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历史档案:保山运粮援藏——昌宁篇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7-04 11:00:29    本网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1950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进军西藏。为响应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西藏邻近省区支援解放军解放西藏的号召,中共云南省委于1950年8月对运粮援藏工作作出部署。9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云南省关于支援解放西藏民工动员暂行办法》的布告,号召全省人民紧急动员起来,踊跃参加民工骡马运输队运粮进藏,对民工动员、民工待遇、民工组织、民工保护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政策规定。 

  1950年8月27日,中共保山地委召开党政和驻军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全面部署运粮援藏工作,会上成立了“保山区援藏指挥部”,负责各项具体工作。会后,指挥部分配给昌宁县的任务是动员骡马500匹,组成1个大队,运送2.5万公斤大米到西藏门工。同时规定百里百斤(华里、市斤)给运费15公斤大米,除伙食、饲草、饲料、钉掌等开支外,剩余部分,赶马工和马主人各得一半。

  昌宁县接受任务后,先后召开有县、区和驻军领导参加的干部会议和有114人参加的农民积极分子会议,对运粮援藏工作进行动员和布置。并根据省、区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针对全县刚刚解放,群众生活水平还很低,思想觉悟还不高的实际情况,作出了积极合理的具体规定:援藏运费比昌宁本地运费高一倍;运费收入除民工伙食和骡马钉掌、草料等开支外,余数马主、民工各得一半;人马若有伤亡,国家负责赔偿、抚恤。同时,迅速组织工作队深入各区、乡,宣传援藏意义,发动组织民工,挑选运输骡马。在发动组织民工和挑选骡马的过程中,由于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对旧社会拉夫派马,不给脚费,反遭打骂的惶恐心理尚未消除,一度碰到困难。但工作队坚持做深入细致的工作,广泛宣传政策,用旧社会的阶级苦、民族恨,教育发动广大贫苦农民,激发他们对西藏农奴的阶级友爱和感情,支援解放西藏。很快在全县各区、乡掀起了积极报名参加民工运输队,出骡马,支援解放西藏的热潮。在十多天里,全县就组织起一支以贫苦农民为主体,有200多名民工及780匹精壮骡马组成的运输大队。

整装待发的昌宁援藏民工运输队

  9月底,各区、乡民工运输队到县人民政府集中训练,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全县组成1个大队、8个中队、24个小队。任命县人民政府秘书谷子明为大队长,县自卫营长张亮为副大队长,并根据大队提议,任命了各中、小队长及兽医、会计等人员。出发前一天,县人民政府设宴招待了参加援藏的干部民工,并给每人发新棉衣1件,布裤1条。

  10月3日,昌宁援藏大队出发。沿途受到机关干部、各区、乡代表和人民群众的热情欢送。到保山后,受到保山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保山区援藏指挥部设宴欢迎,并以银元半开预付了部份运费(当时,内地已用人民币,但偏僻山区和藏族地区仍用银元半开)。同时将昌宁援藏大队编为保山区援藏指挥部第八、第九两个大队,谷子明任第八大队队长,张亮任第九大队队长。

  10月上旬,昌宁援藏的两个大队,在保山领取了760驮军粮后,按照指挥部指定的路线,先后出发。指挥部还特意给第九大队配备了1名随行记者。运输队过老营、瓦窑,走羊肠小道溯澜沧江北上,经漕涧、旧州、表村、兔娥至兰坪县的营盘,过链子桥沿江东继续北上,又经小维西、白济汛、康普、岩洼、叶枝、直达德钦县的羊咱。然后,飞渡溜索,再走澜沧江西岸,开始翻越沧、怒两江之间的四望雪山(8天路程没有人烟,当地群众称为“死亡”雪山,是梅里雪山的分支),到了怒江东岸的阿扁,再沿怒江北行,最后抵达西藏门工。途径31个马站,单程837公里。

