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互联网+”串活“龙陵三宝”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6-02-03 11:36:51    保山日报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石斛、胡蜂、黄山羊是龙陵县的三大特色产业,被喻为龙陵农民的“吉祥三宝”。近年来,该县坚持“特色种植上规模、标准化生产促提高、示范典型显水平、扶贫开发求实效”的产业发展思路,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互联网+特色产业”的产业链,引导农民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培植林下经济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石斛搭上“绿色快车”

  隆冬时节,走进龙陵县象达乡朝阳村石斛种植大户李性能家,偌大的院子里20多名妇女每个人的膝上放着一把篾筛,面前是一盆燃着的炭火(电烤炉),身旁摆放着石斛鲜条,她们把石斛鲜条在火盆(电炉)上烘烤后又在筛里卷成枫斗,技术娴熟,欢声笑语在院里飘荡。李性能介绍:“我家种着30多亩紫皮石斛,去年石斛鲜条产地价每市斤55元,产石斛鲜条6吨,收入70多万元。今年石斛鲜条价格低迷不起,我雇工把石斛鲜条加工成枫斗,避开石斛鲜条不易保管的瓶颈,再寻找商机销售,不能在一棵树上拴死。”

  龙陵紫皮石斛产量约占全国的70%以上,2015年末,全县种植面积达600万平方米,产石斛鲜条2500吨,经初精加工的龙陵紫皮石斛(枫斗)及系列产品畅销国内100多个大中城市和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9年5月,龙陵县成功申请注册了“龙陵紫皮石斛”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1年11月18日,中国中药协会授予龙陵县“中国紫皮石斛之乡”的称号。

  近几年来,龙陵县把石斛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原特色产业加以培植,采取政策、资金、科技、市场扶持的举措,积极引导农民组织专业合作社拉长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政府搭台、合作社唱戏、龙头带动、农民受益”的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全县成立石斛专业合作社36个,发展社员户1000多户,带动石斛种植户1.2万余户;引进和培育石斛精深加工企业13家,创立了“打虎坡”、“古箐宝”、“回春草”、“元斛”、“极斛”、“龙川江”等品牌,获得云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开发出石斛枫斗、石斛茶、石斛酒、石斛粉胶囊等6个系列10多个产品。在全县800多个村寨建立石斛枫斗加工“大嫂车间”1000多个,吸纳3.5万农村妇女加工石斛枫斗足不出户就能赚钱。依托“互联网+石斛”建立电商石斛系列产品专卖店16家,构建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石斛’+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通过企业和合作社牵头示范带动,拉动民间资本近10亿元,带动农民实现农业产值3亿余元,创工业产值7.59亿元。

  面对今年低迷的石斛市场,龙陵县采取了挂档提速内涵增值向初精加工要效益的举措应对市场跌宕。全县投入劳动力转移培训资金451万元,已举办石斛枫斗加工培训班32期,免费培训农民3400余人,为石斛枫斗加工增添了生力军。云南极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占地70余亩有6条生产线的石斛精深加工厂年内可望建成投产;龙陵县云河石斛开发有限公司投资400多万元的4条系列产品生产线投入试生产;“互联网+石斛”电商平台销售业务全线飘红;龙头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正在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为龙陵县石斛产业带来生机和希望。

  胡蜂产业“破茧成蝶”

  “我家的山林有几十亩,不养蜂就闲置了,养蜂多了一份收入。”在龙山镇尹兆场村的一片山林里,正在往树上挂蜂巢的村民黄国旺告诉记者,“种蜂由黄氏蜂业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包收购,产值按1:2分成,公司占1成养蜂户2成,去年,我领养了41窝胡蜂,分成收入就有3.4万元,今年用养蜂收入建盖了砖木结构的住房,圆了多年的安居梦。”黄国旺家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3口住的是雨天漏雨晴天进风的破房,守着几亩薄田瘦地盘吃穿,在贫困中苦熬。今年,尝到养蜂甜头的黄国旺又领养了62窝胡(土)蜂,赚它一把。

  尹兆场村村民黄国忠经过30余年的不懈探索,成功破译了人工驯养胡(土)蜂的“密码”,将驯养胡(土)蜂做成了年创产值逾百万元、带领山民养蜂致富的产业。他的事迹经央视、省、市主流媒体报道后,产业越做越大。2013年成立了龙陵县黄氏胡蜂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和胡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126户,放养胡(土)蜂1100多窝,带动群众放养胡(土)蜂5000多窝。公司有员工29人,建成了集交配室、越冬室、筑巢室、电教室等为一体的多功能胡蜂育种基地和培训中心及电子商务平台,在近几年培训结业分布在湖南、贵州、四川等23个省、区的1000多学员中建起微信群,以“掌上平台”交流养蜂技术和市场信息。去年,生产蜂蛹5万千克、“蜂子酒”9000千克,提取初蜂毒原液25千克,去年培训180人,售卖及提供学员胡(土)蜂巢3800巢,实现产值2090万元,领养(蜂)农户实现收入200余万元,其中18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经济状况明显好转。

