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历史文化 本土文学

    想起当年《捕象记》

    2021-06-16 14:46

    □ 何世亮

    最近,云南15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一路北上的消息,引起国内外读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专家们在探究它为何“离家出走”,怎样才能圆它的“乡愁梦”;有关部门在研究和采取避免“人象冲突”的措施,让它“重返家园”。我在同大家一道关心象群动向的同时,想起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的、20世纪七十年代风靡影坛的纪录片《捕象记》。因为这个片子与我们团有关,与我们同年入伍的战友有关,与我们保山人有关。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那是1971年,我们部队奉命在老挝执行“援老抗美”任务期间,留守人员和家属住西双版纳的小猛养地区。大约是年初,经上级批准,上海组织了一支捕象队,决定到西双版纳的小猛养野象谷来捕一只亚洲小象,为其动物园增加“新成员”。经过云南省委和昆明军区批准,组建了一支约半百人的捕象大队,其成员有麻醉师、狙击手、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新闻记者、当地干部群众、当地民兵、当地驻军等。

    所谓当地驻军,就是我们营的留守人员、我们同年入伍的龙陵籍战友王子全排长,带领一个排的兵力随行,一是警卫工作,二是协助工作。

    这是我们国家首次捕象作业,既没有良好的装备,又没有成功的经验,大家都是“盲人捕象”试着干。就拿麻醉药和麻醉枪来说,多大多重的象用多大的剂量,打多深,才能让其达到既晕倒又不晕死,都是一个科学的课题。射击位置的选择都是十分考量的,既要隐蔽安全,又要距离适中有效。十天半月才碰到一次象群,一枪不中或者中而不晕倒,得从头开始或者再加大剂量,仅此,“上海方面”就根据“前方”反馈的信息对麻醉药剂量和麻醉枪射程两次进行调试修正。捕野象是十分危险的,你想捕它,它还想捕你呢,狗急都会跳墙,何况大象。 

    经过近8个月的不懈奋战,终于捕到了一头年龄为8岁、体重大约为1.5吨的小母象。可是,这才是打下了“半壁江山”,要把它从原始森林中安全运送到上海动物园也是个头疼的问题。

    另一场“斗智斗勇”开始了。趁着小象“熟睡”,全体“队员”在王志全带领下当起了“木工”,锯子、大刀、斧头齐上阵,一时间,原始森林成了“木材厂”,不到两个小时,一个包围着大象的“大木笼子”成型了。

    大家一致同意,此象叫“版纳”。

    于是,战士们昼夜呵护它,照料它的吃喝拉撒,饮食起居。当地群众组成了近百人的施工队,耗时半个月,抢修通了从象地到最近公路的便道。紧接着,把大拖拉机开到象地,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半个小时,发动拖拉机,油门小、中、大互换,让小象聆听并熟悉机器声,它每天同人们“交流”,同机器声接触,熟悉新环境,做好了“迁移”的思想准备。同时,在象厩下方挖了个“车位”,便于引象上卡车。

    经过将近两个月的培训和准备,“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一辆“解放牌”大卡车从思茅开到了小猛养,开到了野象谷“版纳”的暂住地。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版纳”乘上了车,优哉游哉地开始了“大世界”之旅,途经时长半个多月。此“战役”,从准备到结束,一年有余。

    1980年,我到南京高级步校学习,途经上海,还专门到动物园去看过“版纳”。当时,它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现在情况如何,我也不知情。倘若健在,也许是当“高高祖”了。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