高原特色农业的比较优势,打响“丰富多样、生态环保、安全优质、四季飘香”四张名片,优化村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立足保障供给、生态涵养、休闲旅游等功能定位,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发展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经营,推广种养结合等新型农作制度,支持规模化养殖场进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推进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大力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促进农业清洁化生产。

  积极发展庄园经济。依托昌宁特色、生态优势产业发展,以发展现代高原特色农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重要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目标,坚持产业高效化、发展生态化、产品特色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品牌高端化“六化”和有主体、有基地、有加工、有品牌、有展示、有文化”的“六有”发展要求,突出产业开发型、科技研发型、休闲养生型“三型”发展重点,引导和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发展各具特色、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现代农业庄园,规划建设或改造提升一批集休闲、观光、体验、展示为一体的精品农庄,积极打造现代庄园品牌。

  充分利用农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建设“农家乐”、“农家店”,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每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发展1个带动能力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着力打造精品,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通过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人文积淀、特色产业等优势,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依托大型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园区和城镇集聚,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

  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以生猪、肉牛、家禽规模养殖为重点,积极推进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推广普及科学养殖技术,提高良种畜禽覆盖率,增强畜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推行千家万户普遍养,能人大户重点养、专业场家规模养的模式,提升规范化、规模化养殖水平。大力发展牛、羊、兔、鹅等草食动物,切实解决畜禽争粮问题,调优肉食比例。

  ——农民收入倍增行动

  拓宽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千方百计挖掘产业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通过发挥农村生态资源、人文积淀、特色产业等优势,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农村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加大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技能,确保农民非农就业稳定和收入水平提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村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有效增加农村人口人均资源占有率,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财产性收入,加大农民创业扶持力度,鼓励农民以房权换股权,以资金、劳务、物业权入股,盘活农村集体资产、土地及房产资源,着力优化农民收入结构。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不低于全省中上水平,居于全县领先水平。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支持和引导各地开发集体资源、盘活集体资产、经营集体资金,鼓励以入股、租赁等形式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产业,壮大集体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村建立现代公司组织,探索推进村企一体化建设。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因劳动力转移而闲置的土地可由村集体代管。通过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可用于发展村集体农业产业经济。开展将政府在农村的小型工程设施投资形成的资产转为集体股份加以有效管理利用试点。发展“红色信贷”,支持村级组织和党员群众发展生产,取得收益作为集体经济收入。村集体资产为全体村民集体所有,统一经营、民主管理、收益共享。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都有村集体资产。

  ——农民素质提升行动

  培育和谐文明新风尚。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懂经营、会管理、守法纪的新型农民,培养新一代创业型、技能型农民。充分发扬勤劳朴实的农村传统民风,逐步引入现代文明生活理念,积极营造美丽乡村文明和谐新风尚。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教育,倡导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生态消费、理性消费。倡导厚养薄葬,绿色、人文、生态殡葬新风尚,积极推行生态节地葬法,推进移风易俗。合理调节农村利益关系,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有序引导农民合理诉求,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坚持“文化育民、文化富民、文化乐民”,全面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实施边疆解“五难”文化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基层“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建立覆盖乡镇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文体广场、文化室和文化大院建设,让文化阵地逐步覆盖中心村和人口聚集的自然村。引导城市文化向农村辐射,深入开展“送图书、送电影、送戏曲”活动。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工程建设,全面实施“七彩云南全民健身工程”,丰富农民体育生活。

  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深入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理性表达合理诉求。依法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依靠农民和基层的智慧,通过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引导发挥村民民主协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公共服务惠民行动

  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民生水利,积极推进农村集中供水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水网建设,水利建设资金和项目重点向农村人饮安全、山区“五小水利”、“爱心水窖”等惠及民生的水利重点领域倾斜,全面解决国家规划内农村人口和农村学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以中低产田地改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完善灌排体系,全面提升耕地质量。推进以通乡油路和通村水泥路为重点的农村公路建设,加快向农民集中居住点、农业园区、木本油料基地、农村旅游点延伸。加强农村公交客运站建设,优化公交线路网络布局,确保“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协调发展。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村村有安全饮用水,通电、通硬化路,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通村到户。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均衡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发展,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全面提升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水平,增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采用对口帮扶、送教下乡、远程教育等方式,提高农村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保教质量。推进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逐步缩小城乡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差距,促进县域内校长、教师合理流动。推进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完善以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人才培养工作,加强乡村医疗机构设备配置。逐步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筹资水平,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8%以上。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人口和计生各项基本国策。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探索建立农村养老机构,稳步提高农村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筹资和保障水平。继续推进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的住房水平。扎实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培育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农民。美丽宜居乡村示范点村民有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

  ——乡村治理创新行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三委”班子,不断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扩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重点抓好农民合作组织等薄弱领域党建工作。逐步提升村干部“一定三有”保障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行边防民警兼任村官制度,开展边境地区“警地共建”工作。坚持完善干部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选强用好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长、队长、指导员、常务书记。继续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大学生村官。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支持有条件的村民小组建设活动场所。完善村级组织运转和基本公共服务经费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查处和纠正涉农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腐败问题和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各乡镇要抓紧建立完善村庄规划建设便民服务中心,田园镇、柯街镇、卡斯镇要以村庄为单位,组建村庄规划建设协管员队伍,加强对村庄规划建设的管理。

  健全村民自治机制。结合村庄撤并,探索中心村和新型农村社区辖区内村民自治组织设置模式。继续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结合实际创新载体,提高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效。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和跨行政区域的民族团结示范区创建,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警民共建活动。村“三委”班子要承担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认真履行对社区(村庄)规划建设管理的主体责任。

  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推行创新社会治理的“五条经验”,实施网格化管理、“6995”平台、“十户联防”等模式。顺应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相对集中,村庄数量减少、规模扩大的趋势,创新农村社区服务管理机制,培育新型社会管理组织,探索拆村并点或建设过程中村民集中居住后民心融合、村民自治、集体资产管理的新机制。根据农村人口居住情况,以农村社区(村委会)为单位,按照农民经济身份与社会身份分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与权利不变,以及社区居民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中心村组织机构设置新模式。健全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进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的综合性股份制改革试点,探索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逐步建立现代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 (缪竹)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