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回眸“十二五”:徐掌新传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11-25 16:16:36    保山日报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除了威震四方的擦大钹,今后五年内徐掌一定还会有更多变化让人惊喜。我认为,现在外界对徐掌乃至整个西山片三乡的印象都要大变了。”

  ●“把徐掌这样一些贫困村建成山青、水秀、路畅、村美、民富、基强、人和的美丽乡村的时机已经来到,这是群众的迫切期望,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关于徐掌、擦大钹及其它

  因为孕育了名震四方的擦大钹,深藏于崇山峻岭间的徐掌村,注定了其非同寻常的命运。

  这个隶属于隆阳区瓦房乡的彝族白族村,除了给人带来荡气回肠的擦大钹,多年来,让更多人唏嘘不已的是它的贫困。

  “这是一个很强烈的反差。同时又是一次浑然天成的奇妙融合。擦大钹本身就是彝家人千百年来为击破恐惧穿越愁苦而创造出的一个精神利器。”说起徐掌,现任隆阳区文化馆馆长、主编《徐掌村彝族舞蹈擦大钹保护调查》一书的丁今感触颇深。“擦大钹的表演风格总体以粗犷豪放和诙谐幽默为主,它最原始的形态就是通过模仿动物的形态逗人开心。”以前村里人就自嘲其为“穷开心”。它充分展现了彝家儿女乐观豁达、幽默豪爽的性格特征。“之所以能够走出封闭的大山,最终成为保山乃至云南的一张文化名片,成为与黄土高原上的‘威风锣鼓’相提并论的‘南钹北鼓’,并于2009年正式成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都是因为人们能从这群山里人激情洋溢的生动表演中真切感受到他们积极、乐观、向上、豁达、包容的人生态度和昂扬的生命斗志。”说起徐掌和擦大钹,丁今的确有很多话要说。

  让丁今印象最深刻的是,1992年2月,以徐掌村擦大钹为素材集体创作编排的大型广场舞蹈“永昌钹舞”首次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亮相并一举拿下组委会颁发的“表演综合一等奖”和“组织一等奖”的桂冠时,很多人并不知道,参与表演的这20多名徐掌村民当时都还住在茅草房里。

  在接下来的20多年间,党和政府针对徐掌所在的整个隆阳区西山片三乡共同面临的大面积贫困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扶贫攻坚战。

  2005年,徐掌行政村完成了“草改瓦”,徐掌、大桥河两个自然村328户1380多人全部告别茅草屋,住进了新瓦房。

  10年过去了。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步步落实,好消息一个又一个的从大山深处传来。西山三乡焕发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山绿了,生态环境改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观念在变,生活质量也不断提升。在瓦房,从2014年10月到2016年10月实施的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到目前的精准扶贫,又一次向贫困发起了猛攻。他们的目标是到2016年末全乡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解决5500多人的脱贫问题,实现“山青、水秀、路畅、村美、民富、基强、人和”的总体目标。

  可以肯定的是,徐掌村也即将在这几年间发生更大的改变。而这10多年间徐掌村乃至整个西山三乡发生的每一次变迁都与国家的扶贫开发惠民政策息息相关。

  徐掌的变与不变

  “今年对于徐掌村来说,变化最大的恐怕就是整个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改变了。”10月24日,在徐掌自然村村口,徐掌的“当家人”村党支部书记杨国洲这样告诉记者。

  总投资480多万元,全长6.05公里的沙瓦线直至徐掌村的道路硬化工程正在紧张的施工建设中,预计在今年年底,这个徐掌村群众盼望了多年的梦想就要实现。这是此次瓦房乡整乡推进的重点工程之一。按规划,瓦房乡将在2016年10月实现乡村道路和村组道路的全部硬化。全乡“村村通”、“组组通”目标的实现,将切实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目前,沙瓦线至徐掌及其他五个行政村的通畅工程项目都正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

  而已于9月提前完工的徐掌自然村内部道路的硬化工程,让如今的徐掌看上去焕然一新。“现在,我们再也不用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囧况发愁了。”徐掌村32岁的监督委员会主任茶楼生兴奋的对记者说。

