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在这里见证时代的价值航标


——从鲁甸抗震救灾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8-29 10:56:04    云南日报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一切仿佛还在昨天。

  那个黑色星期天的下午,猝然而至的地动山摇,617个鲜活生命骤然而逝,二十余万群众痛失家园,这深创剧痛至今撕扯着人们的心灵。

  一切仿佛还在眼前。

  那生命至上的国家信念,气壮山河的生死救援,千辛万苦的灾区群众转移与安置,还有残垣废墟上的生死相依、守望相助,让“鲁甸不哭、云南挺起”,沉淀为无数人内心深处永久的回响。

  25个悲恸哀伤的日日夜夜过去,鲁甸依然是我们心头不可触摸的伤痛。但是,25个壮怀激烈的日日夜夜里,再次清晰地记录下一个以人为本的国家创造营救生命的奇迹,也见证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航标。

  在灾难面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地看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生死较量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体验到,生命越有尊严国家越有力量,我们的人生需要信仰驱动,社会需要共识引领,发展需要价值导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共同的价值准则、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引领下,我们凝聚起了穿越这场巨大灾难的磅礴力量。

  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在抗震救灾实践中,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写照

  8月4日8时45分,武警8750部队部队长王毅带领救援队伍抵达地震重灾区巧家县包谷垴乡,然后向堰塞湖方向继续进发,抓紧每分每秒抢救生命和转移安置受困群众。

  泥石流阻断了道路,王毅作出和6年前一样的决定:“下车!步行!”6年前汶川大地震时,他主动请缨,率队经历21个小时92公里连续强行军,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救援队伍。现在,王毅再次率领先遣队快速进发。

  “拼命抢命”,从汶川到鲁甸,还是同一种由衷的使命促使着他,还是同一种精神力量支持着他。

  从汶川到玉树,从芦山到鲁甸,面对极其惨烈的灾难、面对极其严重的困难,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继续光大绵延。

  在鲁甸抗震救灾中,有外媒评价:“一个迅速发展的中国已用痛苦的经验和巨大的资源应对眼前的这场天灾。”

  在灾难和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宝贵,我们依靠的不仅仅是强大的物质基础,更展现出强大的精神力量——“这种凝聚人民、动员人民、激发人民创造力的精神力量,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写照”,求是杂志原总编辑张晓林曾经这样讲述。

  惨烈的天灾给我们带来巨大伤痛的同时,也再次在一瞬之间,让世界、也让我们自己触摸到中华民族心灵深处的精神信仰和渴求。

  我们看到了,在灾难发生后, 一个“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国家对人民高度关爱、对生命高度尊重,坚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坚持把人的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第一时间开始调动一切必要资源,政府、军队与社会力量等无缝衔接,并呈现出成熟的救援流程与更加高效的协同模式,最大限度地抢救人的生命,只要有一点生还可能就要做出百倍努力,创造出了中国应急救援的“鲁甸升级版”、“鲁甸速度”。

  我们看到了,在灾难发生后,一个“倡导自由、平等、公平、法治为价值取向”的社会激发出怎样巨大的活力。

  在爱心涌流之下,亿万人民休戚与共,心手相连,社会捐款数额不断滚动刷新,献血点排队人头攒动,四面八方的救援物资、救援力量源源不断向灾区集结,一个大型“震中免费食堂”被誉为民间力量崛起的“可复制样本”,还有微博微信传递人间“微情大义”,显现全社会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强大合力。

  我们看到,在灾难发生后,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天塌地陷时的人间大爱,生死之间,老师和学生以血肉之躯护卫邻家的孩子;废墟之上,受灾干部群众互相安慰、擦干眼泪,“地震能震垮房屋,震不垮我们的双手”;火速驰援,广大军民奋不顾身、舍生忘死,“老百姓就是最大的命令!”;一枚闪闪发亮的捐赠硬币、一块跋山涉水的切糕,无不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牵挂;尽管废墟下的家园瞬间“归零”,但是危难时刻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一个个公民主体站立起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早已深深植入我们的肌体,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坚守同一种价值信仰、表达同一种道义担当,用力量凝聚力量,用温暖传递温暖,结成坚强的抗震救灾生命共同体……

  在这次重大灾难面前,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意志和公民精神又一次得到验证和升华,我们书写下中国乃至世界抗震救灾历史上又一页崭新篇章,也印刻下这个时代最美丽的心灵图景。

  “老百姓就是最大的命令”,危难时刻,共产党人挺身而上,勇于担当践行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火炬手”

  8月6日,又一次冒死连夜将八宝村一名遇难者遗体从这高山与深谷中抬出来后,武警云南总队昭通市支队的共产党员武士峰已经虚脱在地,回望身后的壁立千仞有些后怕,但他还是斩钉截铁地说:“那必须得去救,老百姓就在那个地方,那就是最大的命令了。”

  “老百姓就是最大的命令!”崇山峻岭之间,一名共产党人的赤诚情怀如熊熊燃烧的火把,照亮了救援队伍前进的道路。

  邓小平同志指出:“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武士峰为什么获得点赞无数?因为他的选择,因为他所秉持的真理和道德,刹那之间击中了人们。在危难之际,和武士峰一样的大批共产党员如群星璀璨,挺身而上,勇于担当起维护人民利益的历史责任,为社会树立一个鲜明的价值标杆。

  山崩地裂生死一刻,龙头山镇派出所所长夏大猛迅速将一名前来办事的群众推出房外,逃过了一劫,而他自己则失去生还的关键一分钟。

  “只要我活着,就一定会带领大家安全转移出村!”,巧家县包谷垴乡红岩村冷家坡村民小组长、共产党员周清顺连续3天3夜奋战在救灾一线,永远倒下了。

  “几千号人站在大雨里,哭成一片,我怎么放得下!”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正咬紧牙关不释放失去8位亲人的悲痛,连续数日不眠不休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安置转移群众上。

