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信息

保山新闻网 >> 正文区

昌宁:山水田园入画来



保山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3-08-26 16:55:34    本网     字体:

  

        本网讯 “远梦似曾经此地,游子恍疑是故乡。”四百多年前,位列明代三大才子之首的状元杨慎(号升庵)谪戍永昌卫后,带着郁闷的心情到了今天的昌宁,所有的郁闷都被这里独特的山水田园风光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故乡那暖暖的感觉。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份感受。四百多年后,一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志愿者则写道:“对于这个小城镇我已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方千年的水土,一座千年的城,一个如诗如梦的故乡。”

  相距四百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同的眼光,所看所写的,却是同样美丽的山光水色。如这两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所述,无论历史怎么变迁,无论昔日的古道驿站如何变化,但最能彰显特色的山水田城相融画面却始终没变,总能让人能找到“是故乡”的感觉。

  传承保护,留住完整“画布”

  初秋时节,镶嵌在万顷稻田间的昌宁县城里,弥漫着阵阵稻谷的清香。每天傍晚,三五成群不时掠过的白鹭与三三两两散步在公园田间的人们,与城市、村落、丘陵、河流、农田相交相融,交织成一幅浑然天成的山水画卷。

  最早发现并记录这浑然天成和谐画卷的人,也是一位明代的名人——大旅行家徐霞客。“右甸之城中悬南坡之下,甸中平畴一围,聚落颇盛。……四面环山不甚高,甸中自成一洞天……城不大而颇高,亦边疆之雄也。” 1639年农历八月初,徐霞客游经昌宁,用这样一段文字,记录了当年昌宁山水田城遥相呼应、自然人文和谐共生的自然风貌,为世人勾勒出了城郭田园的“昌宁第一映象”。

  昌宁县城坐落在田园生态得天独厚的右甸坝之中,背靠天堂山原始丛林,三面环山,右甸河穿城而过,万顷田园风光独具特色。徐霞客笔下的右甸古城坐落于坝子西面的缓坡山地,与城边的村落、民居一样依山而建、伴山而居。这种传统的居住理念,源自昌宁人骨子里对山水的敬畏、对田园的珍爱。此后的数百年里,一代代昌宁人不断传承和弘扬着这种特有的居住文化,珍惜大自然赐予的良好环境,在建家、建村、建城中,都把保护生态、保护农田作为“底线”,让徐霞客笔下的山水风光一直未曾改变,留下了良好的田园基础,为画好山水田园城市这幅画保留了完整的“画布”。

  近年来,面对城镇化的时代新要求,昌宁坚持从农业县的实际出发,立足自然资源优势,传承和弘扬传统田园文化,以英国社会学家霍华德先生提出的“田园城市”构想为理念,提出建设城乡一体、生态健全、景观优美、特色鲜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宜人居的山水田园城市”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先后于2005年、2012年组织开展了县城总体规划第三轮、第四轮修改,形成了融传统与现代、城市与田园、城市与村落于一体的城市规划体系,从理念、空间、布局、景观等方面,充分体现“山水田园”特色。在建设理念上,注重城市和农村的有机融合,以组团式发展,避免城市建设“摊大饼”,各组团有机联系,组团间的农业用地既是生产用地又是城市景观、城市绿地;在空间发展上,采取“散户并村、迁村并点”,逐步将坝区重点自然村发展成为城市建成区,将田园风光保护和城市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布局结构上,形成组团式的城市形态,各组团以农田、生态廊道为分隔,通过道路相联结,形成既相对分散又有机统一的城市建设区;在景观特色上,建设滨河景观带、田园风光带、生态农业示范园及居住区、道路、街头广场等组成的绿化系统,突出农耕文化、茶乡文化内涵,实现山水田城互为呼应、城镇村落天然融合、自然人文和谐共生、农耕与城市两种文化相互交融。

