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理论探索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021-02-05 11:24 韩开柱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收官之际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要圆满完成这一任务,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重大成就”“新机遇挑战”“新发展阶段”“新战略部署”“新发展格局”“新能力要求”的内涵,深刻理解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全局重大战略工作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要求和定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乡村振兴的安排上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同为一个体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总的来看,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深化,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

    (一)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到2020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重要任务之一就是现行标准下农村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脱贫攻坚本身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脱贫攻坚将取得全面胜利,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全面解决,我国将整体转向乡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以前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现在则要面向存在返贫风险的已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的边缘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基本解决后,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更加迫切,对文化、法治、生态等需求更加凸显,增收致富的愿望也更加强烈。因此,只有如期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脱贫攻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基础。脱贫攻坚战取得并积累了多方面的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要站在新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起点去谋划,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总结脱贫攻坚的经验方法,将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工作机制等在乡村振兴的大框架下统筹安排设定。一是脱贫攻坚中形成的理论方法、治理体系安排,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二是脱贫攻坚积累的精准思维、系统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经验,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三是脱贫攻坚方略实施中的扁平化政府管理、“四到县”的改革、驻村帮扶方式的探索、督查考核评估体系完善、新型产业扶贫体系构建以及推进基层组织建设、金融扶贫、消费扶贫、保险扶贫、电商扶贫等体制机制模式创新,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良方。“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千方百计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接下来要把乡村振兴这篇文章做好,让乡亲们生活越来越美好。”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通过脱贫攻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的问题,但相对贫困还将存在,摘帽地区的交通、水利、生产设施仍然相对落后,教育、医疗科技、管理等人才仍然匮乏,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力弱、可持续性差,农民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同时,贫困人口解决了温饱问题,对美好生活也有了更高、更好的需求。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方位地阐述了和解决了贫困地区脱帽以后的发展需求,和贫困人口解决温饱问题后的发展需求,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举措,最有效手段。

    二、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安排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论述的一脉相承,为我们立足“十四五”乃至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做好“三农”工作,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二字内涵丰富,既体现了乡村振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同时指明下一步发力方向重点在于扩面提质。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基于对国情准确判断作出的科学安排。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样的现代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基于对目标准确认识作出的科学安排。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明确: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四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是最大的短板,农村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生态环保任务艰巨、民生保障有薄弱环节、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要实现目标任务,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补齐短板,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基于对矛盾变化准确把握作出的科学安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脱贫攻坚的实施,缩小了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差距,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广大农村地区同城市之间的发展差距较为明显,东西部的乡村之间也存在着巨大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助于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引导政府发挥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进而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路径选择。

    三、以全会精神为引领,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做好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千方百计地巩固好脱贫成果,以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脱贫成果的更可持续、更有保障。一是坚持“四个不摘”,继续聚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精准发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果。二是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动态监测。三是坚持“三挂四包”责任制,落实巩固脱贫成果20条措施,充实完善区乡村后续帮扶巩固提升方案,构建统筹联动、责任清晰的工作体系。四是落实防贫保险机制,防止农村户籍人口因病、因灾、因意外致贫或返贫。五是提高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益贫作用;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力度,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大力开发就业岗位。六是抓实住房安全保障,建立农村危房动态监测管理机制,开展危房改造质量“回头看”。七是以集中安置点50个工作目标为抓手,确保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八是继续做好控辍保学工作。九是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确保群众稳定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十是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并重,“富脑袋”与“富口袋”并举,持续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实践教育,持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二)推动产业全面振兴。围绕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推进乡村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持续开展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绿色能源牌”,积极融入市级水电硅材一体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保山坝大型灌区,争取潞江大型灌区早日动工,稳步推进北庙水库扩容前期工作,扎实推动光伏、风电、大中型水电、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建设。全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坚持“种养加”一体化发展理念,做优做强蚕桑、中药材、精品咖啡、特色果蔬、优质核桃等重点产业。加快生猪肉牛产业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大力实施“百村千头”肉牛养殖工程,建设全省绿色有机生产加工基地。加大农业“小巨人”培育力度,集中扶持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年销售收入大的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联合体。改造提升一批区域性、田头等产地市场,加快小永物流园、蒲缥大宗冷链物流中心、工贸园区冷链物流园、潞江坝果蔬冷链物流园建设,加快实现区、乡、村三级物流服务网络全覆盖。保障粮、棉、油、糖、肉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持续提升“隆阳乡耕”区域公用品牌知名度。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全力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把打造集自然观光、康体养生、休闲度假和文化商务为一体的国际、国内知名“健康生活目的地”作为发展方向,积极创建潞江坝乡村振兴示范区,着力培育咖啡、果蔬、旅游三大产业,打造百花岭生态旅游区、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高黎贡山自然公园和山顶一号石梯古寨咖啡庄园、保山香柏场国家级草原公园等高等级景区;发展沿江、环山旅游,培育康养、会展、特色现代农业、特色体育产业主导产业。积极融入大滇西旅游环线,着力打造以“三个万亩”生态廊道、国际咖啡小镇、百花岭观鸟谷、香柏场国家级草原公园为节点的隆阳大旅游环线。

    (三)推动人才全面振兴。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积极引进紧缺专业人才,完善高端人才服务机制,优化创新型人才发展环境,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做好边远贫困村、民族地区人才支持、“三支一扶”、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工作,建立城乡、区域、校地之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加大基层全科医生培养力度,扶持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等,积极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村劳动力通过“半农半读”、线下线上等多种形式就地就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定向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推动文化全面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为载体,坚持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并举、塑形与铸魂并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邻里相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建好用好区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行政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广泛组织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到2022年县级以上文明村镇创成率达到村镇总数的50%以上,新时代“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达到90%以上。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强乡村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风文明新风。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更好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加强乡镇、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和管理,依托乡镇和村级文化站,培养农村文化艺人,组建农村传统文化工作队。

    (五)推动生态全面振兴。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巩固“四创两争”成果,实现省级生态文明乡镇(街道)创建100%达标。深入推进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宣传动员群众,扎实开展“7个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学好用活“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经验,重点实施好厕所革命、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项目,全面完成农村户厕改建任务,所有自然村达1档标准。稳步推动殡葬改革。积极创建国家、省、市、县园林乡镇、森林乡村、绿色村庄、美丽庭院。积极推进卫生村创建,2022年省级卫生村比例达到60%以上。打造隆阳特色乡村风貌,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美丽乡村,重点推进大官庙村、王头寨社区、海棠洼村、邹里社区、双脉村、坡脚村、上河湾村等旅游开发建设。

    (六)推动组织全面振兴。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推动乡村组织振兴。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突出政治功能,提升组织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成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汲取耿梅、杨光银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深刻教训,持续深化“以案促改”工作,持续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扎实推进“整区提升、整乡推进、百村示范、千组晋位”四级联创,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责任区和基层党支部联系点工作制度,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开展在职村干部“双提升”行动,抓紧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的各种短板。完成乡、村两级党组织换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实施村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培养一批适应乡村振兴需要的专业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加强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监督、服务。深入实施“百名讲师上讲台”“千堂党课下基层”“万名党员进党校·善洲故里先锋行”,依托乡镇党校、党员实训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民夜校等载体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实现农村党员培训全覆盖。抓实“党建+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强化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抓实“党建+宗教治理”,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和宗教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加强宗教领域反渗透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作者:中共保山市委副书记、隆阳区书记 韩开柱   转自“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