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垦二代”全同红

    2021-07-09 13:47 保山日报 董国平

    你能想象“明显的保山方言 + 浓重的山东口音”是一种什么样的腔调吗?你能想象用这种腔调说起话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吗?在高黎贡山下的潞江农场芒丈队,就有这样一位农场职工会说这样的腔调,他的名字叫全同红。

    全同红1967年出生于潞江农场。潞江农场是1955年人民解放军14军41师、42师组织复员退伍军人到潞江坝建立的军垦农场。众多复员退伍军人中,就有全同红的父亲。60多年后,曾经红极一时的潞江农场几乎被人遗忘,但当年那些老兵的后代们,仍然生活在高黎贡山下,仍然在潞江坝从事农业生产,继承了军垦农场的传统,成为了“垦二代”。全同红,就是其中的一员。

    全同红说,他父亲是山东莱西人,母亲是昆明知青——当时响应国家号召,有大批来自上海、成都、昆明等城市的女知识青年,参加建设“美丽富饶的潞江坝”。那时候,农场把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按部队序列编为若干连队,分驻在潞江坝不同的地域,垦荒生产,开发边疆。后来,就有了像全同红这样的“垦二代”们,他们在说着不同方言的环境中长大,明显继承了父辈的方言,但又无法纯粹。如今,全同红的口音是一种以保山坝方言为主、带有浓重的山东口音、夹杂着一点点昆明话的腔调,给人南腔北调的感觉。

    全同红蓄着李大钊式的胡子,高个头、四方脸,一幅山东大汉的样子。他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前,各生产队都有部队番号,后来又改为“八一”队、“五一”队、“燎原”队等。比如他家所属连队叫潞江农场兵团一营四连,后来改为“老水井”队,几年前才改成了傣族地名:“芒丈”队。

    支部建在连队上。2021年5月,当地基层党组织换届时,全同红才从支部书记的位置上退了下来,是一位有文化懂政策的党员干部。他说,“芒丈”是傣语,“芒”是村、寨的意思;“丈”或者“章”“长”“杖”,是石榴的意思,大概以前这地方有很多石榴树吧。

    全同红说,目前芒丈队有51户200多人。虽然村容村貌与周边村寨无异,人的穿着打扮也和附近村民没什么两样,但他们毕竟是有“农场编制”的人,与周边农民有所不同。他说当年的潞江农场是个特殊的小社会,有学校、医院、公安局、法庭,直到21世纪前这些机构才移交属地。那时他作为农场职工子弟,在农场中学高中毕业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农场职工,工作是种植橡胶、咖啡、胡椒等经济作物,按月领工资,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来,农场经营不下去了,才把土地承包到户,他便和妻子承包了10多亩地种植咖啡。

    全同红说,改革后,第一代垦荒队员都领着退休工资。比如他已经去世的父亲,在世时享受退伍军人待遇;他的岳父——河南人张法子,90多岁了,是一位离休干部。而“垦二代”们,大多数人在种咖啡,自己交养老保险。至于他们的下一代,就和当地群众没两样了,所以,也就没有“垦三代”这个概念了。

    全同红说到潞江农场的辉煌时,眼里泛着道道光芒,让人不禁想起那首著名的《美丽富饶的潞江坝》的歌曲来。那时的潞江农场,是怎样的一种激情燃烧的岁月啊!潞江农场,以及潞江坝另一类似的农场——国营新城青年农场,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会是什么样子呢?

    潞江农场党委书记、场长杨军告诉记者,21世纪以来,潞江农场进行了数次改革。2011年,潞江农场由省属单位划归地方管理。2019年,成立了正科级事业单位——隆阳区潞江农场管委会。目前,潞江农场有14个生产队,总户口2065户3403人,其中家属有1975人,职工主要种植咖啡、热带水果、反季蔬菜等经济作物。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