  田园是山水田园城市最基础的“组件”。昌宁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始终把保护坝区农田,保护田园风光作为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制定了《昌宁县城田园风光保护暂行规定》,对田园风光保护的范围、保护责任、违反规定的惩处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将坝内农田和周边的山、水、田、林等在内的105平方公里纳入保护范围,明确了城市核心区、一般保护区、水源保护带、面山、高标准农田、城市公园的保护范围,将县城坝区南北两片3万多亩农田调整为田园风光保护严控区,严禁用于城市开发建设。在产业发展上优化重大项目布局,禁止高污染、高能耗类工业进入县城及周边田园,合理规划公路等重大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田园风光的破坏。并组织国土、住建、农业等部门联合执法,集中清理整治坝区农田中的石灰窑、田房等违章建筑物、构筑物,规范保护区内生产经营活动,强化规划区内农田的保护。

  今年,昌宁再加田园风光保护砝码,委托专业规划设计单位编制《昌宁县城坝区城乡一体化规划》、《昌宁县城坝区农田风光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田园风光保护的目标定位、理念思路、路径措施,将田园风光保护与城市建设、村庄改造融合在一起,实现科学保护;并从相关职能部门抽调专人,对《昌宁县城田园风光保护暂行规定》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进行修改完善,争取制定地方法规依法严格保护、合理开发,让昌宁田园风光亘古永驻。

  上山、理水、美田,调好“画面基准色”

  每天傍晚,已退休多年的老人瞿会珍都会和老姐妹们一起,沿着右甸河两边的农田里走走,她开心地说:“每日晚饭后,我们都喜欢到大河边来,右甸河两岸建起了生态长廊,农田里修通了硬化路,来这样舒服的环境里走走,回去睡着都舒服。”

  在推进特色城镇化建设中,昌宁县始终把“上山、理水、美田”作为根本,做足“山水文章”,构建大山水格局。“上山”,就是按照“加强坝区农田保护,建设山地城镇”要求,弘扬村落、民居依山而建的传统,引导城镇、村庄、产业向坝区边缘适建缓坡山地发展;“理水”,即加强右甸河及其支流河道的疏浚、治理,营造亲水宜人的滨水景观效果,打造充满灵气的景观廊道;“美田”,就是持之以恒地保护和美化坝区基本农田,营造“田在城中,城在田中”的景观效果。

  县城东南缓坡山地的“同心苑·森林田园”房地产开发项目正热火朝天建设中,一幢幢住宅楼正在拔地而起,一个高品质住宅小区初具雏形。“同心苑住宅小区将打造成独具森林田园风格的宜居小区,成为城镇上山的一个典范。”正在现场指挥施工的昌宁泰宇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

  “同心苑·森林田园”房地产开发项目是昌宁县“城镇上山”重点项目之一。与“同心苑·森林田园”隔河相望,在县城西侧山脚的保障性住房项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三通一平”。今年,昌宁把2640套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优先安排这个缓坡地区,作为城镇上山重点项目、示范项目。目前,前期工作基本就绪,9月中下旬可以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将结合项目用地的山地特征,因地制宜,随坡就势,依山而建,突出‘依山就势、浑然天成,生态群落、百姓人家’的规划建设理念,优化方案设计,建成高品质住宅小区,将保障房建成优质房,做到廉租房不廉质。”县住建局房地产业和住房保障股股长刘金朝说。

  根据省、市“加强坝区农田保护,建设山地城镇”的部署,近年来,昌宁按照“东拓、西优、南进、北延”的思路,坚持组团式发展模式,通过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导向、土地供应、资金扶持等政策措施,通过水、电、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向坝区周边缓坡山地倾斜,公共服务设施向缓坡山地合理布局,积极引导项目业主转变用地观念,少占或不占优质耕地,努力推动城镇建设和重点项目用地逐步向缓坡山地发展。至2030年,县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8.8平方公里,在现状城市建设用地的基础上新增1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利用面积为7.34平方公里,山坝比例为3:2,城市发展空间布局更加优化。

