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古堡山寨——大乌邑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5-17 10:55:53    保山日报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走进施甸县姚关镇大乌邑村,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呈“z”字型的小巷道串起了各家各户。一座座庭院正门开向东边,后门连接他户,就这样院院相通、户户相连,一直延伸到山林里去。

  当地居住着契丹后裔,他们称这是祖辈们设计建盖的“古堡式建筑”。而之所以这样设计,据说在当时主要是为了便于集中防守。

  村里有170多户760多人,居民全都姓蒋。据大乌邑族谱记载,元朝初期,契丹人随蒙古军南征到施甸,在施甸建立长官司衙门;元28年,一位“千户”到姚关屯守,后定居于大乌邑村,就这样,这个独具特色的古堡山寨因然形成。

  大乌邑古村落地处关隘要道,建治于元朝中期。其选址依山畔水,依托于身后九曲十八湾的灯笼山龙脉之地,逐坡而建。在进入村寨大门的门楹上,书写着“溯祖源起潢河户户向东,传万代留百芳家家朝阳”的对联。进入总大门处的前庭两侧,有砖土筑的灶台,是契丹后裔“家内上香,屋外送亡”,敬奉天地的祭祀平台。大门之内各个院坝被称之为“天井”,中间插有一些松树。整个古村落总共七院建筑,分前后两排错齿相连,古朴而不失雄健。

  不用说,每一家都有自己的一道大门。大门正中通常有一块“月亮花场”(俗称“大天井”),它由石块支砌,形如向日葵,体现出契丹后裔对太阳的崇拜。院子后面的月台上,有一个“小天井”,其墙壁上也有石头雕刻的月亮,甚至还镶嵌着皮囊石刻,与“大天井”遥相呼应。家家的四合院门都面向东开,地板上则镶嵌着朝阳葵花图案,充分体现出契丹人“东向朝阳”以及对日月崇拜的古朴遗风。

  住在古建筑群里的七院人家,一祖同源,但又各司其职:最下面的两院,一院称“外头家”(又称“武术家”),主要行使着保卫职能,一院称“金鞍氏家”,默默传承着马鞍手艺;正中一个庭院的“里头家”,还有东边下院的“学堂家”,履行的是崇儒教育职能;左前方上两院的“松林家”,负责做好柴禾、粮草等生活保障;而最上一院的“高头家”,曾指挥着99个马帮驮队,是南出缅北的重要商运马帮。

  在古堡里最高大、保存最完好的一栋建筑的大堂正中,悬挂着“笔荣边史”的匾。民国时期,镇康县长纳汝珍聘请大乌邑契丹后裔蒋世芳首修《镇康县志》,先生夙兴夜寐,经年乃成。1936年,县长提笔书赠“笔荣边史”大匾一块。堂屋中祖宗牌位上的记述追本溯源“乃古契丹大辽皇”。

  在大乌邑古堡山寨里至今仍矗立着一座蒋氏宗祠,人们又称它“耶律祠”、“武略祠”,是契丹“百户”后裔居住的地方。祠门前有对联: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这业已生动的展现出契丹后裔人家的生态与质朴。

  祠堂内供奉着六世祖蒋承业的塑像,门侧有联:“掌管袭分司本支原土舍彼时改姓者三曰阿曰莽曰蒋;将军封武略累世笃忠贞乃祖传家不一立德立功立言”。楹联记述了施甸长官司及官封九册土主的关系,同时也记载了滇西契丹后裔改名换姓的历程,教育子孙要忠于朝廷、维护大统、忠厚持家。这充分表明了滇西契丹先祖始终维护华夷一统的肝胆与决心。(郭金灿 徐刚华)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