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施甸县 施甸新闻

    施甸:奋力答好脱贫攻坚收官之卷

    2020-07-28 14:49 云南日报 李建国 杨艳鹏

    从杨善洲精神中汲取不竭动力—— 

    施甸:奋力答好脱贫攻坚收官之卷   

    02

    施甸县木老元九年一贯制学校 杨磊 摄

    02

    施甸县城小高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 瞿柯楠 摄

    04

    摆榔乡布朗族姑娘们的刺绣产品 张碧露 摄

    05

    何元乡贫困户领养到羊,希望在养殖产业有所发展 赵启武 摄

    06

    木老元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入股建设的现代化蛋鸡养殖场 郭金灿 摄

    07

    施甸县城小高层安置点的“第一扶贫车间” 陈世装 摄

    从“忧居”到“优居”,从“希望”到“兴旺”。眼下,在杨善洲同志的家乡保山市施甸县,一个个贫困村正在实现华丽蜕变,一项项惠民产业正在相继上马……脱贫攻坚的热潮在施甸大地上奔涌。

    近年来,施甸县始终把脱贫攻坚当作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责任、最大的任务来对待,坚定如期实现脱贫摘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方向不动摇,用坚守诠释忠诚,用行动书写担当,以杨善洲精神攻坚拔寨、决战贫困,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截至2019年底,全县20593户87589人脱贫退出,9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29%。

    今年5月17日,省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3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保山市施甸县在列。从此,杨善洲家乡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的贫困标签,并紧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一种精神为引领,战“贫”斗“困”劲头足

    施甸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人民公仆、“改革先锋”杨善洲同志的家乡。

    40多年前,杨善洲带领保山人民兴修水利,建成了闻名全国的“滇西粮仓”;30多年前,他带领干部群众在施甸县大亮山植树造林,把5.6万亩光山秃岭变成了莽莽林海,靠的是“实事求是、求实务实,牢记宗旨、一心为民,尊重群众、重诺守信,甘于清贫、艰苦奋斗”的崇高精神。

    近年来,施甸县党员干部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以杨善洲精神为营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这个核心和重点,接过接力棒,精准施策,尽锐出战。该县层层立下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军令状,构建县级指挥部、乡镇战区、村级作战室三级脱贫攻坚作战体系,出台了脱贫攻坚“1+N+N”责任体系和22个专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三级作战指挥体系职责和县乡村各级干部六个责任清单。县委积极引导、教育、督促全县干部群众形成了团结一致共抓脱贫,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良好氛围,用坚定的信心和百倍的努力,带领全县人民全面吹响了向贫困宣战的号角。

    在施甸县200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生活着34.79万勤劳的各族人民,全县辖13个乡镇138个(村)居委会,1668个村民小组,有彝、傣、布朗、回等21个少数民族2.8万人。

    盛夏,走进施甸县,沿途青砖白瓦、小桥流水、炊烟袅袅,仿佛置身于诗画田园之中。曾几何时,这样美丽富饶的景象,只能在施甸坝子和姚关坝子中能看到,仅占全县总面积的15%。

    位于施甸县东西两山的怒江河谷和枯柯河谷,高山峡谷间处处笼罩着贫困的阴影。常年生活在这里的群众靠天吃饭,喝水窖水、住土坯房、走坑洼路、种陡坡地,他们长期在贫困线上挣扎着,持续着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状况。东西两山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发展不充分,贫困人口多,是脱贫攻坚道路上难啃的“硬骨头”。

    特别是2018年度,施甸县脱贫攻坚年度成效考核在全省靠后。面对压力,施甸县委痛定思痛、知耻后勇,紧盯脱贫攻坚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放,一项一项列出整改清单,逐条逐项细化整改措施,千方百计补齐短板,终于在2019年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今年4月,省级第三方评估无错退、无漏评,群众认可度达99.68%。

    施甸是杨善洲精神的发祥地,杨善洲精神是施甸干部群众的精神坐标。在这场举世瞩目的脱贫攻坚决战中,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施甸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上下一心,攻坚克难,踏石留印,精准发力,让当年杨善洲对群众的为民情怀、对工作的那股韧劲、对事业的那股拼劲不断发扬。

    正是在杨善洲精神的指引下,2014年以来,施甸县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贫穷、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干劲再一次被激荡起来。杨善洲精神成为推动施甸县决战脱贫的强劲动力,它所蕴含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艰苦奋斗、舍我其谁,也在脱贫攻坚的苦干实干拼命干中不断升华,更加丰厚饱满。

    施甸县摆脱贫困之路,正是全县党员干部对杨善洲精神的传承弘扬和生动践行。5年脱贫近9万人,施甸县交出的这份亮丽成绩单,是对杨善洲同志最好的纪念,也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鲜明体现。

