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三个转变”赢得群众“认可之心”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5-09 16:21:03    本网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次实打实、面对面、心贴心的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为民行动,是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密切关系的亲民之举。实践证明,如果背离群众,改革就会失去支持,发展就会失去动力,稳定就会失去基础,社会就会失去活力。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动员令的打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群众工作对象更加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更加丰富,群众工作环境更加复杂。特别是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领导干部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提出了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我的理解和体会是:以“三个转变”赢得群众“认可之心”。

  一、实打实办事:从“联系人”向“知心人”转变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听取意见、查找问题过程中,不少基层党员和群众反映,现在交通工具发达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却远了;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这些情况,反映出部分干部不同程度存在脱离群众的现象,与广大群众的距离一点点疏远,仅限于承担各级党委、政府与群众的“联系人”,与群众接不上话、讲不到一起、想不到一处。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经常牵挂;把群众当亲戚,经常走动;把群众当朋友,经常联系,才能真正成为群众的“知心人”。

  惠民生是核心。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是最实际、最有效的群众工作方法。一直以来,由于我县经济总量小、发展基础弱、工业化水平低、产业支撑不足等,导致农民可持续增收的难度大,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艰巨。当务之急,一要着眼长远。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积极引进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产业培植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大项目带动大建设,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在建设中加强基础设施、改善发展环境、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群众关心的“钱袋子”问题。二要着眼当前。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这些问题,看起来是细碎小事、繁杂琐事,但对群众特别是农民、城乡贫困户等困难群体来讲,却是难事急事,是关系切身利益的大事要事。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健全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胜过自己的事情,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群众。

  解民怨是关键。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工作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是对象多元化。既有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又有下岗职工、失地农民、城乡贫困人口等群体,群众工作的对象、类型呈现多元化。二是问题多元化。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大多是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复杂程度增加,处置难度加大,稍有不慎就会使小问题变成大问题,个别问题、局部问题变成影响全局的问题。三是需求多元化。从单一化趋向多样化、从普遍化趋向差异化,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因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移民安置等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群众诉求日益增多,化解矛盾纠纷的压力明显增大。如何使“民怨”变“民愿”,政策公平是“有力武器”,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政策,必须坚持做到损害群众利益的不出台、影响干群关系的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满意的不出台。

  聚民心是前提。与过去相比,群众的主体意识明显强化,表现为像有的干部说的“群众不听话”。一分为二地来看,有些不听话、不服从,是不讲道理;也有些不听话、不服从,是有道理的。出现理性的“不听话”现象,说明群众的主体意识、理性意识强化了。领导干部要把自己置身于群众之中,将“官”念淡一些,“民”念浓一些,做群众的代言人,与群众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真换真,拉近群众距离,融入群众中去。具体来讲,要做到“五多五少”:一是多穿普通装、少穿名牌装。注重仪表本无可厚非,但作为干部要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还是多一些简朴为好。要少西装革履、名牌伴身,因为这样会使群众感觉是不可接近的“两路人”,拉远了与群众的距离。二是多坐长板凳、少坐老板椅。干部联系群众,平时要多些与群众共处的时间,多到群众家里坐坐长板凳,了解群众需求,听取群众意见。避免整天坐在办公室的老板椅上,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过一天的现象。三是多说大实话、少说客套话。干部要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多说说群众听得懂、用得着、能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的大实话。群众最反感干部用客套话敷衍他们的诉求,嘴上说的一套一套,但就是不解决实际问题。四是多走砂石路、少走地板路。干部到群众中去,就要多到基层走走砂石路,不管是泥还是水,都能一脚踏上去、走过去,这样才能走进群众心里。要把工作场所放在基层一线,把皮鞋换成运动鞋,少走一些办公楼地板路。五是多当帮助者、少当旁观者。到基层调研、检查指导工作时,要到群众身边帮一把,亲自动一动手,体会劳动的艰辛,解决群众的疾苦,坚决避免“双手一背、两手一划”的状态。

  二、面对面服务:从“躲着走”向“围着转”转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只有始终关心群众而不漠视群众,为民解忧而不与民争利,真诚服务而不推诿扯皮,做到反映群众的意愿、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才能变群众看见干部“躲着走”为来了干部“围着转”。

  种好“责任田”。蹲点村(社区)就是领导干部的“责任田”。做好群众工作,要像种庄稼一样精耕细作,将各级要求与实际紧密结合,使群众路线深深扎根,不负春光、不误节令,辛勤劳作收获秋天的累累硕果,真正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和心里有底。按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责任田”更是领导干部的民情责任区,目的是扩大群众工作的覆盖范围,把民情责任拓展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各个领域,延伸到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各个方面,确保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工作有人落实,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有人推进,事关改善和保障民生的重要问题有人解决。蹲点的关键点是引导群众心存感恩之心,把感恩教育整个过程变成宣传改革开放、宣传党的政策的过程,变成推进重点和难点工作的过程;落脚点是教育群众算清“经济发展账、社会进步账、生活改善账”,通过比一比,算一算,想一想,看一看,让群众感觉到实实在在的变化,让老百姓将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国家惠民政策之恩转化为支持党委、政府发展主导产业、支持公益事业建设的具体行动。

