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保山轻纺”的三道选择题(工业强市)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11-28 09:34:09    保山日报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云南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弹性纤维生产线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和推进,使我市面临着良好的产业转移机遇,也使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进一步突显。但承接产业转移,并不意味着兼收并蓄,而是有条件有选择的。这是因为,伴随产业转移带来的经济利益的同时,还会带来诸多问题。为此,作为我市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主阵地之一,保山轻纺园区自始至终坚持“不唯GDP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布局产业转移蓝图,并朝着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迈进——

  近年来,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中的热词。在转方式调结构的大背景下,我市乘着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东风,变劣势为发展优势,把主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吸纳发达地区的资金、先进设备、管理方法、经营理念、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促进全市经济跨越发展。

园区内已建成的公租房

  承接什么样的企业?

  产业布局有标准

  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地理位置偏远等一直是我市的劣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的发展。然而,实施桥头堡战略号角的吹响,使得我市从位于我国西南端的偏远地区一跃成为我省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和门户。工信部提出的,在边境口岸地区建设一批纺织服装加工基地的产业区域布局,也与我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建成我省重要的纺织服装及加工基地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保山有纺织产业的发展基础,以及有着东亚、南亚国家19亿人,省内4600多万人口的巨大市场,这些优势使保山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商家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于是,当以纺织业为主的东部产业转移大潮向保山扑面而来时,渴望实现跨越发展的保山迎来了发展的机遇。

  然而,一说到产业转移,人们往往把它与 “淘汰、落后、污染、低端”等词联系起来。因此,承接什么样的产业,如何承接,便成了摆在轻纺园区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事实上,对于这一点,我市有着清醒的认识。从定位、规划到建设,保山轻纺园区都始终坚持“市场引领、做强终端、完善配套、协同发展”的发展思路,努力将园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辐射南亚及东南亚地区的规模化、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型轻纺产业集聚区。

  按照这一思路,保山轻纺产业园区规划面积为10000亩,估算总投资100亿元,重点发展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鞋、箱包服饰等终端产品,配套部分纺纱、织造、印染和丝绸工业,并建设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加强总部办公、会展商贸、物流仓储、教育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已委托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编制保山轻纺产业园总体规划,并已提交初步成果;完成征地2000亩,标准厂房、公租房、入园道路、供电、供水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9.35亿元。同时,2013年12月31日中国纺织联合会授予保山工贸园区“全国轻纺产业转移试点”单位。

  招商引资过程中,园区紧紧围绕主导产业进行招商。即使有些企业主动来了,尽管也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但不符合产业规划,都婉言谢绝,改变不管什么企业都招或招到什么企业都可以入园的状况。始终坚持按确定的产业布局来引进企业,目的就是要让相关联企业或类似的企业集聚在一起,有上下游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链条式发展,从而延长产业链,形成集聚效应,增强竞争力。

  产业如何布局,引进什么样的企业,这一直是保山轻纺园区在思考的问题,是不是企业来了都接受,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只要有税收,只要有GDP就行,不管是什么类别。不唯GDP论是轻纺园区秉持的一项重要原则。因此,在招商过程中,根据园区的定位,围绕产业发展的环节有目的地招商,有的环节即使暂时招不到,也把土地预留下来,不会因为有其他企业来了、为了GDP的增长就改变规划。

  目前,园区已引进云南博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弹性纤维生产项目、保山越昌轻纺科技有限公司年生产100万吨聚酯切片项目、中柏韩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万件服装生产项目等项目。随着入园企业的不断聚集,保山轻纺园区的发展能量不断增强,成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

园区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图为已建成的杨官路

  走什么样的路子?

  理性取舍是关键

  随着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旅游餐饮、文化传媒、信息咨询等产业的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延伸到一个广阔的领域,而且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只有理清和扩展承接产业转移的思路,理性地取舍,才能通过产业转移实现转型升级,提高综合竞争力。

  面对涌来的产业转移大潮,保山轻纺园区始终保持通盘考虑,趋利避害的原则,把产业转移与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工业化、生态文明建设等结合在一起,走出了一条符合园区实际的发展路子。

