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芒宽乡文化站站长杨跃华获国家文化部表彰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4-01-06 09:16:31    本网     字体:
免费订阅“保山新闻快讯”,发短信A到1252004029907743。关注保山新闻网微信:baoshanxinwen,保山新闻早知道

  本网讯 2013年12月,芒宽乡文化站站长杨跃华在国家文化部2013年“文化志愿者服务年”活动中被评为优秀文化志愿者。

  芒宽乡文化站是“云南省一级文化站”,并且是云南省乃至全国面积最大,环境最优美,与旅游、宗教、科技结合最紧密的多功能新型示范文化站。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中,芒宽乡文化站接受了多批领导的检查指导,接待30多批次外地文化单位的参观学习。有领导表示,芒宽乡党委政府用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了“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文化梦想。有专家表示,芒宽“花园式”、“果园式”和“广场式”的文化站建设,极大的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为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幸福与快乐。

  在肯定与赞誉的背后,一支对芒宽文化满怀“爱与责任”的队伍一直在默默的服务着文化建设,也正是这支文化队伍成就了芒宽文化。他们中的典型代表人物就是年过半百的杨跃华同志。说起杨跃华,在芒宽没有人不竖大拇指,大家都说他是个“文化传奇”,说他是醉心于文化事业的编外文化站站长。

  杨跃华,不是地道的芒宽人,生于1961年的他因为父亲工作的调动,在一岁多时才跟随父母迁居到了芒宽。而现在的杨跃华却是个地道的“芒宽通”,皮肤黝黑,会说一口地道的傣族话。看外貌和听语音,不知情的人一般都会以为他是芒宽本地的少数民族。殊不知,他却是个纯正的汉族。现在,讲起芒宽的村村寨寨和各种文化资源,他都如数家珍。

  杨跃华和文化站有缘。17岁那年,高考失利,身为长子的杨跃华谢绝了父母复读重考的建议,毅然决定与父母一起担负起照顾五个年幼弟妹的责任,于是在生产队里承担下了记分员和会计的工作。因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喜欢 “舞文弄墨”地经常发表些“豆腐块”,当时的大队公社领导发现了他这个人才。于是1981年1月杨跃华到文化站当了一名临时工。

  杨跃华到文化站上班时,文化站刚成立不到一年,负责文化工作的老站长也因身体不好,很快病退休息。当时的文化站可谓一穷二白,可以称之为“五子”文化站,即一间房子、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只凳子,守着一个小伙子。大家没有想到,芒宽乡文化站的发展却从这个“小伙子”身上开始风生水起。

  很快,杨跃华被任命为了文化站长,却是个“光杆司令”,并且一当就是21年。在这期间,杨跃华走村串寨,走群众路线,以人民为师,广泛收集整理民间传说,并从民间舞蹈中吸取养分编排群众舞蹈节目。在1984年原保山地区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上,经过杨跃华精心组织编排的芒宽傣族大鼓舞首次登台表演就崭露头角,广受好评。紧接着是1989年的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节、1992年在云南昆明举行的全国第三届民族文化节、1995年在山东蓬莱和1996年在浙江杭州举行的全国民族风情艺术节等等,几乎大大小小有来头的节日,人们都可以发现芒宽傣族舞蹈队这个“高原金孔雀”的影子。

  在第一次担任文化站站长的21年里,杨跃华虽然 “势单力薄”,却做了很多文化上的实事,并且还出色的完成了乡党委、政府交办的其它工作。于是2002年再遇“伯乐”,被提拔成了副乡长。

  杨跃华当了副乡长,离开了文化站的编制,却没有离开文化事业,他成了文化站的分管领导。他利用更高一层的平台,带领着文化站的其他同志为繁荣芒宽文化而努力。在他的带领下,芒宽乡挖掘打造出一批极具口碑的民族艺术精品,如曾三次进京演出的傈僳族原生态四声部合唱、已颇有星范的农民歌手蒙美元组合、傈僳舞王胡三八和他的舞蹈“鸽子渡食”等等。曾经一手培养起来的少数民族歌舞爱好者,如今也都成长为了能够独挡一面的民间歌舞艺人,艺术的“传帮带”不但后继有人,更是呈现出生生不息的景象。

