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人物风采

    邵维运:搬出一片新天地

    2021-06-07 10:03 保山日报

     

    云南省“五一劳动奖”获得者邵维运  

     

    实地勘察  

     

    在移民新居  

     

    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在易地搬迁工地现场  

     

    展望末来

    本刊特约撰稿人 段秋云

    ● “‘易’者,改变也。易地搬迁的‘易’表达的就是改变的意思。易地搬迁不仅仅是让村民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搬迁这种方式,彻底改变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搬出一片新天地,迎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2021年4月1日,2020年度云南省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五一劳动奖表彰大会在昆明举行,腾冲市发展和改革局副局长邵维运荣获“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五一劳动奖”。

    4月20日,在腾冲市发展和改革局,笔者采访了刚从外地出差回来的邵维运。

    今年41岁的邵维运是土生土长的腾冲曲石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有幸全程参与了腾冲多个城乡大项目的建设工作。先是2004年9月到2009年10月抽调到腾密路建设工程指挥部;2011年到2013年在腾冲县住房和建设局参与了腾冲新城最早两条城市道路——“鲜花大道”的建设;2016年至今,先后任腾冲市住建局副局长、市扶贫办副主任、市发改局副局长,而且一直都和腾冲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息息相关,对于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脱贫攻坚奔小康的这场伟大壮举,他说:“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所有成绩属于团队,我只是代表大家领回了这份殊荣。”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

    2015年,国家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腾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

    “‘易’者,改变也。易地搬迁的‘易’表达的就是改变的意思。易地搬迁不仅仅是让老百姓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更重要的是通过搬迁这种方式,彻底改变老百姓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搬出一片新天地,迎来更加美好的新生活。”邵维运说。

    “十三五”期间,云南省下达给腾冲易地扶贫搬迁的任务是2392户9937人(建档立卡户1049户4204人,随迁户1343户5733人),涉及界头、北海、明光、猴桥、中和、荷花、清水、腾越、五合、芒棒、蒲川、团田、新华13个乡(镇)。从年度任务来分看,2016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任务395户1595人,同步搬迁户1343户5733人,2017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任务为654户2609人。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不比硬化一条道路、实施一个饮水工程、改造加固一处危房、安排一个低保、报销一笔医疗费用那么简单。邵维运说:“在时间上,易地扶贫搬迁需要将精准帮扶贯穿到群众意愿摸排、房屋规划建设、搬迁入住、后续发展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两年、三年,甚至五年、十年;在空间上,需要将迁出区域的资源全面清理处置,在安置点花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让每一户搬迁老百姓安居乐业,最终奔赴小康,这是一个无比艰巨的工程。”

    邵维运为笔者举了一个实例。水箐社区属于界头镇最偏僻的贫瘠之地,人口848人,8个村民小组,分散在11.8平方米的山区,距离最近的集镇桥头街还有8公里山路,那里田地稀少,村民们住山种坝,贫困程度深。为了让老百姓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水箐社区决定易地搬迁。

    自古故土难迁,老百姓需要一个接受和消化新事物的过程。“所以,我们首先入户宣传做动员工作,反复把政策讲清楚讲透彻,带着村民到示范点看效果,一点点做工作。水箐社区从2016年开始,几乎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做思想工作,真正启动是2019年1月到10月份,全村185户搬迁了177户,还有特殊一点的7户人家,推到2019年底11月,才全部搬到现在的桥头集镇。这里是政府规划的易地搬迁安置点,坝子平坦,交通、教育、卫生便利,搬迁群众相当喜欢。应当看到,贫困群众是易地扶贫搬迁的主体,也是最大受益体,只有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开展工作,才会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才能提高困难群众满意度。”邵维运说。