  架起“连心桥”。从目前情况分析,矛盾纠纷趋向复杂化。一是直接利益冲突和间接利益冲突并存。一方面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群众的要求与政策规定差距较大,无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沟通、诉求机制还不健全,民意得不到充分有效表达。二是合理诉求和不合理诉求并存。群众反映的问题,有的是由于初次信访重视不够,该解决的没有及时解决。但也有个别人,抱着“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的心态,对于法律渠道、民间渠道能够正常解决的事情,仍然采取越级访、重复访和集体访的方式寻求解决的办法。化解好这些矛盾纠纷,要通过畅通“诉求、民主、监督”渠道,进一步架起干群“连心桥”。一是畅通诉求渠道。要采取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政策、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对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解决问题权限在县级或乡镇的,作为立项落实项目进行协调解决。二是畅通民主渠道。在作决策、办事情时,要广泛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民意,真正做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把群众要求想在决策之前,把群众工作做在执行之前,把群众利益落实在实施之前。三是畅通监督渠道。建立完善民情巡视制度,由监察、督查等部门组成民情巡视组,对各级各部门的群众工作情况、立项督查事项和干部工作状态等进行跟踪督查,真正让群众见到想见的人、办到想办的事。

  开通“直通车”。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现在我们谈不上说一块苦,但一定要一块过、一块干,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切实把工作做好。”平实的话语透出对人民群众的深切感情。做好群众工作,开通“感情、道理、责任”的“直通车”是重中之重。一是感情要直通。群众最讲感情。只有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运用群众化、生活化的语言,以深入浅出的道理、潜移默化的比方和鲜活的实例,才能赢得群众情感上的认同和心灵上的共鸣。二是道理要直通。化解矛盾过程中,只有大力发扬想尽千方百计、历尽千辛万苦、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四万”精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大道理讲清楚,把小道理讲透彻,在僵持中坚持,在沟通中发现,在细节中突破,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三是责任要直通。只有把党的群众观点化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真正成为自己思想、观点、感情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和在工作上依靠群众,心中时刻装着群众,才能把对群众负责与对党负责有机统一起来。

  三、心贴心沟通:从“记录员”向“调解员”转变

  当前,部分领导思想认识和工作行为有了新变化,领导群众变成了管制群众,服务群众变成了应付群众,这些问题成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只有大力推行“干部在一线服务、政策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形象在一线树立、情感在一线培养、成效在一线检验、和谐在一线建成”的“一线工作法”,把各级要求落实到“神经末梢”,真心实意听取群众诉求,真心实意解开群众“心结”,才能实现从群众诉求“记录员”向“调解员”的角色转换。如何当好“调解员”,我认为,打个中医的比喻,就是要从“望、闻、问、切”入手。

  “望”,就是要察颜观色。作为领导干部,要走近群众、了解群众、深入群众,让教育实践活动成为打开群众心灵之门的钥匙。 在群众工作中,要用细节决定成败的方法,学会看群众的脸色行事。认真观察群众情绪动态、脸色变化,从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深入了解群众。打开群众工作这扇门,不能让群众来看干部的脸色行事,而要让干部去看群众的脸色变化,从群众的脸色中看出问题、看出情绪、看出需求,找准问题所在,主动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解群众之所难,帮群众之所需,诉群众之所求。

  “闻”,就是要倾听呼声。倾听是交流的前提,是沟通的基础。要深入村组、企业、厂区、职工宿舍,深入群众家中,贴近群众,与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甘当群众的学生,认真倾听群众言语。交流多了才能密切联系群众,沟通深了才能真正带动群众。在交流中,一要坦诚听。放下架子,坦诚相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让群众有机会把心声充分表达出来,把所思所想所盼全部说出来。二要全面听。放弃个人的判断,抛开过往的经验,不以干部自居,更不以老师、领导自居,保持客观立场,不偏听偏信,耐心倾听。三要深入听。完完全全专注于事、专注于人,不仅关注表面的信息、现实的问题,更要关注群众心底的声音。

  “问”,就是要主动引导。在与群众交流中,要善于提问,主动引导群众。做群众工作是一个交流沟通的过程,要做到心心相印。既然是交流,就要共同参与。既然是沟通,就要双方互动。在沟通中,要留足时间,留足空间,留足环境和气氛,让群众把心窝子里的话掏出来,一吐为快。这样才能够真正了解群众的内心需求,针对问题,分清主次,一一化解矛盾,对症下药而不火上浇油。善于把握时机和重点,引导群众不断提高认识,并沿着正确的方向积极行动。

  “切”,就是要把握环境。针对不同的人和事,要科学切入,主次分明,正确区别对待。群众的需求多种多样,群众的期盼各不相同。作为领导干部,可能无法预知事件发生的时间,但是必须会把握处理问题的时机。可能无法预测事件发生的地点,但是必须会选择处理问题的环境。一要把握群众脉搏,区分不同环境、不同情况、不同的人和事,逐一摸清底数,掌握主动,不眉毛胡子一把抓,靠行政命令,靠压服是做不好群众工作的。二要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时机场合,不同的利益关系,分清哪些是合理诉求,需要予以解决;哪些是不合理诉求,需要加以解释;哪些是共性需求,需要分散引导;哪些是个性需求,需要因人施策,逐一化解,逐个解决。(段登位)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姜永华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