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社会民生

    “父子牛倌”摘帽记

    2020-07-21 15:36 保山日报

    20年前,彭长富并不富,全家5口人三代同堂,妻子常年患病身边离不开人侍候,儿子、儿媳和1岁多的孙女,日子过得紧巴巴,是村里的特困户。为缓解家中窘境,在亲朋好友规劝下彭长富开始学习当“牛倌”。最初,他打心眼里不愿意养牛:“一头牛几千块钱赔了咋整?又拉一笔债务,哭都找不到调!”

    镶嵌在大山深处的龙陵县碧寨乡三家村生存环境恶劣,而彭长富居住的中伙房寨更偏僻,“那时寨子里都是土坯房,我的梦想就是盖栋砖木房。”彭长富回忆说,山高坡陡地无三尺平,围着几亩薄瘦地盘吃穿,人无三分银;寨里巷道都是“水泥”路,一下雨稀泥没过脚掌,晴天土磕脚;住房四面透寒气,家家户户穷兮兮。屋漏偏遇倾盆雨,彭长富老伴病情加重住院又欠了一笔债,老伴出院后老两口和儿子小两口脸上写满了对贫困的无奈和麻木。2002年,生活出现了转机,彭长富和寨里30多户村民被搬迁到怒江边的得胜营移民安置点,生存环境得到了改善。

    有道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看到移民新村的移民铆足劲儿发家致富,彭长富的儿子儿媳再也坐不住了,对老爹说,得胜营甘蔗叶梢、庄稼秸秆比较丰富,热区牲畜长得快,盘吃穿比水冷草枯的老家条件好多了,就走肉牛养殖这条路。老彭经不住儿子儿媳一再劝说,点点头默许了他们的建议。一家人多方筹资买来3头瘦牛短期育肥,喂养3月余出栏,剔除成本后还赚了3000多元。尝到甜头,老彭一下子来了精神劲儿,贷款买来2头本地能繁母牛,自建了新牛圈,当上了专职牛倌,悉心照料着这两个“宝贝”。母牛怀崽后,老彭对这对“无言伙伴”更是呵护有加,笃信牛无夜草(料)不肥的彭老倌每晚都要起床几次给牛加水添料,虽然牛圈里有难闻味道,但被水冲过的水泥地面上没有残留粪便,两头牛毛亮体洁。很快两头母牛先后产崽,有一头母牛产后缺奶,老彭每天做豆浆或煮米粥喂小牛犊,老伴调侃他:“咱生孩子‘坐月子’你也没有这么尽心过。”“一头牛养大了能卖几千块钱,咱家境况只能吃‘补药’,不能喝‘泻药’,咱要把牛犊当娃养,还指望它给咱家生钱呢!”老彭说。

    2016年,龙陵县加大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肉牛的扶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入养牛合作社并养殖肉牛,每头给予补助3000元(限补2头),超过2头的每头补1000元,每头优良品种能繁母牛由合作社担保1.2万元的3年期融资贷款。“党的扶贫政策这么好,再不加把劲摘去贫困帽就愧对政府了,咱就‘牛气’一回多养几头‘争气牛’。”全家人多方筹资购买了8头西门塔尔能繁母牛和9头本地牛养殖,改扩建了标准牛圈、青贮池、蓄水池,添置了部分设备,扩大了养牛规模。对家庭成员进行了分工,他和儿子彭万学打理肉牛养殖场,儿媳操持家务服侍患病的婆婆和两个上学的孩子,全家铆足劲儿摘穷帽奔小康。

    发展养殖,疫病防治是关键。为了提高肉牛养殖技术,彭长富父子俩拜村里的兽医为师,虚心学习科学喂养和疫病防治技术。为了用技术指导实践,父子俩经常在牛圈中打扫卫生、消毒,总结对牛进行驱虫健胃的经验,观察每头牛的饮食规律,给每头牛量身定制了适宜个体状况的精饲料供给量和饲料配比,还种植了6亩优质牧草、10余亩青贮玉米,专门把带棒青玉米粉碎贮存40天后喂牛“催膘”。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短期育肥的6头牛出栏,实现收入5万多元,8头西门塔尔母牛中的7头怀了崽,家庭致富的希望就在眼前。

    养牛赚到“脆生生的钞票”,更坚定了“父子牛倌”发展肉牛产业的决心。此后,父子俩一人管理牛场,一人到处收购架子牛,育肥3个多月后出售,构建起“收购、育肥、出售”的家庭产业链,实行滚动发展。同时,不放松对能繁母牛的管理,确保存栏和出栏“双上涨”。

    2017年,彭长富家成功摘去“穷帽子”,三家村整村退出贫困村。“父子牛倌”干得愈发起劲了,每年卖牛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新建了住房、添置了家用电器,购置了摩托、小汽车,日子过得滋润了。“咱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腰杆子老硬了,但不能松劲,咱要把‘长富’变成‘常富’,逐步把养牛规模扩大增加出栏量,把日子过得更好。”彭长富对家人说。

    本报记者 雷 华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