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昌宁县 昌宁新闻

    “扶上马”还要“送一程”——昌宁县勐统镇长山村精准扶贫纪实

    2019-10-31 15:50 保山日报 杨 军 张建宏 李德权

    昌宁县勐统镇的长山村是省级贫困村,也是保山市苗族聚居的第一大村。长期以来,长山村由于开放程度较低,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苗族群众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粗放、积弱积贫、条件恶劣、交通闭塞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以来,昌宁县多举措奋力推进精准扶贫,在长山村开辟了一条从“输血”到“造血”的新路,让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告别了贫困。2014年以来,长山村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701人,贫困发生率从53.85%降至7.95%。

    发展产业,提升造血功能

    在苗族姑娘熊银美家里,庭院里的二层小洋房里处处窗明几净,几张大红的喜字分外夺目。

    “6月份刚刚办完婚礼,丈夫几天前就到浙江打工去了。”21岁的熊银美说,“这两年通过上级帮扶,家里发展坚果、蚕桑、生猪等种养业,年收入有几万元。农闲时节,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合作社组织到外省打工,两个人能挣到5万元。”等家里的秋收结束后,熊银美也将到浙江跟丈夫会合。

    熊银美的爱情佳话源于长山村的变化。长山村党总支书记周迎春介绍,熊银美是村里第一个将外省老公成功“娶”回家的苗族女人。“这在过去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因为太穷,长山村的女孩子大都选择了远嫁。”

    而长山村的变化,源于昌宁县实施的精准扶贫工程。

    2015年5月,为了从根本上真正提升长山村苗族地区发展的“造血功能”,昌宁县将长山村苗族地区作为重点扶持区域。启动了全县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规划,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制定出台高于全县其他贫困村的产业扶贫政策。按照“宜种则种、宜养则养、长短结合”的思路,坚持“近期产业”保生活、“中期产业”促增收、“远期产业”带致富,全村共发展种植澳洲坚果10000亩,种植蚕桑5800亩,香料烟、泡核桃、肉牛养殖等产业也已经初具规模。

    同时,在上海的对口帮扶下,昌宁县每年共有600万元沪滇协作项目资金用于蚕桑产业发展,其中有500多万元用于长山村的蚕桑种植和地蚕大棚建设。2018年,全村实现鲜茧产值353.6万元,其中苗族群众实现产值70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养蚕收入突破1万元以上。

    在长山村,绿色产业既改善了环境,也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生态经济让这里的苗族村民真正尝到了扶贫项目带来的甜头,越来越多的苗族群众开始依托扶贫项目发展特色产业。

    夯实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周迎春说:“实施精准扶贫以来,来到长山村的外地人,比之前几十年来到长山村的客人总和还要多。”

    周迎春的话并非没有道理。2015年前,长山村的自然村路面硬化率极低,人畜饮水靠天,电力设施落后,除了扶贫工作队员,鲜有外人来到这里。

    精准扶贫工程启动后,在中央、省、市各级帮助下,昌宁县对长山苗族地区实施产业发展、易地搬迁、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素质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党建扶贫“双推进”等工程,整合力量进行全面帮扶。2015年至2018年底,昌宁县从实际情况出发,从苗族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编制《昌宁县苗族地区脱贫攻坚规划》,投入资金2.4亿元,实施公路通畅工程、农村电网提升改造工程、人畜饮水安全工程、水利灌溉工程、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移动通信工程、广播电视覆盖工程和便民服务工程,实现了整村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服务网全覆盖。

    “我们每年有800多人外出务工,其中有2户苗族群众年收入达到10万元。”说到变化,周迎春自豪地说。“全村24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了水泥路,路面硬化总里程达168公里。10个苗族小组实施了二次农村电网改造,全部通电。人饮工程实现全覆盖,家家户户都喝上了自来水。”

    易地搬迁,改善人居环境

    走进长山村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陀螺坪,一栋栋独具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宽敞的路面干净整洁,家家门外绿树成荫。

    “以前村寨人居环境非常差,人畜混居,垃圾乱扔,生产生活条件极差。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后,这些现象都得到了扭转。”勐统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罗宏应告诉记者,这个设计科学合理、安全漂亮的新村,是政府出资为苗族搬迁户建盖的安居之处。

    为了让生产生活困难的苗族群众挪穷窝、换穷貌,2016年来,昌宁县把改善苗族群众居住条件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精准识别120户苗族搬迁贫困户,按照“就市、就路、就众、就便”的原则,在长山村高标准规划建设了陀螺坪等6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同时,建立“一户搬迁户、一名干部、一套方案、一包到底”的工作机制,确保苗族群众搬得出。坚持一户一策实施产业配套,实行居住、种养分区,按每户不少于10平方米圈舍统一规划建设集中养殖小区,确保搬迁苗族群众能致富。

    罗宏应介绍,政府充分尊重苗族群众传统习俗,就近就便选址,综合考虑群众耕地就近、用地节约、工程造价、生产生活等因素。安置点的交通出行方便、公共服务便捷、地质结构稳固、周边土地肥沃。既照顾了苗族群众的生活习俗,又以现代生活理念作引领,有利于实现苗族生产生活与时代的有机融合。安置点配备了活动广场、绿化带、种养区,牲畜入住养殖小区集中养殖,实行居住、种养分离。安置点建成后,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住房问题、又解决了散居出行难问题,更解决了苗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问题。

    天蓝、水清、人和、家美,触目之处,长山村处处旧貌换成新颜,“山窝窝”变成了“金窝窝”。现在的苗族村寨,干净整洁、住房稳固,小路变坦途,取水不出门,手机、电视户户有,灌溉沟渠修到田间地头。原来房屋破败、道路泥泞、垃圾成堆的苗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新村面貌。

    激发动力,斩断贫困根源

    扶贫先扶智,致富先治心。昌宁县按照“立足当前,改变一代人;着眼长远,培养一代人”的思路,在长山村重点实施“法制建设、强制义务教育、生产技能帮扶、一帮三带、扶志”专项行动,全面转变苗族群众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激发苗族群众内生动力,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

    “变化太大了,通过政策支持、思想引导,现在的苗族群众想致富、谋发展,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大家肯干愿干、敢想敢干、能干会干,内生动力得到激发,放弃了等靠要思想,铺张浪费等陋习也得到改正。”周迎春说,“现在的苗族村寨,民心向党,人人能守法、个个争致富,过去的文盲、懒汉变成了今天的能人、大户、好榜样,苗族群众千百年来的贫困根源被彻底斩断。”

    长山村苗族地区的巨变,是昌宁县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的真实写照。来自昌宁县扶贫办的数据表明,2014年至2018年,昌宁县累计脱贫20547户83861人,全县56个贫困村达标出列。2015年来,全县已累计投入扶贫资金50.73亿元。当下,昌宁县已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

    昌宁县扶贫办主任林发波表示,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是全县巩固扶贫成果的力度丝毫不减。昌宁县将通过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巩固、农村危房改造提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生态扶贫、综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提升、扶贫扶志”十大工程,持续加快补齐脱贫“精神短板”,激发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为精神扶贫工作营造浓厚氛围,使乡风文明与精神扶贫有机结合。

    同时,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投入各类扶贫资金6亿元以上,全面落实后续帮扶措施,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让全县6个贫困村脱贫出列、4641人退出,最终实现贫困发生率实现清零,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全市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