行走在雪山的驮队

  运输途中,干部们以身作则,困难冲在前,危险抢在先;同时注意抓好民工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及时编写《通报簿》,沿途传看。认真传达上级指示,报道沿途情况,交流经验,表扬好人好事,纠正不良倾向,安定民工思想,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民工们积极自觉地响应大队部提出的“宁愿人多苦,不让马过累”的号召,行李自己背,用具自己拿。在由表村到兔娥途中,道路狭窄且石坎较高,行走困难,就由人扛驮子,让骡马空行。第八大队民工王丕烈,不停歇地扛了30多驮,深受大家赞扬。在雪山洼子宿营时,气温低至零下20℃,为保护骡马,不少民工匀出自己的毡子、棕盖、雨衣等披在骡马身上。过羊咱时,八大队有40多匹骡马吃了一种当地叫“闹土”的植物中毒。大队兽医闻讯后,连夜用钢针穿刺法,抢救了大部分骡马。

过四望雪山时先将马送下山后,将驮子一驮一驮地拖下山

  最为艰苦的是翻越四望雪山,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垭口,狂风漫卷着雪花,吹得人睁不开眼睛;空气稀薄,人马都面临着严重缺氧的威胁。翻过雪山,是一段陡坡,坡面坚硬溜滑,而且要经过42道蚯蚓式的弯道,才能下山,人马稍不留意,就有滚入雪沟的危险。为了不让军粮和骡马遭受损失,民工们不顾生命危险,硬是用斧子在坚滑的雪坡上砍出一台台雪磴,然后先把粮驮卸下来,两个人护送一匹骡马,前面堵马头,后面拽马尾,把骡马一匹一匹送到坡下。同样,两个人抬一个驮子,先将驮子翻过来,从雪坎上一驮一驮地拖下山(因出发时就将米袋放在篾箩内,故米袋不易损坏),拖完42道弯后,再扛上肩膀,直到骡马下山没有危险的地方。第九大队中队长穆静安不仅组织民工使马驮安全下了雪山,而且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人就收拣了各大队丢在雪山上的病弱骡马13匹。由于环境差,气候恶劣,虽然全体民工尽了最大的努力,依然还有3O多匹骡马被冻死、跌死,遗骨雪山。

过兔娥途中道路狭窄、石坎较高,行走困难,就由人扛着驮子,马空走

  经过近两个月的艰苦跋涉,昌宁县的两个运输大队终于将粮食运达西藏门工,圆满完成运输任务。但是,当两个大队返回到羊咱时,羊咱兵站领导又动员他们把第一大队送达羊咱的230驮军粮再次送达门工(因当时第一大队尚未接到改送粮食到门工的通知)。八、九两个大队又挑选了一批精壮人马,担任这一任务,民工们不顾人疲马乏,同心协力,再次翻越雪山,将这批军粮运到门工。历经100多天的连续奋斗,昌宁援藏第八大队于1951年1月15日返抵保山,24日回到昌宁,第九大队也及时返回。总计行程2000多公里,运送军粮990驮(包括接运的230驮),共1980包,39600公斤,超额完成了任务。干部民工还将平时节省下来的口粮近1000公斤大米,赠送给门工粮站,慰劳人民解放军。援藏干部民工无1人伤亡,损失牲口130多匹。指挥部的随行记者还在沿途摄下了几十张昌宁援藏大队行军、生活的珍贵照片,是昌宁县人民支援解放西藏的真实缩影。

  援藏归来,中共保山地委、保山专员公署和驻保山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四军第四十一师师部,召开总结庆功大会,昌宁援藏大队受到表彰。地区首长在庆功大会上说:“昌宁在保山区内是个小县,但在援藏中,功劳最大,成绩最突出”。地委给昌宁援藏大队荣记了集体一等功,授予锦旗、奖状。并给穆静安荣记了个人特等功;谷子明、陈荣昌、郑师桥、周尚文荣记了个人一等功;还给一批民工荣记了个人二、三等功,给他们颁发了喜报和奖品,对所有参加援藏人员都发给纪念证,干部还加发了纪念册。

  1951年2月,特等功臣穆静安,代表保山地区援藏有功人员,出席了十四军在大理召开的首届英模代表大会,受到上级党委的表彰和奖励。(责任编辑:杨永明,供稿 赵杨斌)

  注:档案保存于昌宁县档案馆,摘自《中共昌宁县党史大事记》,馆藏档案。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