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保山要闻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2020-06-18 10:06 保山日报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jpg

    开展脱贫攻坚战工作以来,我市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首要的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紧扣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确保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任务,做到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全力保障。截至2019年末,全市剩余未脱贫人口减少到2761户10164人,贫困发生率从13.02%下降至0.49%,全市4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3个贫困乡、4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出列,夺取了脱贫攻坚战决定性胜利,开创了保山高质量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

      就业扶贫:

      “拼”出来的幸福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后续扶持最关键的是就业。乐业才能安居。解决好就业问题,才能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防止返贫。

    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千方百计拓宽搬迁户就业门路,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全面摸清辖区内133余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通过强化扶贫车间就近就业、入企务工、引导发展产业等措施,帮助搬迁贫困户有事做、有钱赚、有盼头。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2015年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77.16万人次,省外转移就业37.88万人 ;新增转移就业57.81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 12.5万人。对各种原因无法外出的农村劳动力,我市依托扶贫车间、本地园区企业、发展种养殖、以创业促就业等措施推动就地就近就业。2015年以来,全市就地就近就业 83.79万人,扶持创业4.32万人,扶持资金44亿元,带动就业9.1万人。

    此外,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农村贫困大龄劳动力、残疾家庭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家庭劳动力,我市积极开发一批公路养护、护林护草、生态管护等乡村公共服务公益岗位。2015年至今,全市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1.19万个,安置贫困劳动力1.03万人。

    “授人以渔”的“造血”扶贫模式是推进精准扶贫的核心之策。为了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能够“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我市引进优质师资力量和精品课程,开展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15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农村劳动力90.42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40.24万人次,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实现100%覆盖。

      易地搬迁:

      “搬”出来的幸福

    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中难度最大的一批,也是挪穷窝、拔穷根的治本之举。我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搬迁任务72169人,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6位。如何打赢易地扶贫搬迁战,是扛在保山各级干部肩上的重任与使命。

    201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原本就困难的李国周一家雪上加霜。一天在帮邻居犁地时,家里唯一的壮劳力李国周被旋耕机打伤了双腿,不仅断了收入来源,还要承担巨额的医药费,一家老小住在地质灾害点的老房子里。

    2017年12月,李国周一家搬进了隆阳区辛街乡邹里社区安置点——梦想家园,一家人住进了两层“联排别墅”。他说:“真是不敢想,能住上平房,还是两层漂亮的小楼,以前日子苦没有盼头,现在再苦也有个奔头了,总算是看到了希望,房子宽敞、干净、舒适还安全,下雨天再也不提心吊胆了。”李国周回忆起过去几年的生活,他总是很感激现在的变化。

    截至目前,我市建档立卡搬迁对象16687套安置房已全部竣工,72169人建档立卡搬迁对象除高黎贡山移民13户109人外已全部搬迁入住。为稳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我市共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223个,集中安置66214人,集中安置率92%,分散安置5955人,分散安置率8%;223个安置点中城镇化安置131个,城镇化安置39080人,城镇化安置率达54.15%。

    在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我市坚持科学谋划、精心组织,细化易地扶贫搬迁措施。以“搬迁群众满意”为标准,整合多部门资源和管理力量,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工作格局,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实现“换挡提速”,全面推进。

    易地扶贫搬迁不仅让贫困群众走出眼前的大山,更走出了心中的大山。搬出大山天地宽,贫困群众逐步融入新的环境,教育、医疗和文化生活条件大为改善,真正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产业扶贫:

      “干”出来的幸福

    彻底摆脱贫困,只有自力更生,找到一条帮助自己彻底斩断穷根的路子。

    这条路怎么找?怎么走?保山作为传统农业大市,拥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同时,随着消费市场需求的变化,也为保山产出的高质量绿色生态农产品创造了一片新天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走农业产业这条路最便捷,门槛也相对较低。

    为此,我市出台了《关于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走在全省前列的实施意见》,指导各地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培育扶贫产业。同时,建立了产业扶贫工作机制,组建了4个产业扶贫技术专家团队,在4个贫困县组建了15个专家组,聘请74名科技人员开展产业扶贫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2014年以来,累计开展产业扶贫培训1.4万场(次)、培训人数达70.68万人(次)。

    全市以扩大扶贫产品销售、提升产业效益为核心,以发展规模农业、创建优势品牌为重点,规划建设了“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全市“10个万亩”规模农业共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079户11154人发展产业,吸纳523名贫困人口在企业长期就业,实现户均增收0.75万元。

    产得出,也要卖得好。我市积极推动扶贫产业品牌化,创立了“一座保山”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催生出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有效助推了扶贫产品的市场销售。

    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脱贫的治本之策,也是长期巩固脱贫成果的关键所在。2016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25.66亿元,产业扶贫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08万户37.3万人,覆盖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发展各项产业人均获得收入4288元,占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0875元的39.4%;通过发展各项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1313元。

    “截至目前,全市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农户发展产业、与农户间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新型经营主体数量达3631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2352个。”我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志伟介绍,我市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0866户373043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率达100%。

    为满足搬迁群众产业发展需求,我市集中易地扶贫搬迁后期扶持资金投入和工作力量,做到产业发展与搬迁安置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结合搬入区发展条件和搬迁户发展能力,在搬迁安置区重点发展种养业和乡村旅游业。在全市易地扶贫搬迁户中,主要依靠产业增收的贫困户达14598户,占搬迁贫困户的74.95%。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随着百日总攻行动的全面推进,我市各族干部群众向最难啃的硬骨头聚焦发力,确保实现“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杨艳鹏)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