    “六个做成”治贫困,千方百计斩穷根

    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施甸县提出了“六个做成”工程,把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力量、智慧汇集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来,全县上下以破釜沉舟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攻坚克难。

    把易地扶贫搬迁做成脱贫标志性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全县深入开展了“进百村、入千户,算清七笔账、搬进幸福窝”主题实践活动。及时研究出台了《易地搬迁户口管理办法》等24个系列配套文件,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

    施甸县结合安置点实际,配套推进产业扶贫,确保易地搬迁群众产业和就业“全覆盖”。7月5日,在施甸县城安置点的就业扶贫车间里,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磁性元器件为一体的专业制造企业正式开工,企业刚运营便吸纳了280名搬迁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施甸县以“扶贫车间”为平台,为搬迁户就近就地提供就业岗位。对搬入乡镇集镇和中心村的搬迁户,采取公益岗位、产业园区、传统耕种相结合的方式,在适宜的安置点周边规划建设13个养殖小区和6个农产品交易中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群众增加收入。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难以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通过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开发,帮助2200个贫困劳动力实现就近就地稳定就业。

    2019年,施甸县分别在施甸县城、万兴、姚关等8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成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242人。目前,全县共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5576户235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41户21939人,城镇搬迁4818户20368人,城镇安置率达87.77%,居全省前列。

    把产业扶贫做成产业发展增收工程。施甸县巩固提升烤烟、生猪、核桃等传统产业,利用烟地发展“两青”作物,全县共种植烤烟8.8万亩,种植户户均收入4800元;种植“两青”8.06万亩,种植户户均收入2750元;种植中药材1.2万亩,种植户户均收入6300元。与此同时,2019年全县生猪出栏101.5万头,养殖户户均收入25000元。

    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同时,施甸县还加大芒果、糯橄榄、林下养鸡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全县377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1606户增收脱贫。此外,全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10.12万亩,电子商务实现交易额6.57亿元。

    把就业扶贫做成可持续发展工程。施甸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95301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48560人。按照“培训+就业”模式,全县做到“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至少参加一次就业培训”。进一步落实沪滇劳务协作,给予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补贴2200人,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和交通费补助1281人。

    5年来,全县累计完成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10.53万人次,其中培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4.59万人次;全县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2.4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8759人,外出务工已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把教育扶贫做成智志双扶长远工程。全县先后投入资金7.57亿元,实施校舍建设项目241个,惠及中小学生13.8万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深化教师队伍改革成效明显。采取“一生一案”控辍保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无学生辍学。积极鼓励和支持困难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掌握一技之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截至目前,全县有1.32万人次累计享受1.185亿元的助学贷款。488名贫困人口“两后生”到上海接受中等职业教育。

    把生态扶贫做成旅游发展工程。施甸县从生态最脆弱的怒江河谷入手,全面实施退耕还林等项目,让怒江河谷的生态得到有效恢复,使江防抗战文化、怒江峡谷温泉和户外探险等旅游业得到深层次开发。与此同时,该县还通过退耕还湖、退耕还草的方式,在姚关镇和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发展高山湖泊、高山牧场旅游,带动群众增收。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县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4.1万亩、推广太阳能7560套、实施生态补偿94.56万亩,选聘8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对全县森林进行有效管护,让山青了、水绿了、群众也乐了。

    把社会兜底保障做成暖心工程。盯住重残、重病、重学等重点对象,筑牢特困供养全覆盖、低保应保尽保、救助政策为补充的三道兜底保障网。2019年以来,全县将1415户1526人纳入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将6351户17466人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共发放救助资金6074.54万元,发放临时救助1202.1万元,救助困难群众22154人次。

    “三个三”措施增动力,提振群众精气神

    “过去,居住在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和摆榔彝族布朗族乡的贫困群众,不仅仅是缺少收入,更重要的是发展理念与发展能力的匮乏与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施甸县坚持抓实党建引领促脱贫,围绕“三个三”工作措施,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三个起来”激发内生动力。各乡镇让村组的喇叭响起来、视频放起来、讲评搞起来。截至目前,全县各村组共播放20余万次;召开群众大会、户长会共组织观看视频2000余场次;90支工作队已开展“三讲三评”工作400余场次。

    “三个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将群众会、积分制(入股分红)、“爱心超市”结合起来,由县委主要领导带头示范,深入每个乡镇,到群众认可度最差的一个村民小组召开户长会,示范带动县乡村三级干部,到每一个村民小组召开村民小组户长会,通过让群众发牢骚、让干部作承诺、让群众来认可,有效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三个家园”激发内生动力。让群众自主参与制定一个村规民约,坚持干与不干群众说了算、干什么群众说了算、如何干群众说了算、有问题如何解决群众说了算、建后如何管理群众说了算“五个群众说了算”的“村民决议申请”做法,让群众主动参与共建美丽家园、共管美丽家园和共享美丽家园。

