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保山要闻

    脱贫奔小康 产业挑大梁——保山市产业扶贫工作纪实

    2020-04-17 10:48 保山日报 董国平

    01

    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种养殖、初加工,庭院经济传统产业如火如荼;滇西大地、城市乡村,买卖兴、物流畅,基地建设规模农业蓬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推广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助推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产业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农民群众逐步走上了增收致富路。

      围绕优势精准选培产业项目

    施甸县太平镇椅子山村是一个只有1000多人口的小村,下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因地处高寒山区,加上交通、人口素质等原因,椅子山村有8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约一半的人是贫困人口。然而,这个村却有着发展冬春蔬菜种植的独特优势。民谣“椅子山,洋芋匹菜一锅汤。”不仅是对这里特点的概括,也是对这一方面特色食法的赞美。

    精准扶贫工作中,各级进一步梳理了椅子山村的特色、优势后,决定充分利用这里的“冷凉优势”,大力发展冬春蔬菜种植。

    4月15日,记者来到椅子山村,村支部书记李国忠告诉记者,今年,椅子山村种了500多亩青豌豆。为确保特产销售掉,村里成立了“乡亲果蔬合作社”,包销农特产品。在各级帮助下,4月10日前,村里出产的青蚕豆、青豌豆等冬春蔬菜通过保山澳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电商平台,销售到上海等大城市。

    “疫情期间,乡村蔬菜绿色环保,在大城市大卖。”保山一中驻椅子山村的工作队员兰晓文说:“群众今年卖青蚕豆、青豌豆,每亩有6000多元的收入。”

    窥一斑见全豹。椅子山村如此,保山全市2000多个村,何尝不是如此?

    滇西保山,地处横断山腹地,澜沧江、怒江、龙川江纵贯全境,不仅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优越的立体气候条件造就了保山生物多样性,[下转二版][上接一版]有茶叶、核桃、咖啡、石斛等等众多高原特色名优农特产品,“中国紫皮石斛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小粒咖啡之乡”“千年茶乡”“药材之乡”“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美誉享誉世界。在产业扶贫工作中,各县(市、区)充分利用立体多样气候的优势,充分挖掘传统产业,因地制宜,从水果、蔬菜、咖啡、茶叶、中药材、核桃、生猪、肉牛等八大重点产业中,精选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产业项目。

    保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有华介绍,各地注重适应性,因地制宜选择优势产业,多种方式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多措并举推进扶贫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他说,尤其重要的是,各地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还注重培育新兴特色产业,避免产业同质化,避免不顾实际、机械模仿,引进水土不服的产业。

      让贫困群众充分融进产业中

    昌宁县漭水镇明华村属典型山区贫困村,共有27个村民小组838户34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73户,1536人。长期以来,该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规模化产业带动,大部分农户无稳定可持续增收渠道。直至2017年末,全村农村经济总收入仅4818万元、人均纯收入9111元。如何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持续增收?2018年以来,各级在明华村探索了“党建引领、龙头带动、项目驱动、服务联结”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以核桃、茶叶、蚕桑、畜牧业、劳务经济为主的“小养殖、小庭院、小作坊、小买卖”这“四小工程”,聚沙成塔,壮大产业链,推进群众就业增收,并取得初步成效。

    像明华村这样形成产业扶贫亮点的村,全市还有很多。产业扶贫工作中,各地围绕《保山贫困地区产业扶贫规划》,及时组织实施了蔬菜、水果、蚕桑、甘蔗、咖啡、花卉、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和坚果提质增效、核桃提质增效、茶园标准化建设等项目;组织实施了生猪、肉牛、肉羊、禽类、鱼类养殖项目,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国家储备林示范、标准化茶所推进、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小额到户贷款贴息等项目,以多样化、优质化、品牌化市场需求为目标,开展产业扶贫工作,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

    保山市产业扶贫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显示,仅2019年,全市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456个,其中隆阳区92个、施甸县188个、腾冲市30个、龙陵县43个、昌宁县103个,实际投入整合资金73049.17万元(隆阳区33133.29万元、施甸县14578.94万元、腾冲市4504.97万元、龙陵县8903.15万元、昌宁县11928.82万元),项目覆盖贫困村392个,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70648户274771人,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百分百产业覆盖。

    开展技术培训是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共聘请产业指导员1351人,并充分发挥产业技术人员、驻村扶贫工作队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产业技术培训力度,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贫困人口的生产技能培训和服务,努力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技能水平。2019年,全市共开展各类产业扶贫培训18.36万人次。

    此外,2019年,各级财政共整合扶贫资金21.6亿元,投入产业扶贫7.3亿元,占财政整合扶贫资金的33.82%。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保山澳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发展农业产业为主的企业,总部位于施甸县水长乡七0七。2017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成立了“施甸县长通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施甸县鹿角寨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施甸县长康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施甸县景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八个合作社,以及“施甸县水长爱家凹家庭农产”“施甸县太平镇椅子山家庭农产”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及施甸县水长乡、太平镇、由旺镇,隆阳区蒲缥镇等地的农民群众2062户近10000人口(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9户30986人)。今春,在“沪滇扶贫协作”项目的支持帮助下,该公司顺利入驻上海拼多多线上商城,成功把当地群众生产的冬春蔬菜全部销往上海,为地方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贡献。

    保山澳鑫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近年来我市重点培育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一。近年来,我市以土地流转为载体,通过政策激励、组织引导、行政推动等措施,大力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初步形成了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多种生产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格局,有力推动了农业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截至2019年底,全市共有38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213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1个,其中亿元以上龙头企业30个,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2个;全市有新型经营主体4098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335个,带动农户发展产业;全市有家庭农场1000多个,其中2019年新增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4个、新增省级家庭农场10个。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90866户373043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率达到99.9%,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53566户182696人。

    目前,全市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名品名企不断增加。截至2019年底,全市有“绿色品牌”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4家、基地面积517.81万亩、产品209个。这些名品名牌均与农户间建立起了利益联结机制。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