  保山92%的面积是山地,平坝只有8%,优质耕地不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坝区耕地资源持续减少,土地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为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及解决项目用地的瓶颈,根据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守住红线、统筹城乡、城镇上山、农民进城”的总体要求,保山轻纺园区充分发挥低丘缓坡试点项目优势,增加土地有效供给,缓解用地供需矛盾。并按照实施方案确定的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调整目标,将拟建山地、未利用地等优先纳入储备,进行统一的前期开发管理,积极引导各类城乡建设向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发展,既拓展了用地空间、发展了产业,又保护了优质耕地。同时,将城市的服务功能融入到集聚区内,形成产城良性互动机制,努力把园区打造成城镇上山的新典型。

  轻纺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保山是劳动力资源富余地区,轻纺产业园区的建成使本地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有了用武之地。它带动了农民进城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既解决就业压力,又增加了农民群众的收入。并且为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后企业的需求,园区加强了就业咨询、就业培训、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和职业介绍在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经济发展是以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前提和保证的。没有环境支持和保证的经济发展不可能持久。

  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地方被迫承接了高消耗、高耗能和高污染产业,虽然带来了GDP数字上一时的增长,但对自身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整个地区的产业发展环境不可避免地带来危害。这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前车之鉴,也是对后来者的警示。保山要发展,但决不要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如果不能有效阻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进入,承接产业转移就可能带来不良后果。正是保有这种清醒,轻纺园区制定了牢不可破的原则:不符合产业政策的,特别是“三高一低”的企业,不予入园,即便是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产业也不能承接和引进。为使引进的产业可持续发展,园区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新技术产业、环保节能型产业的企业优先,技术含量较高、市场前景广阔、规模较大、附加值较高、无污染或污染小的工业项目优先。对这一理念的坚持,使保山轻纺园区对转移产业的承接更多了一份理性和慎重。因为这,它的步伐走得稳健而扎实。

  如何抢占先机?

  “筑巢引凤”是首要

  但理性和慎重并不代表踟蹰不前。目前,轻纺产业正值东部产业转移高潮。随着东部土地、人力、电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提高,轻纺产业已进入从东部沿海到内地,甚至到缅甸、印度等转移阶段,并且已进入高潮甚至尾声。如何能赶上这趟末班车?借势发力,主动作为,抢占先机。保山轻纺园区的态度果断而决绝。

  基于这一点,保山轻纺园区在坚持科学承接的同时,加快了“筑巢引凤”的步伐。

  按照园区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保山轻纺园区举一切可举之力,切实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掀起了园区开发建设热潮,不断增强项目承载能力和园区配套服务能力,确保更多项目落地建设、竣工投产。同时,围绕轻纺产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科学编制、储备、包装和推出一批招商引资项目,实施产业链招好商、大商、强商。

  为提高招商实效,保山轻纺园区组织招商小分队,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放眼“港澳”地区,拓展“东南亚、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把招商选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区域。在对口浙江和广东福建等地设立常驻点,以促进项目引进和对接。紧紧围绕园区产业定位,继续加强产业链招商,积极探索开展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并实施“五个一”服务机制,明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措施、一个规划、一支服务队伍、一套政策,具体协调落实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对引进的项目跟踪服务,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项目开工率。

  “不过分强调GDP,但又不简单地把不以GDP增长率论成绩误读为‘废除GDP ’。”保山轻纺园区负责人说,只有始终坚持这一原则,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承接产业转移之路才走得正、走得远。(王曼华)

  链 接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突破发展瓶颈,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区域互动合作,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实现良性竞争、互利共赢。

  ● 因地制宜承接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依托中西部地区产业基础和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推动重点产业承接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产业发展新优势,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劳动密集型产业

  2、能源矿产开发和加工业

  3、农产品加工业

  4、装备制造业

  5、现代服务业

  6、高技术产业

  7、加工贸易

  ● 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

  加强规划统筹,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产业园区规范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增强重点地区产业集聚能力。

  引导转移产业向园区集中。把产业园区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加强园区交通、通信、供水、供气、供电、防灾减灾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园区综合配套能力,引导转移产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规范发展产业园区。 统筹规划产业园区建设,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形成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明显的产业园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产业园区扩区升级。支持发展条件好的产业园区拓展综合服务功能,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

  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 按照推动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在中西部地区着力培育和壮大一批承载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经济实力雄厚的重点经济区(带),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效应,提高辐射带动能力。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李美兰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