    “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为了让易地搬迁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腾冲市委政府按照“有则稳,无则拓”的原则,对有劳动力的家庭,政府提供多个岗位供选择;有劳动力没技能的家庭,政府免费培训并帮助其就业;无劳动力的家庭,政府给予低保或者特困补助,党员、干部精准帮扶;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市内岗位推荐、劳务输出等方式解决就业。在安置点创建竹编加工、山泉水加工、茶叶加工、皮鞋加工等扶贫车间,发展村级特色产业,扶持搬迁群众发展万寿菊种植、肉牛养殖等种养殖特色产业,搬迁群众增收效果显著。

    茅草地村位于蒲川乡西北高寒山区,坐落于老灰坡脚下,距乡政府15公里,距腾冲市区50公里,是蒲川乡海拔最高、坡最陡、村最穷、人最苦的一个深度贫困村。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0户530人,贫困发生率为35.84%。人人都知茅草地村贫穷落后,但茅草地村为什么这么穷?村支书黄正锦说:“我们茅草地村道路基础设施薄弱,住山种坝成本高,地质灾害频发易发,群众生产生活基本安全难保障。不知道哪天一场暴风雨、一次泥石流,家园又被冲毁了,所以就从来不敢去修家,都是将就着能住就行。”

    易地搬迁以后,生存环境的所有问题迎刃而解。根据中央的要求,每一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避开了地质灾害隐患点,搬迁入住后的老百姓不用再担心有滑坡泥石流的影响。搬迁后,茅草地村从昔日人人想逃离的“山窝窝”到如今人富村美的“和睦村”,群众的生产生活从“隔山喊话”变成了“出门串寨”,依托清河镇完善的配套设施,可以直接享用现成的医疗、教育、购物、养老等基础设施,生活变得更加方便。

    不仅如此,村民们在旧房拆除后进行复绿,原来的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原来的林地草地全部补种树草,少了人为的活动和破坏,生态自我修复逐步完善。在帮助生态加速修复中,国家还支持整村搬迁,即便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可以参与和贫困户一起同步搬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保护,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变成了现实。

    “致富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习主席”

    “易地扶贫搬迁,还更加密切了党群关系,坚定了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信心和力量。”邵维运说。

    清水乡虞家营自然村原址交通闭塞,地势陡峭,地质灾害隐患突出,民居危房比重大,生存条件恶劣,群众求搬迁、谋发展愿望十分迫切。2016年开始易地搬迁后,241户搬迁群众住房建设整齐划一,7横12纵的火山石巷道纵横交错,宽40米、长800米的水泥大道直贯村西,整个新村风貌与“大地茶海”茶园景观相互映衬,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原来散居生活的老百姓搬迁到集中安置点后,原来的宅基地用于复垦,集中安置点高度集中利用土地,既节约了建设用地,又改变了山村面貌。“留守老人村”“留守儿童村”逐步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精神焕发、生机盎然的美丽新农村。

    虞家营新村的虞绍万以前在老宅时,30多岁还娶不上媳妇,个人状态极不稳定,村里人都认为这个人废了。易地扶贫搬迁后不仅讨了媳妇,还当了爸致了富。去年疫情之前在海南打工,回来后又在大理打工,媳妇在家里帮着种茶采茶,一家人和和美美生活稳定。“我们有今天的好日子,真的要致富不忘共产党,脱贫不忘习主席嘛。”面对搬迁后的新生活,虞绍万常常感激地对大伙说。

    在邵维运看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在整个脱贫攻坚的时代进程中是一项时间跨度长、工作难度强、资金投入大、群众受益面广、根治贫困最彻底的民心工程。2020年,腾冲市2392户9937名搬迁群众如期顺利入住新居,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工使用100%、旧房拆除100%、复垦复绿100%、产业就业覆盖100%、基层党组织和其他自管自治组织覆盖100%”的既定目标。目前,腾冲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全市40个集中安置点按照“应有尽有”的要求,已基本达到“50个有”工作目标。初步匡算,“十三五”时期,腾冲市共投资8.79亿元完成13个乡镇40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0个乡镇10个分散安置的搬迁任务,搬迁总规模3523户147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49户4204人)。在腾冲脱贫攻坚奔小康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成绩已成过去,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道路上,我们会走得更加从容和稳健。”邵维运说。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