  对道路的改变是徐掌村人多年的盼望。这一点,做为土生土长徐掌人的茶楼生感受深刻。在这个全部都是彝族的大寨子里,乡亲们依山而居,分别形成上寨、下寨和新寨三个村民小组。由于整个村寨由下往上延伸,形成一个很深的锅底状,是个典型的山高坡陡型村寨。可以想象,没有水泥路面时,满是红泥凸凹不平的道路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难处啊。

  在当地,茶楼生年纪虽轻,但他脑子灵活,善于经商,算个能人。如今家里五个人生活,他除了忙村里的业务,还需要做些杂活。每天,母亲要负责放牛和管理4头骡子和10多头生猪的“饮食起居”,家里的30多亩土地交给茶楼生和他的爱人。“在徐掌,包谷、土豆、红薯,都是我们传统的种植作物。”茶楼生说。从2004年起,隆阳区“3+2”扶贫战略实施后,因为核桃树的大量种植和普及,让种植业的发展有了新的改变,并收到实效。茶楼生家当年种下的10多亩核桃树,今年就为他贡献了上万元的收入。

  “杂七杂八的算起来,一年有五万多的收入吧。”茶楼生说。他的这个收入在目前的徐掌只是中等。“真正挣钱快的,还是那些出外去打工的。现在我们村常年在外的壮劳力就有170多人呢。”茶楼生说。

  “本来像我这个年纪正是出去打工的大好时机,不过,为了村里的发展,我们总得要做出一些牺牲吧。”已经有四年党龄的茶楼生认为,如果人都跑到外面去了,村里的发展又有谁来做呢!

  针对目前农村的人口分配现状,面对村里大多只剩下的老人、妇女和孩子,瓦房乡适时调整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蚕桑产业。“这也叫3860产业,38就是代表妇女,60就是代表老人。是目前比较适合发展的一个好产业。”杨国洲说。

  目前,在徐掌,乡上分配的200亩蚕桑任务大部分是被徐掌行政村的另一个自然村大桥河完成的。“在种包谷还是种蚕桑的问题上,大桥河和徐掌之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个表现,结果是相当明显的。”杨国洲感叹。

  而这,正是让杨国洲纠结的一件事。

  “究其原因还是在观念的改变上。”36岁的徐掌小学校长李有茶这样告诉记者他对目前徐掌现状的认识。

  正是因为意识到接受新鲜事物和观念改变的重要性,这位在当地学历算最高的徐掌人放弃在外各种诱惑,毅然回到家乡拿起教鞭。他说,观念的改变要从娃娃抓起。因为他们是徐掌的未来。

  大桥河的乡村实验

  杨国洲的家在大桥河。从远处望下去,大桥河那白色的青砖瓦房静卧在莽莽绿色森林中,才看上一眼你就会喜欢这个小山村了。

  如今山青水秀的大桥河,已成为瓦房乡移民安置的乡村实验样板村来精心打造。为什么?“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的说法,瓦房的扶贫攻坚也正处在决胜阶段。我们就是要以大桥河村做一个样板,把徐掌这样一些贫困村都建成山青、水秀、路畅、村美、民富、基强、人和的美丽乡村,这是群众的迫切期望,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瓦房乡党委书记何兴有这样评价大桥河的引领作用。

  的确,从新近完成的进村道路上就可看出,这是一个会给你带来惊喜的白族小山村。

  沿着大桥河今年7月完工的总长1.8公里的水泥路面进入村里,一幅山青水秀干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眼见一亮。在整修一新的文化广场上,以24孝的中国传统文化礼仪教育为主题的墙体文化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徐掌自然村全彝族的情况相似,大桥河村56户人家全部是纯白族。在新建成的大桥河蚕桑产业专业合作社里,白族民族文化展室里,由乡亲们自动捐出的民族服饰鲜艳夺目,通过不同时期的服饰变化,展现了一个白族人一生的生命动态。墙体上“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共圆贫困山乡幸福梦”的大幅标语,概括了这个小山村这些年旧貌换新颜的根本缘由。

