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人物风采

    “小手”牵出脱贫新希望——记龙陵县扶贫标兵周自娇

    2019-11-18 15:15 保山日报 雷 华

    “我是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女儿来发话。你瞧,我家屋里屋外收拾得多干净整洁,得力于上小学的两个女儿。”龙陵县龙新乡大硝河村宰山田寨村民杨然清自豪地对记者说。记者看到,一正两厢的宅院,水泥入户路与村庄道路连接,正房里彩电、音响、沙发等电器和家具一应俱全,厨房窗口洁净无烟尘,厕所清洁卫生无异味,猪圈通风宽敞无积粪。“以前家里乱糟糟的,都习以为常了。去年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两个上小学的女儿拉着我和她妈打扫清洁卫生,规定门前卫生‘三包’,每天清扫院子,垃圾分类送到垃圾池,女儿说,‘小手牵大手’向着文明走。环境卫生搞好了,人也神清气爽了,咱打心眼里感谢学校老师教育孩子有方。”这是大硝河小学开展“小手牵大手”助力脱贫攻坚的一个场景。

    地处冷凉山区的大硝河是个有14个自然村寨402户1657人的贫困村。2017年9月,平达乡安乐小学校长周自娇调到大硝河小学担任校长。2017年是龙陵县脱贫攻坚的关键年,全校12名教职工结对帮扶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周自娇结对帮扶8户。周自娇带领学校教职工在走访贫困户中发现,不少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政府扶贫政策了解不深,摘穷帽的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脱贫攻坚的步伐。

    如何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单靠输血式扶贫远远不够,还需要志智同扶。围绕“洗穷脑、树信心、立志气、拔穷根、奔小康”目标,依托学校平台,制定了“三同”扶贫方案,即一同农户学习扶贫政策,进行自强诚信感恩教育,组织家长学习《龙陵县党的十九大精神暨脱贫攻坚政策漫画读本》,观看《脱贫致富》典型视频;二同农户提升人居环境。学校按照“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村”的理念,通过“小手牵大手,大手拉小手”的形式,开展人居环境提升整治;三同家长教育引导学生。教师深入农户家中和家长一起辅导学生家庭作业及课外经典阅读。每月抽出1天的时间为“三同”活动日,全校教职工分别到14个自然村158名学生家中开展“三同”活动,人人头上有指标,个个肩上有任务,纳入年终实绩考评,为群众排忧解难。

    周自娇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将一腔情和爱倾注在贫困学生身上。三年级学生杨翠兰,父母亲患病先后去世,留下她和弟弟与年过七十的奶奶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很艰难,是村里的特困户。周自娇与杨翠兰家结为帮扶对子后,将小翠兰视为亲人呵护,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把她家列为特困供养户,每月有2000多元的生活保障金,解决了生活无着之忧,杨翠兰和弟弟上学享受贫困生待遇,姐弟俩都能安心学习。每次家访对杨翠兰的奶奶嘘寒问暖,不时送上一些老年病常用药和营养品,耐心辅导姐弟俩的学习,并送上一些学习用品,让姐弟俩感受到家的温暖,姐弟俩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三名。

    10岁的小翠兰已懂得生活的艰辛,放学后就帮助家里干一些力所及的活,挑柴火、打猪草、烧火做饭,用羸弱的身躯支撑一份家庭的负载,俨然是个“半劳力”。但这似乎并没有影响杨翠兰的学习,火塘边、灶洞前、山坡上,留下她孜孜不倦学习的身影。记者问她长大了想干什么,忧郁的目光里有着几多遐思:“我想到城里念大学,毕业后找份能挣大钱的工作,给奶奶和弟弟买很多很多好吃的东西,给周校长买一条漂亮的裙子,她穿裙子可漂亮了,像个电影明星。”稚子无邪,她的话代表了一代贫困山区少年的人生追求和美好愿景。

    周自娇最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每天晚饭后,沿着村寨公路散散步,顺便拐进老乡家,唠唠家常,讲讲政策,理理路子。村民余所万肢残,全家4口人,大女儿上县职中、小女儿上小学,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周自娇和一位老师常到老余家家访和辅导孩子学习,建议余所万力所能及发展家庭经济增加收入,老余种了10余亩草果,收入1万多元,加上养殖业收益,全家年收入3万余元,去年从贫困中出列。周自娇多方争取资金购买了70个保温瓶、35床毛毯送给结对帮扶户。

    山区的孩子们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渴望获得良好的教育,也急需良好的教育,周自娇为了不让一个家庭因学致贫,因贫辍学,组织教师开展了送教上门活动,每学期开学第一周,组织教师全员家访,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每年寒暑假期间,教师都要抽出几天时间,走进农家小院对学生寒暑假作业进行义务辅导,更多的是争取和留守儿童的家长多交流。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阴雨绵绵,都一直坚持,不曾停止过全员家访、春风行动、送教上门之路,温暖了无数个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的心,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学校的距离。

    “我不想放假,不想离开学校,更舍不得离开我的老师们,因为他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家住何家田寨的留守儿童三年级学生杨帅昌说。杨帅昌的父母长年在怒江州六库硅厂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接触老师的时间比接触父母的时间还多,对老师有一种特别的亲情。教师送教上门给留守儿童送去了温暖、送去了知识,点亮了他们奋发向上的心灯。

    黄场是个有33户村民的移民新村,生活设施基本完善,但不少群众卫生意识薄弱。原本可以扔在垃圾桶的垃圾,部分村民在家门口一倒了事,3个垃圾桶形同虚设。“反正有保洁员来收拾”,保洁员难于应付,村干部也直挠头。直到一个清晨,村民们在家门口看到寨里的30多名学生在打扫公共场所和捡拾散落在家门口的垃圾,从此再也没有在家门口随意扔垃圾的现象。

    谈起这件事,周自娇感慨地说:“这就是‘小手牵大手’潜移默化的作用。”

    如今的大硝河,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环境整治,脱掉“脏外衣”,旧貌换新颜,实现了村庄道路水泥化、吃水清洁化、厕所卫生化、垃圾粪便处理无害化、人居环境绿色生态化,构建起寨在林中、房在树中、人在绿中的居住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19年10月,周自娇被评为龙陵县扶贫工作标兵。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