    通过落实“三个三”工作措施,全县贫困群众的志气得到有效提升,从“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村容村貌得到切实转变,从“无序管理”向“社会综合治理”的良性循环转变;群众生产生活习惯得到提升,更加坚定“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的思想。

    施甸县还针对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问题,让挂包干部深入村组结合每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村庄建设、人居环境、社会治理、邻里和睦、家庭和谐、户脱贫退出达标等,帮助村党支部(总支)引导群众制定村规民约,定期开展敬老星、教育星、环卫星、文明星、诚信星、感恩星、勤奋星、和谐星“八星评定”,推行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积分管理制,将农户积分制评定结果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的依据,并可凭借村民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将家庭星级评比结果作为优先享受政策扶持的依据,把群众思想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019年5月8日,施甸县何元乡莽王村党总支书记段定华,在组织召开莽王村脱贫攻坚工作例会时,因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送往医院抢救无效后逝世。

    2019年9月5日,中共云南省委作出决定,追授段定华同志为“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并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段定华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对党忠诚、牢记宗旨、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履职尽责、用心工作、勇于担当的优良作风,学习他勤政务实、倾心为民、扎根基层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清正廉洁、公正公平、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施甸县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传承弘扬杨善洲精神,就是要以段定华同志为榜样,奉献青春、贡献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跨越千里帮扶情,众人拾柴火焰高

    有一种情谊叫心手相连,有一种牵挂叫跨越千里。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带着感情挂职、带着措施挂职、带着成效挂职,无不影响着施甸县的各族干部群众。

    云南中烟派出挂职副县长王征,在胆囊炎犯病时仍然坚持工作;

    西安交大派出挂职副县长师麦姜,身体间隔性疼痛,但忙于工作一直没有检查,直到挂职期满回到西安后,才查出自己身患癌症,并已属晚期,于2019年1月12日因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上海闵行区派出挂职副县长张海燕自2018年8月28日任职以来,深入脱贫攻坚一线,忘我工作,全程推动扶贫项目编制、项目申报、项目实施、项目验收;

    西安交大附中教师闫勇,放弃西安的优越条件,携手妻子、女儿,举家到施甸县,助推教育发展;

    王雪是西安交大对口帮扶施甸专家团队的一名重症医学专家,现任施甸县人民医院院长,她任劳任怨,一心一意扑在提升施甸诊疗水平的工作上,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4年以来,云南中烟、西安交大、上海闵行区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要求,为建强与施甸县的纽带桥梁,推动挂钩扶贫工作向深推进,先后下派处级挂职干部9人,科级挂职干部2人,挂村干部3人,驻乡、村扶贫工作队12人,骨干教师3人,骨干医生4人。

    帮扶期间,云南中烟与施甸县签订以七大工程为抓手的帮扶协议,西安交大与施甸县签订扶贫挂钩帮扶及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闵行区将组织领导列为沪滇帮扶协作工作考核六项内容之首。2017年以来,闵行区共计49批次448人次到施甸县开展帮扶工作。

    “如今,施甸县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成效,离不开定点帮扶、东西部扶贫协作、社会力量帮扶汇聚起来的强大合力。”施甸县委书记施继平表示,他们不仅带来了真金白银、深情厚谊,更为全县干部群众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扎实的作风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这将成为施甸县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云南中烟自2015年帮扶以来,帮扶资金已到位5.79亿元,完成项目投资11.11亿元,开展技能培训6568人次,扶贫政策宣传培训7160人次,布朗族聚居区9个贫困村已脱贫出列,2032户8326人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聚居区贫困发生率降至1.14%。

    在定点帮扶工作中,西安交大选派专家学者到施甸帮助培训师生达7650余人次、培训医疗技术人员2000余人次,组织施甸干部赴西安交大交流培训13期800余人次,投入帮扶资金0.18亿元。国家粮食物资储备云南局,投入帮扶资金76万元。

    在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2017年以来,上海市累计投入各类帮扶资金0.92亿元,发动社会各界捐资50余万元,推动上海市2个乡镇36家企业与施甸7个乡镇59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落实沪滇扶贫协作项目129个,受益贫困人口12837户49742人,组织劳务输出2697人次。2019年,施甸县161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到上海市接受中职学校教育并实现安置就业。

    在实施“万企帮万村”方面,自2016年以来,施甸县绿森牧业、济康医院等14家企业与全县90个贫困村结队挂联,帮扶覆盖率100%,捐赠帮扶资金1300余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下一步,施甸县将增强危机感、树立紧迫感,探索建立防止返贫机制,更加注重产业发展,激发内生动力,继续团结一心、苦干实干,奋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在杨善洲同志的家乡书写更加光彩夺目的时代新篇!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