  今年49岁的杨国洲,并不是徐掌本地人。和大桥河的249名村民一样,他们都来自杨柳乡的小海坝。1971年,为建小海坝水库,当时才6岁的杨国洲随着父母亲一起搬迁到了如今的大桥河。1995年,杨国洲入了党,并作为在外闯荡多年敢作敢为的一个能人进入徐掌村委会,如今在村委会已有20年了。1997年他担任徐掌村村长,2004年开始担任支部书记至今。

  2007年,最后的24户人家在国家移民政策的帮助下,搬了上来。那一年,针对大桥河移民村的现状,国家帮助了60多万元,改善基础设施现状,修通了水、电、路。

  做为一个已经搬迁到此44年的移民村,国家竭尽所能对他们进行了补偿,按照相关规定,2006年6月30日以前在大桥河出生的人,每人每年可享受到600元的扶持资金。而今年整乡推进过程中,大桥河在隆阳区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下,获得248万元的项目支持,今年6月30日前不仅实现了入村1.8公里的道路硬化,还实现了户户通,并同时进行了屋顶的统一翻修,12户村民的围墙大门改造,以及文化广场的墙体粉刷和健身器材的设置,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为改观。

  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大桥河村民团结一致,与时俱进,迅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在瓦房乡大力推进蚕桑产业进程中,率先进入试验区,成为今日种桑养蚕致富的大村。

  目前他们已有870多亩桑园,在2013年还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他们还想出让核桃树和蚕桑套种的好方法。在长、短经济利益上相互协调配合,取得了良好效应。之所以能在大桥河取得蚕桑产业的成功,杨国洲概括说,一句话,村风正,民风纯,观念新,求发展,干实事。

  “种桑养蚕好。一方面桑叶绿化了山林,同时老人妇女在家就可以完成,二是收益好。”杨国洲说。2011年,杨国洲在徐掌村带头发展蚕桑。他家盖的大蚕房里,共养了13张蚕。这可不是个小数字。据杨国洲介绍,养蚕一年有五次收成,共分为春蚕、夏蚕、秋蚕、中秋蚕和晚秋蚕。一张蚕可产出40到50公斤,养得好的可达60公斤。按一张蚕近1800元来说,杨国洲的13张蚕每次可收入2.4万元,一年五次的收入就可达12万元。

  目前,正值中秋蚕的收购时间,杨国洲的小女儿一家就全忙活在这上面了。而杨国洲的爱人则每天忙着带两个女儿的孩子。生活过得忙碌而又快乐。

  在杨国洲家,大女儿和大女婿一直在深圳打工,两人一个月的工资可达8000元左右,小女儿和小女婿则在家中以养蚕为主业。一家人的所有收入全都由杨国洲进行统筹,这样下来,加上核桃和地里的杂七杂八,一家人的收入一年相当可观。而大桥河自然村去年底的人均纯收入已达7000多元。

  在杨国洲家,一幢新建成的两层新楼已竣工。设计整洁漂亮的新居里,房屋的装修也处处显示了主人的用心细致。杨国洲说,我爱人这么多年忙来忙去为这个家辛苦了大半辈子,把这个房子搞得舒服一点,就算我和儿女们给她的一个礼物吧。

  踏着朗朗月色,在这个安祥的小山村里散步,恍如隔世。夜色里,家家的摩托车和其他车辆就停在路边。杨国洲告诉记者,这10多年来,村里从未发生过偷窃事件,也从未有人来找过他解决家庭矛盾和日常琐碎之事。“这就是人和的好处吧”。这是杨国洲颇为自豪的一件事。

  谈到徐掌今后的发展,“除了威震四方的擦大钹,今后五年内徐掌一定还会有更多变化让人惊喜。我认为,现在外界对徐掌乃至整个西山片三乡的印象都要大变了。”杨国洲这样告诉记者他对徐掌现状和未来的乐观期待。“我们都是擦大钹的后代,这样的乐观精神是生长在我们血液里的。不会错!”他坚定的说。(周向东)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