  龙陵县为了做大做强胡蜂产业,以黄氏胡蜂养殖公司为龙头,培育胡蜂产业链。制定出台了《龙陵县胡蜂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在政策、资金、科技、市场上给予支持。“十三五”期间,县财政将每年不低于100万元的胡蜂产业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规划建设1个县级良种繁育基地,10个乡镇级良种繁育基地,每年建设10个胡蜂养殖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吸纳3万余农户加入到产业链上,发展养蜂业增加收入。到2020年,全县放养胡蜂13万巢,生产蜂蛹910吨、酿制“蜂子酒”1000吨,提取初蜂毒原液250千克,实现产值10亿元。

  黄国忠坦言:“人工驯养胡蜂是个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很适合山区农民发展。农民只需要掌握养蜂的基本技术就行了,难度大的核心技术都由公司提供,产品由公司包收购。”以公司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与领养户结为利益共同体,变单打独斗闯天下为“抱团”闯市场,养蜂户只提供山林资源就有稳定的收入。公司还出台了群众每发展养殖1窝黄(土)蜂由公司奖励给养蜂重点村、社区“两委”30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去年,河头、尹兆场、芒麦、麦地、户孔等5个重点村养蜂奖励收入达1万至6万元不等,摘去了集体经济“空壳村”的帽子。

  黄山羊“潇洒走市场”

  大山深处的碧寨乡梨树坪社区大松坡寨村民杨春生近日双喜临门,一是他向养羊大户赁养的40只羊今天分成;二是用赁养收入购买了12只羊,其中有1只种公羊、11只能繁母羊,有了一本“畜存折”。年近60岁的杨春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初,他向寨里的养羊大户赁养了40只羊,出栏按二八分成,即:羊主人二成,赁养户八成,风险对半。去年,杨老倌赁养的羊出栏31只,得到2.1万元的收入,今天又花1.4万余元购买了12只羊。他喜滋滋地说:“赊养黄山羊不用出本钱,出栏按二八分成,确实帮我解决了没钱买羊的困难。村总支书记、主任杨能生介绍,梨树坪是龙陵黄山羊养殖重点村,黄山羊存栏达4000多只,去年出栏3100只,实现收入320多万元。为了帮助立卡贫困户摆脱贫困,在养羊大户中开展了向贫困户赊养黄山羊脱贫活动,按二八、三七、或四六分成,有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赊养黄山羊,生活得到改善。

  近几年来,该县采取一手抓市场,一手抓养殖,增加资金科技投入,产业培育与市场营销同步,基地建设与扶持大户联袂,科学养殖、饲料开发、草场培植并行的运作举措,以优惠政策作驱动,敞开资源市场,吸纳县内外开发商参与开发建设,每年投入龙陵黄山羊产业扶持资金3320万元,建构起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一体化经营、“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链。截至2015年末,全县黄山羊存栏15.06万只,其中能繁母羊7.4万只。建成存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4个,存栏30只以上的养殖户3500户,建成市、县级养羊示范村3个,成立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个、养羊专业合作社29个,引进龙头企业1户建成龙陵黄山羊精品农业庄园一个和日屠宰500只羊的生产线一条。建成畜牧交易市场(点)76个,使“羊肠小道”连通了大市场,提升了产业的市场转换率。2015年,全县黄山羊出栏15.2万只,实现产值1.52亿元。

  在位于怒江岸畔的龙陵县庞龙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养羊场内,公司经理何家清说:“咱们场的龙陵黄山羊走上信息‘高速公路’了,1月以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广西和昆明、大理180多只,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春节前的订单还有3份呢,真是猴年开门红。”这家公司黄山羊存栏达2000只,是市、县龙陵黄山羊种羊商品羊养殖基地。为了帮助当地群众增加收入,公司利用电商平台为当地农民销售黄山羊,去年销售量达520余只,养羊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碧寨乡三家村毛树寨村民昌祖恩饲养着50多只黄山羊,去年出栏34只都是由公司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他感慨地说:“鼠标一点达成供销协议,货到后电子结算付款,真是方便快捷把稳。”(雷华)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