  当过副乡长之后,杨跃华还当过乡党委副书记,但在位期间一直分管文化工作。2007年以来,芒宽乡党委政府按照把文化站建成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工程”、集镇建设的“亮点工程”、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的“民心工程”、文化经济一起抓的“示范工程”的“四大工程”的思路和要求,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决定大手笔、多方位规划芒宽乡民族文化广场,整体规划600亩,投资1个亿。并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先行启动一期工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累计投资3600多万元,建成了如今占地88.6亩的文化站,主要设施包括民族团结大道、傈僳族基督教教堂、傣族小乘佛教的奘房、文化产品展销中心、文化活动培训站、彝族特色的钢架牌坊、灯光篮球场、门球场、斗鸡场、射弩场、傣族泼水广场、文艺表演舞台、竹园读书栏等,集体育运动、文艺表演、科技博览、民俗风情、休闲娱乐为一体,成了全乡各民族群众的一个综合性民族文化广场,成了每年举办傣族“泼水节”和彝族“火把节”的主场地。2011年竣工的综合文化大楼增设了农文网培学校培训室、图书室、阅览室、档案室、电子阅览室、乡情展室和民族民俗文化展室。两个展室图文并茂,并有大量的实物,充分展示了芒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历程、现状以及芒宽世居民族的人文风情和生产生活状况。

  虽然成绩是大家的,但这一切的发展过程中,只有杨跃华才知道自己付出了几斤几两的汗水。现在,很多群众还记得他为了文化站征地,裤脚高一只低一只的走村串户做群众工作时的样子。一些因文化站建设而被保底价征了土地的单位和个人现在还说着:“要不是因为杨跃华,我们的土地就是荒着也不给征。”可以说,当时作为一名分管文化的乡镇领导,杨跃华是具有长远眼光的,否则就没有芒宽文化站今天的发展。

  杨跃华还真和文化站有缘。2011年,杨跃华年满50岁,按组织要求退居二线不再担任实职领导职务。在当时乡党委书记的动员下,对文化工作轻车熟路的杨跃华又回到了文化站。在人生中,第二次担任了文化站长。不过这次的这个文化站站长却是个编外的,他的编制保留在公务员序列。在2011年6月,保山市启动了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芒宽乡文化站成了隆阳区重点打造的一个示范文化站。杨跃华再次担起了重任。

  杨跃华在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期间,一是抓实基础,不断完善场所建设为“文化惠民”提供硬件支撑;二是做强体系,全面实现“文化乐民、文化育民”;三是做硬队伍,建成的文化服务队伍成了芒宽乡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角;四是做大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富民”目标。经过他和他所感染的一班文化热心人士的努力,芒宽乡文化站的创建工作受到了新华社、中新社等国家和省级媒体的多方关注。“芒宽经验”被总结成了新时期文化建设转型发展的典型案例。

  谈及文化芒宽的幸福展望,杨跃华这个编外文化站站长满怀信心。他说,乡党委政府将紧紧围绕“文化乐民、文化育民、文化富民”的目标,制定了“2134”的发展思路(“2134”发展思路的“2”,即:打造民族文化、生态旅游两张品牌;“1”,即:把芒宽中心集镇建设成全省生态旅游集镇;“3”,即:抓实香料烟、甘蔗、咖啡三大特色产业;“4”,即:做好党建、交通水利、新农村、和谐稳定四项工程),对下一步的文化建设已经进行了规划:一是进行了世居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创作,做好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二是继续巩固完善好“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等民族传统节日;三是引导协会制做有鲜明特色的世居民族服装,并最终达到展销一体化;四是进一步开展好“欢乐乡村大家乐”系列文化创建活动,进一步发挥好示范文化站的文化阵地作用,实施好免费开放工作。

  最近,杨跃华迷上了收“老东西”,在下乡进村入户的过程中,他千方百计的收集了一些即将消逝的古旧农耕用具,特别是一些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古旧农耕用具。他说,这些东西随着社会的发展,有的已经被时代淘汰了,他把这些“老东西”收来放在乡情展室,对青少年来说是一种教育传承。看着满满两个展室的古旧农耕用具,我们看到了杨跃华对文化的痴情和为之付出的心血。(刘义马)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