  鲁甸县龙头山镇党委书记李善云、代理书记卢敏,光明村党总支书记谭德军,会泽县纸厂乡江边村党总支书记李立安……灾区万名党员干部放下“小我”,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组织群众开展自救,在灾区最痛苦、最艰难的时刻,是他们传递守望相助的温暖和鼓舞凝聚起共克时艰的斗志;还有在无数共产党员的带领下,各条战线上的救援大军迅速开进,哪里有生死考验就向哪里挺进,哪里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里集结……他们以一己之力展现共产党人理想、信仰、操守、品格的新境界,也标注下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道德高度。

  曾经,面对令人震撼的“汶川奇迹”时,外国友人感慨:“有一条‘经’我们很难取走——你们有这么多勇于献身的共产党员。”

  如今,当再次看到鲁甸地震灾区党员奋不顾身的身影,网民“纵横”留言:“看到这一幕,我们还是找到了继续坚守社会道德、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气和力量!”

  “种树者必培起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全国党建研究会会长虞云耀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奉者和模范践行者。

  如果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抗震救灾历史是一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弘扬的历史,那也是无数共产党员不断传承、不断发展、不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动和激发人民群众投身道德建设,推动全社会在灾难洗礼中获得又一次成长进步的见证。

  “我年轻,我先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青春载体”在抗震救灾中完成了成人礼

  “我年轻,我先来”,这是武警边防战士谢樵跃入堰塞湖救援群众之前、也是他留在人间的最后一句话。

  这位年仅24岁的年轻战士,在危难面前,用奋不顾身的一跃诠释了什么是“将责任进行到底”,也诠释了什么是时代的道德勇气。这刹那间的挺身一跃,将人间大爱、大善、大勇、大义彰显到极致。

  20岁少女田应先舍生取义,救出邻家男孩后消失在黄色烟尘之中。

  刚刚接到北大录取通知书的昭通市文科高考状元米登位“用自己已经长大”说服家长,和同学一起加入蓝天救援队参与抗震救灾。

  还有,挥汗如雨,徒步急行军挺进的,是他们;运送伤员和遇难者,背负沉重物资翻过一岭又一岭的,是他们;陪伴和抚慰帐篷里幼小心灵的,是他们;与谣言和质疑较劲,采访足迹遍布灾区,出手“有图有真相”,告诉世界一个真实地震灾区的,也是他们……无数站在地震废墟上的“80”“90”后们,用行动证明他们身上也有贲张的青春热血、厚重的家国情怀、坚定的人文精神和无悔的责任担当。

  走进乌蒙山区,年轻的士兵、志愿者和大学生见证了抗震救灾战场的壮怀激烈,也见证了中国扶贫攻坚战场上另一种艰苦卓绝,当他们向灾区群众真诚伸出援助之手时,就已经把自己的人生和脚下的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就已经把自己的步伐迈入一个美丽宏大的追梦旅程,真正做到了与家和国同呼吸共命运。

  灾难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教育,他们在这里得到的是象牙塔里不太可能获取的教育,完成了成人礼,他们今后的人生轨迹不尽相同,但一定都会从信仰信念开始汲取追逐中国梦的心灵动力。

  鲁甸抗震救灾实践锤炼了大山品质、升华了高原情怀,我们以践行“云南精神”的实际行动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为灾区恢复重建、推动全省深化全面改革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大规模生命救援结束后,地面已经平静下来,但是此刻的平静与平凡让人感到心颤。

  “爸爸不哭,我也不哭,我们都要好好的!”失去妈妈和弟妹的10岁女孩刘候蕊,轻轻拂拭爸爸脸上的泪水。

  失去兄弟的唐天禄一下子要接手抚养家族里8个孩子,倍感压力,但滇东北汉子掷地有声:“只要有我一口吃的,也就会有孩子一口吃的。”

  在巨大灾难面前,云南人对命运的不屈,让人震撼。

  云南的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一部与大自然奋争的历史,云南人的骨血里,深埋着一种壮怀激烈的精神气质和一种博爱自在的胸襟情怀。

  历经30多年改革开放,云南现代化进程骤然加快,物质成就固然让我们振奋,观念、价值、精神层面的转变和锤炼,更是丰富并升华我们对云南精神的思考。

  云南谋求新一轮大跨越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精神支撑?

  省委书记秦光荣指出,在继承和发扬云南人民千百年来形成的优良品质基础上,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互交融,“云南精神”就是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建立切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性格、思维和行为体系。

  不论是以高远、开放、包容为核心的高原情怀,还是以坚定、担当、务实为内涵的大山精神,无不是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无不是焕发人民群众坚强奋进的内生力量,云南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过去,秉承云南精神,我们战胜过各种自然灾害,战胜过社会发展的风险挑战,今天在鲁甸抗震救灾中,云南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行为和社会实践中继续得到弘扬,大山品质得到了锤炼,高原情怀得到了升华,云南人民抱有坚定的信念、深沉的感恩,都将汇入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和价值谱系之中。

  这样的锤炼与升华,必将在漫长艰辛的恢复重建过程中,成为激励我们长久坚守的思想航标,更激发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将危机转变为跨越式发展的契机,重建一个山河壮美的物质家园,也一定重建好一个意义深远的精神故乡。

  这样的锤炼与升华,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支撑我们从灾难中汲取信心和力量,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信心,树立自强不息、敢啃硬骨头的坚定意志,努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在实现中国梦云南篇章中迈出坚实的步伐。

  这是我们践行云南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好的弘扬。(雍明虹)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赵晓东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