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土地流转,田野焕发新生机


——探索农村改革的“山邑模式”系列报道之一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5-03-30 15:24:16    保山日报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编者按 “山邑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总结,但具体来讲,就是市委书记李正阳今年3月3日在全市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现场推进会暨专题党课辅导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通过土地流转,采取股份制合作方式,走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的路子,规模化种植荷花,开发莲子、莲藕、荷叶茶等产品,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和水产养殖,增加土地收益、壮大集体经济收入,提高村干部待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山邑模式”引领了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一种方向,有效解决了当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三个问题:一是土地流转促进了农村深化改革;二是股份合作解决了村集体、村干部、企业和群众的利益分配问题;三是龙头带动解决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企业化、品牌化发展的问题,实现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为营造学习推广“山邑模式”的舆论氛围,扎实推进全市“一教育五行动”,积极引导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能力,本报组织记者深入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驻村入户开展“山邑模式”的深度采访,从今日起陆续推出一组“山邑模式”的深度报道,敬请关注。

  春分到,春耕备耕忙开了,全国各地的农民朋友都在争先恐后购买种子、化肥、农膜、农药等生产资料。

  然而,记者近日在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采访时,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番景象:习惯早起的乡亲们起床后,或者送孩子去上学,或者骑上电瓶车去村里的康汇食品公司上班,或者开着拖拉机去搞运输;傍晚,村里的3个活动场所成了欢乐的海洋,老老少少齐聚在一起,伴着优美的旋律,跳起了广场舞。

  “难道山邑村的农民都不再耕田种地了?”

  见记者一脸疑惑,今年61岁的施甸县姚关镇山邑村党总支书记杨绍武笑着说:“自从村里开展土地流转工作后,群众的大部分承包土地都由合作社和村里的企业来管理和经营,乡亲们就不用操心春耕备耕的事情了。”

  走进山邑村盖打村民小组李自周家,宽敞的小院收拾得干干净净。如今,李自周的3亩水田都流转给了村里的红莲藕种植专业合作社,儿子和儿媳元宵节后就外出务工去了,家里只有他、老伴和一个孙子。

  “儿子和儿媳外出打工,每年都给家里带回五、六万元的收入,加上土地租金2400元,一家人的日子不用愁。”李自周感慨,土地流转的确是好事儿啊!

  “我现在的主要任务是白天与老伴带孙子,晚上到村里的小广场学跳舞。”李自周一边说一边拿出了山邑村老年协会今年组织春节文艺汇演时录制的光盘播放起来。

  谈起现在的生活变化,李自周道出了山邑村民的共同心声:“以前,天天要想着田地里的庄稼,什么时候播种、施肥了,找谁来帮忙了,家里的承包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后,再也不用起早贪黑了。”

  闲聊中,李自周将他与村委会签订的土地租赁合同展示给记者。合同上清楚地写道:租赁期限10年,自2013年11月1日起至2023年10月31日止;租金支付方式为前五年每亩每年800元,后五年每亩每年1000元,租金一年一付。

  记者看到,合同上除了他和村委会主任的签字及红手印外,还有姚关镇人民政府的第三方公章。杨绍武介绍,有了镇政府的公证及担保,群众才能吃上“定心丸”。

  山邑村地处施甸县姚关镇西北边,全村国土面积14平方公里,海拔1840米,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辖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现有居民1204户4093人,全村耕地面积2656 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长期以来,山邑村的群众主要以种植水稻、包谷、小麦等传统农作物为主。由于种植效益低,群众增收致富步履艰难,近年来许多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务工,只有“386199部队”(即妇女、孩子和老人)常年守候在村里。不少家庭干脆夫妻双双把工打,甚至造成了部分田地闲置、撂荒。

  杨绍武证实:“近年来,山邑村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必须探索农业发展的新出路。”

  问题倒逼改革。2013年秋收过后,村党总支经过认真考察和论证,认为山邑村依山傍水,水资源丰富,还有1平方公里的湿地,非常适宜发展乡村旅游。村党总支决定,围绕县委打造“水墨施甸·秘汤胜地”的旅游发展思路,借助姚关镇打造旅游小镇和万亩荷塘项目的东风,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模式,成立山邑村红莲藕种植合作社,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出来,由合作社集中经营,种植红莲藕,并发展鲫鱼、小龙虾等水产养殖业。

  土地向来被称之为农民的“命根子”,要从农民手里把承包土地流转出来,山邑村党总支也费了一番周折。土地确权、租金保障等,都是乡亲们最关心的问题。

  提起土地集中经营后群众对土地流失的担忧问题,杨绍武从村委会拿出了一张两米长的山邑土地确权平面图。记者看到,在确权图上,清清楚楚地绘制出了每一户的土地面积、田块形状和田块位置。

  “群众对土地的爱,就像对待自己的眼睛一样。”杨绍武介绍,为消除群众的顾虑,村党总支组织党员到田间地头,对群众的土地进行实地丈量,同时还专门请来了保山市土地公公测绘公司,对群众流转出来的田块进行测绘,并标注出每块土地的实际面积。

  不仅如此,在实地测量并测绘图纸后,村党总支还到村民小组多次召开群众会,与群众共同核对田块位置和面积。严谨细致的土地确权工作,使全村土地流转工作打开了突破口,村民们纷纷配合。

  然而,要把1000多亩土地流转出来,交给村委会去集中经营,谁来保障租金按时领到老百姓的手中?

  县委书记施继平介绍,针对村民担心土地流转金没有保障的问题,除了村委会与农户签订合同外,县里还让镇财政作担保,无论合作社效益如何,决不让老百姓的利益受损。

  通过广泛的宣传动员,2013年10月27日,全村所涉及到的459户农户终于打消疑虑了,并纷纷在土地确权平面图和租赁合同上签字。最终,村委会顺利地从村民手中流转出1006亩连片的水田。

  2014年中秋节前夕,家住山邑村岩子脚村民小组的村民苏梓白与其他流转了土地的村民一样,按规定时间从村委会领到了1600元的土地租金。加上他在合作社的务工收入10000元左右,2014年他在同一份土地上挣的钱,超过了他在前四、五年种田收入的总和。

  “自己种与流转给村里种差别太大了,田还是那两亩,人还是这些人,收入却大不一样。”苏梓白说,儿女都外出务工了,家里就剩两个老人,如果自己种,起早贪黑地干,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后每亩收入只有300元左右。

  市场销路怎么样?杨绍武介绍,眼下,合作社生产的荷叶,都交售给村里的康汇食品有限公司加工成荷叶茶,统一销售;合作社养殖的鱼和虾,也由公司收购后统一外销。有了龙头企业带动,虽然调整了产业结构,但是产品不愁销路,村集体和村民的收入还节节攀升。2014年,山邑村的集体收入已从之前的3万多元增加到了14.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6094 元增加到7181元。

  土地流转,激活了山邑村“沉睡”的田野,“流”出了山邑人的新生活。2014年,山邑村成了施甸县继善洲林场之后人气最旺的地方,昆明、保山、德宏等地客人纷至沓来,赏荷花、泛舟野鸭湖、品农家饭。据统计,仅去年6-8月份,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山邑村共接待游客近15万人.(李建国 刘自明 郭金灿)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