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昌宁更戛:傈僳芦笙越吹越欢乐

    2021-07-26 14:38

    炎炎夏日,昌宁县更戛乡的大山深处却格外凉爽。循着悠扬的芦笙音乐走进傈僳山寨,只见一中一青两个傈僳族男子正在那里忙碌着,中年正在一丝不苟地制作着芦笙,青年则在用刚做好的芦笙吹奏着《阿佤人民唱新歌》。

    这两个傈僳族男子,中年是舅舅,叫罗玉成,出生于1971年的他刚满50岁,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从14岁就开始跟父亲罗天宝学做第一把芦笙,如今已成为保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青年名叫杨兵,今年38岁,初中毕业后跟舅舅罗玉成学做芦笙,是舅舅的得意门生,也是傈僳族专业打歌队的吹笙骨干。杨兵说:“我们傈僳族人,就爱吹芦笙,我就想跟舅舅一起,把外公传下来的芦笙制作手艺和吹奏技艺传承和发扬好,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傈僳族是昌宁县人口最少的世居少数民族,全县总人口仅472人,主要聚居在更戛乡米河村和珠街乡谷满村的大山深处。罗玉成和杨兵生活的米河村,山清水秀,民风纯朴,犹如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全村共有18个村民小组,727户农户2482人,其中傈僳族130户226人。

    “芦笙一响,脚底板就痒。”在米河村,无论男女老少,在讨亲嫁娶的的客事场中,只要客人酒足饭饱,余兴未消之时,都会吹笙来打歌,一场喜事,不跳个通霄达旦,大家都会觉得不尽兴,打歌也成为更戛人办喜事必不可少的一件大事。打歌,必须有吹芦笙弹三弦的伴奏,制作芦笙也就成为了与当地人特别是傈僳族人相依相伴的一种技能。在这些人里,已帮多年的罗天宝和他的儿子罗玉成、外孙杨兵,三代人同对芦笙情有独钟,积极钻研芦笙制作手艺,传授芦笙吹奏技艺,成为了当地不同时期的“名人”“红人”。

    杨兵的外公罗天宝出生在旧社会,从小就和芦笙有着不解之缘,还是小的时候,罗天宝就曾幻想着有一把自己的芦笙,对悠扬悦耳、清纯如水的芦笙音乐情有独钟。他父亲无奈之下,只好用一头小猪给他换来一把芦笙。罗天宝如获至宝,从此决心勤学苦练吹笙技艺,并四处求教,融会贯通。

    作为一个傈僳族人,罗天宝最喜欢的事莫过于吹起芦笙,与大家一起如醉如痴地打歌。每当这个时候,他总会十指飞舞,进入忘我的境界,流淌出来的音乐更是爽心悦耳畅快淋漓、扣人心弦,寨子里的男女老幼都喜欢跟着他的芦笙调来打歌。现在许多老人说起他的芦笙调,还会不自觉地哼起来、动起来。

    文革时期,吹芦笙打歌被禁止,傈僳山寨里就没有人敢吹芦笙打歌了。罗天宝困惑不已,却舍不得放下心爱的芦笙,舍不下那悠扬的芦笙调。许多人回忆,那个时期时期的罗天宝 “像丢了魂一样”,出工做活时经常魂不守舍、愁眉不展,别人跟他说话要么他没有反应,要么就会吓着他。“文革”结束后,罗天宝又欣喜若狂地拿起了芦笙,带着傈僳人又开始载歌载舞。几十年来,罗天宝对芦笙音乐的钻研从未停止过,他的芦笙吹奏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吹奏的芦笙曲欢快流畅,充满喜庆,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改编为《欢乐乡村》,曾被应用为“云南人民广播电台对傈僳族广播”专栏序曲20多年。

    罗天宝不但擅长吹芦笙,而且还擅长制作芦笙。傈僳山寨会制作芦笙的人家很多,但罗天并亲手做出来的芦笙是最好的,不但造型美观,音质纯正而且吹奏省力,令演奏者换气自如,轻松愉快,因此邻近街子上出售的芦笙数罗天宝的最抢手,许多年轻人为能得到一把罗天宝制作的芦笙而苦苦追求,一旦得之并爱不释手,珍惜收藏。

    罗天宝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培养一批家乡的吹笙能手,使傈僳山寨的吹芦笙打歌这项传统不失传。如今,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他的儿子罗玉成和外孙杨兵正以青出于蓝胜于蓝之势,不断把传统文化发扬光大,不仅让傈僳族的芦笙调越吹越响亮,还让吹开了致富道路,吹出了幸福生活。

    罗玉成从小受父亲耳濡目染,非常喜欢芦笙制作及吹奏。结合自己的实践,他对传统芦笙进行升级改造,发明接把芦笙,用铜片制作发音小舌。改进后的芦笙音阶更加准确,使用寿命更长。他的演奏技艺与父亲相比更胜一筹,2012年被评定为保山市民间文化传承人。在走南闯北,到处参加演出的同时,他在思考一个问题,民间文化在给人们带来娱乐的同时,能不能发展成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于是,在乡文化站的倡导下,2015年罗玉成牵头创建了“米河村傈僳族专业打歌队”,探索着对周边群众进行有偿服务,将传统的文化艺术转变为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

    傈僳族专业打歌队成立后生意特别好,附近村民讨亲嫁娶,各种喜庆活动都要请打歌队唱一个通宵,生意做到昌宁各乡镇和凤庆、永德、施甸等周边县,欢快优美的芦笙曲响遍保山、临沧各地,每年收入几十万元。在罗玉成的带动下,邻近的立木其的李正庭也牵头成立打歌队,生意同样好做,带动了一方群众致富。

    作为新一代,罗天宝的外孙杨兵同样钟情于芦笙,跟着舅舅学习传承了祖辈的手艺,如今也是当地制笙吹笙能手,带领着山寨里的年轻一代,延续着与芦笙结下了不解之缘。

    近几年来,随着微信、快手等网络平台的兴起,罗玉成和杨兵也跟着时代的节拍,将生意做到全国各地。他们通过开直播,表演芦笙吹奏技艺,在网上传授芦笙吹奏技术等办法,将深藏在大山里几千年展示给了世界,让这种外地人非常新鲜好奇的传统乐器卖到全国各地。

          在罗玉成的带动下,米河村制作芦笙的人越来越多,开直播卖芦笙的人也越来越多,一个个订单从全国各地发来,一把把芦笙通过快递远销全国各地,如今,他们每年销售芦笙上千把,收入达30多万元,同时带动了制作芦笙的原材料葫芦、紫竹等产业的发展。

    “都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有决心有信心,让我们傈僳人的芦笙越做越精致,傈僳人的芦笙调越吹越欢乐,傈僳人的文化越来越有味,傈僳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面对未来,罗玉成信心十足地说。

    (图/文/视频 吴再忠 鲁轶平)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