  “一个城市,没有水面就没有灵气。”昌宁县城所在的右甸坝水源充足,以穿城而过的右甸河为轴心,形成了城郊重点水库、右甸河支流、龙潭公园等相互连接的天然水域网。右甸河横贯县城坝区,坝区内全长18.6公里,马桥河、南门河等10条大小支流,像一只只小蝌蚪分列在两侧。昌宁始终把右甸河作为母亲河,对河道进行持续的保护和治理。2010年,编制了右甸河景观规划设计方案。2011年以来,依托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对右甸河坝区段10.92公里河道进行治理,结合河堤道路、灌溉沟渠、桥梁、绿化,打造出穿坝而过的绿色生态走廊。在已建成的滨河公园、正在建设的生态农业示范园打造水景公园,建设田园风光核心景观带。同时,以河流为辐射,改造提升龙潭公园水景,保护、治理、提升河西水库等中小型水库的蓄水、防洪、景观效果,规划建设新的水源点,为山水田园城市提供“生命之源”,形成了集供水、排水、防洪、景观于一体的水域网络。

  县城坝区的数万亩农田是昌宁山水田园特色景观的核心元素。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昌宁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共投入资金4000多万元,对坝区内的农田进行全面治理,紧邻县城南北两端的3万亩农田已建成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畅通、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并配套推广先进实用技术,优化种植结构,使项目区粮食普遍实现增产的同时,形成了四季不同的天然“景观园”。今年,又投资74万元,在县城南部的高标准农田路网种植四季桂、樱花、红叶石楠、碧桃2460株,拉开了花园农田建设序幕。看着刚刚成活的花木,瞿会珍老人,憧憬着,她说:“等明年花开,一定会更漂亮,来这里走着一定更舒心。”

  建设、管理,调亮“画面”核心

  “昌宁是个可爱的县城,小、干净、悠闲,展现于我的分明是一幅田园牧歌式的画景。”那位来自大城市上海的大学生志愿者在文章里,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昌宁县城。

  文中描述的,正是山水田园城市建设追求的目标。在城市建设中,昌宁牢固树立“立足实际、着眼长远、注重质量、提升品位、彰显特色”的思想,不追求城市的“高、大、全”,力求做精、做特,根据生态城市的原理,对城市空间进行整理,统筹路网、公园、绿化、亮化、净化各个环节,从建筑体量、形态、风貌、色彩等进行控制、引导,形成富有浓郁地方特色、与田园风光相协调的城市建筑特色。

  ——坚持以路网定骨架。以改造提升主要干道为重点,以打通修缮路网节点为依托,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近2亿元,完成了环城西路、环城北路、滨河西路南段等城市道路和路网节点建设;改造提升了右甸路、宝丰路、福惠路等城市路网。新建县城道路6.6公里,改造提升县城道路12公里,县城道路总里程达25.4公里,初步构起了“四纵六横”、“内联外通”的路网构架。

  ——坚持以公园为支撑。将滨河生态农业示范园和东郊的龙潭公园、西边的姚家坡森林公园作为田园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规划建设,以塑造独具特色的“山、水、园、林”田园城市特色景观。目前,龙潭公园已全面完成了水景打造、停车场、林间步道、公园绿化提升等建设;滨河生态农业示范园今年1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基础施工,开始实施部分绿化工程,年内将建成投入使用;姚家坡西山森林公园完成了公园改造提升规划设计方案编制等项目建设前期准备,即将启动实施。

  ——坚持以绿化提品位。以争创“国家生态县”和“省级园林县城”为目标,加大街道、河道、通道和县城周边面山的绿化力度。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完成了县城右甸路等主干道、体育场等绿化建设工程,建立多品种、多层次的立体绿化体系,构建了以道路为骨架、广场公园为主体、小区庭院为补充的城市绿化格局,并于今年初,成为“省级园林县城”。

  ——坚持以亮化展特色。按照“政府投入、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原则,采用形式多样的夜间亮化效果,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完成了环城西路、滨河东路、达丙路、滨河西路南延段道路路灯安装工程,实施了体育场周边、右甸河沿岸等县城重要节点的灯光亮化工程,县城路灯亮灯率达95%以上,亮化景观效果不断提升,田园夜景初现特色。

