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历史文化 民族文化

    花开四季 源远流长

    2019-11-27 14:57 新华社

    昆明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稿四:

    花开四季 源远流长

    九月,新的学期开始。

    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第二小学里,新一届的六年级学生接过学长学姐的象脚鼓、葫芦丝,又一次奏响那首听了无数遍的双语校歌。

    悠扬的乐声配上洪亮的象脚鼓节奏,刚柔相济,气势恢宏。

    此时,这些满脸稚气的孩子或许还不能理解,他们接过的,不仅仅课外活动内容的延续,更是其校园精神外化的传承。

    从1996年建校以来,新迎二小就秉承“用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学校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

    如何创新形式,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这也是校长武截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017年,学校邀请昆明学院舞蹈系共同编排了《彝族拉丁舞》。利用彝族舞蹈烟盒舞上手指的弹动和牛仔舞脚下的弹动,增强了韵律感,使两种舞蹈“中西合璧”。

    “彝族拉丁舞这种新形式,是民族语言与世界流行元素的结合,让它变得更“洋气”,既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本地民族的民俗文化,又能在愉快的气氛中锻炼了身体,强健了体魄”武截斌说。

    在参与性最广的校园阳光大课间活动中,新迎二小教师编排的民族教育特色舞蹈《最炫民族风》同样深受孩子们的喜爱。队形根据扇子舞不断变化,一会儿是波浪, 一会儿是花朵,一会儿又组成数字。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让学生陶醉其中。

    如何运用新时代的语境阐释民族特色?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也有着独特的视角。

    棕树营小学开展民族特色课外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

    棕树营小学开展民族特色课外活动《月光下的凤尾竹》

    从二年级到五年级,学校在每一个阶段都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不同的民族特色课外活动内容。悠扬的葫芦丝声中,《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月光下的凤尾竹》到《小苹果》无缝衔接;身着傣族传统服饰的学生们既能演绎“孔雀公主”,也能诠释民族版的“四小天鹅”。

    棕树营小学校长胡维群表示,新时期的民族团结教育不再是死板、生硬的,“要从校内走向校外,让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让民族文化大放光彩,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在昆明,“新式民族教学”已然融入了日常的校园生活。

    大课间,是每所学校最热闹的时候。

    板鞋、高跷、铁环等项目齐上阵,弓箭、打竹竿、跳长绳颇具野趣。如何利用好上午这宝贵的20-40分钟,学校“各出奇招”,改良创新了课间操,将种种民族健身元素加入其中。

    禄劝民族小学民族大课间开展踩高跷活动

    禄劝民族小学民族大课间开展踩高跷活动

    昆明市禄劝县民族小学编排了别具特色的课间操,第一节是有着浓郁“民族风”的跌脚舞,第二节是充满活力的韵律操,第三节是变成刚猛有力的拳操。

    昆明市官渡区幼儿园则自主研发了一套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课程,以“吃、穿、住、游、健、歌、舞、画、摄、乐在云南”十个主题教育活动组成,更加符合幼儿发展需求。

    “新兴的教学手段同样可以运用到民族教育中。”禄劝县民族小学老师张永康说。

    抖音、微信短视频、社交平台……这些既是当年张永康自学彝文的渠道,也是他现在上课的“利器”。

    “我自己上的每一节课,只要是发声教学,都会录成视频,可以在班级微信群里发,方便学生复习,也可以放在社交平台上,让更多的人学习民族语言文化。”他说。

    昆明高新第一小学则通过在线交互平台,与独龙江乡中心学校结为兄弟学校,运用在线课堂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实现了一对一的交流,使教学资源得到共享。

    时间源起何处,终将流向何方,不同民族有着自己的答案。

    聚族而居、世代传承,孕育出独特的民族文化。千百年间,这些文化不断融合发展,也不断打下时代的烙印。

    今天,我们聆听过去的故事,享受传统民族的文化成果,也成为新一代的开创者。

    云岭大地,花开四季,那些故事将在菁菁校园中不断延续下去。所有欢乐、和谐的记忆,也终将被时间铭记。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