  ——坚持以管理促净化。牢固树立“三分建、七分管”城市建管理念,颁布实施《昌宁县城镇管理暂行规定》,成立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创新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城市综合管理途径和模式。建立专业管理部门、路段责任单位和社区“三位一体”的城市管理格局,形成城市综合执法管理长效机制。引导市民参与城市管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努力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氛围,构建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大城管”格局。

  经营增效,强化“画面”动感

  家住达丙的村民李金洪原本安份的靠着坝子的两亩水田和观音山脚的三亩旱地,农忙种田,农闲时节在附近打打工,平平淡淡、安安稳稳地过着小日子。两三年前,他家的水田被全部规划为生态农业示范园,旱地也全被征收建了廉租房。去年,李金洪得知“农转城”的政策后,马上办理了转户手续,并参加了共青团组织的创业就业培训,并获得了一笔五万元三年期的贴息贷款支持。于是,在县城开起了摩托修理铺,后来又卖起了摩托车、电动车,每年收入三四万元,走上了非农增收的路子。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和李金洪一样,去年以来,依托“农转城”政策和创业就业培训扶持,全县共有5640名农村人口在县城安家落户、创业就业,成为县城的一份子。面对随着特色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形势,昌宁将“农转城”工作作为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破解“三农”难题、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农民由“乡”到“城”转变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来抓,在不折不扣执行上级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覆盖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就业五个方面的政策,吸引农民进城兴业,全面繁荣城市经济,激发城市活力。去年以来,全县累计办理转户手续24002人,兑付资金2491.65万元。

  在推进城市化建设中,昌宁紧紧抓住工业园区这个工业化与城镇化的结合点,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团,促进产城有机融合、有效对接。把园区作为“孵化器”,促使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打造特色生物资源加工产业,以产业推进城镇化发展,以产业聚旺人口、拉动城市经济。“昌宁生物资源加工园区总体规划为‘一园两片’,一片为田园轻工业片区,一片为柯街重工业片区。”县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王一升介绍,工业园区控制面积9.73km2,其中县城东北部4km2的“田园轻工业片区”以轻工食品、农林产品加工为主;柯街集镇西北部5.73km2的“柯街重工业片区” 以清洁矿冶、新型建材为主,配套发展新型物流、仓储、商贸、信息等为工业服务的第三产业。2012年10月,抓住低丘缓坡土地利用试点政策机遇,结合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物产业发展规划,将2.4km2的低丘缓坡地段纳入规划建设范围,目前正在进行园区总体规划修编。

  工业园区建立后,昌宁立足农业大县实际,在“农”字上做文章,在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大力气,推动土地、人力、资本等工业发展要素向园区聚集,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已入驻企业69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8户。2012年末,园区实现工业产值22.32亿元,工业增加值7.3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1.4亿元、利润2.1亿元,上缴税金9849万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78亿元,从业人员达6400多。今年1月,生物资源加工园区被列为第一批省级生物产业示范基地;6月底,园区被列为省级工业园区。“今后将以列为省级工业园区为契机,强化园区管理,做强做大生物资源加工工业,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山水田园城市发展的新载体,产业集聚的新平台,推动昌宁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加快发展,带动更多群众就业,吸引更多农民进城打工。” 王一升的话,描绘出了昌宁产城结合推进特色城镇化的新蓝图。

  “昌宁的山水田园城市风光很独特,我觉得这是昌宁发展的突破点。山水田园城市建设理念既符合国家对生态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和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要求,也非常符合昌宁的实际。只要昌宁做足田园这篇文章,做靓城市这张名片,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到这里,深度体验田园城市里的乡土生活,与昌宁人一起抒写美丽的田园故事。”今年4月,中国十大旅游策划人贾云峰教授在深入昌宁考察后,用这样的话寄语昌宁的未来。(吴再忠 字竟春)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我要说说 】 【 打印 】 【 推荐 】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