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部门动态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市民营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2019-07-01 16:34 保山日报 沈雷严 胡 彬

    砥砺奋进四十年 改革创新铸辉煌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市民营经济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来,保山的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营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也具备更加广阔的光明前景。

    风雨兼程 40年民营经济艰难前行

    40年来,以省、市召开的6次非公经济工作会议为标志,出台的7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为契机,全市民营经济由有限发展、鼓励发展进入了一个加快发展的新时期。

    恢复发展期(1979年至9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对私营工商业改造之后,在越“大”越“公”越好的思想影响下,实施的是单一公有制的产权制度,民营经济被作为“走资本主义”受到打击,民营经济濒临消亡。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解决城镇待业青年和社会闲散人员就业,弥补商品和服务的长期短缺,个体工商户逐步恢复和发展。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有所扩大,除了居民服务业外,主要分布在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并开始涉足工业行业。

    持续发展期(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为补充,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的方针,我市对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引进外资等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民营经济涉足的领域不断扩大,比重不断提高,由原来的主要从事居民服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逐步扩展到包括工业、交通运输业在内的国民经济许多行业。

    加速发展期(90年代中期至2006年):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将民营经济的地位提升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提出对个体、私营企业等民营经济要继续鼓励、引导,为民营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也为思想观念转变提供了政策前提。在此背景下,保山民营经济又有了新的发展。

    高速发展期(2006年至今):在此期间,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全市涌现出一批具有相当规模和竞争实力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民营企业已逐步由传统产业,如餐饮、服务等产业向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方向拓展。

    砥砺奋进 回望历史性贡献

    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促进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济增长方面,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77.8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市GDP的51.2%。

    就业方面,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户数达12.3万户,同比增长7.77%。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35.59万人,同比增长7.57%。

    自主创业方面,近十年来,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413项,获得经费支持1.69亿元,市级重点科技计划321项,安排项目资金2252.98万元,省级重点新产品15个,申请专利达1320件,专利授权数达293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5项、二等奖29项、三等奖156项。

    目前,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32家,截至2017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产值达到41.99亿元,占GDP的6.19%,营业收入达39.2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保山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税收方面,2018年,全市民营经济上缴税金21.96亿元,同比减少0.95%。

    重点社会公益方面,积极开展“云南红土情·光彩进万家——民营企业感恩行动”,共有1200余家民营企业参与,开展扶贫济困、捐资助学、慈善义演、慰问抗战老兵、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共计捐资捐物1亿多元;与市委宣传部、市委统战部、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共同发起《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大型媒体公益活动,全市广大民营企业家捐资达100余万元;积极参加“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全市已有203家民营企业挂钩帮扶343个村,占全市413个建档立卡贫困村的83.1%,实施帮扶项目456个,投入物资4372.38万元,受益贫困群众16.32万人。

    改革开放40年 工商联担当作为

    保山市工商联成立于1995年7月,至1998年,我市各县(市、区)恢复成立了工商联组织。多年来,面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工商联及时掌握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国内外经济环境对民营企业发展带来的影响,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报送市委、市政府。重点开展了制造业民企发展状况、民营经济发展政策落实情况调查等100多项调研调查,撰写调研报告200余篇,提交政协提案200余份,为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政策的出台落实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根据各时期民营经济发展的特点,围绕企业发展需求,以服务立会为宗旨,主动当好政府的参谋助手,建立与部门对口联系和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内引外联、区域合作,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手段不断创新,把工商联真正办成“会员之家”和“民营企业之家”,推动民营企业把握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实现转型升级。

    把争取小微企业政策扶持、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作为主要服务内容,加强与相关金融部门、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多年来,全市工商联系统已受理创业申请12000余份,为12000户创业者发放贷款金额6.26亿元,带动就业人数6万余人。共扶持1400户小微企业创业,拨付补助资金5200万元;推荐贷款617户,争取银行为微型企业提供贴息贷款1.38亿元。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拓展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与农村信用社签订了“银企对接”的框架协议,深化民企与银行的合作,为企业和商业银行搭建融资平台,已直接或间接为会员、会员企业、辖区内民营经济组织及人士融资近130亿元。积极推荐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商(协)会等积极参选中央、省、市各级荣誉评选活动,先后取得“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云南省优秀民营企业家”“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保山市优秀民营企业家”“保山市优强民营企业”等各项荣誉,增强了民营企业家的发展信心和社会荣誉感。同时,认真做好民营企业的学习培训教育工作,每年工商联都要组织1至3期的专题培训活动。

    充分发挥“保山市企业法律服务维权中心”“保山民营企业律师法律服务团”“保山市民营企业投诉中心”、警企合作联络员制度等平台作用,为全市各企业开展专门培训和法律咨询服务,提供维权通道。充分利用省工商联的“法律三进”服务平台,积极协调邀请专家莅临保山授课教学。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助推解决保山民企维权案件。多年来,市工商联积极向省工商联、市委、市政府汇报请示,克服自身力量薄弱问题,借助省联和市政府平台,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贷款、办理手续、咨询政策、争取项目,每年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10余个,并积极开展民营企业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

    截至目前,市工商联会员总数为4147个。其中,企业会员1214个,团体会员37个,个人会员2594个。 在商会建设方面,行业商会总数为11个,其中市级5个;异地商会19个,其中市级10个;乡镇商会3个,私营企业协会4个 。积极推进“五好”县级工商联建设,基层组织不断健全,工作制度逐步规范。坚持建设与提高并举,努力抓好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机关建设不断加强,干部素质得到提升。

    展望未来 民营经济将走向广阔舞台

    着力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完善政策执行方式、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等6个方面不断为民营经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帮助民营经济解决发展中的困难,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变压力为动力,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着力优化营商发展环境,努力营造政府支持、社会尊重、部门服务、法治保障的良好创业环境,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扎实推进简政放权,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六个一”行动,消除行政审批“肠梗阻”,对阻碍民营企业发展的行为铁腕问责,绝不姑息;全面实施“一个企业、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帮到底”的市、县领导联系挂钩重大企业制度,理直气壮地帮扶企业,拓宽服务领域,解决实际困难,增强发展信心,着力推动政策落实到位,减轻企业负担。

    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 提高金融服务实效 

    对金融机构来说,主动与6大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接,对列入年度工业发展规划的民营企业项目,早介入、早考察、早论证,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及时受理、及时审批、及时发放。改进工业信贷管理制度,在有效管控风险的前提下,落实好无还本续贷、循环贷款等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创新,降低小微企业“过桥”融资成本。对资金周转出现暂时困难,但仍具备清偿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可在做好贷款质量监测和准确分类的同时,通过调整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等贷款重组措施,缓解民营企业债务压力。加强金融机构同行业内的沟通协调,积极开展联合授信,保持对民营企业的合理授信规模。综合考虑财务可持续、风险管理等因素,合理确定民营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切实减轻企业利益负担。

    不断鼓励、帮助企业加强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法规及信贷政策学习,熟悉金融市场的融资工具、提高与金融机构沟通交流和利用现代融资工具的能力。主动加强与金融部门的信息沟通,按照银行贷款条件,主动及时地提供真实、完整的项目信息,为银企合作奠定基础。严格按照国家产业、环保、信贷等相关政策,做好项目优选和储备,为防范政策风险、争取金融支持创造条件。民营企业充分利用政府搭建的工业信贷引导资金,产业发展基金融资平台更加积极主动、更加有效地与金融机构对接,争取信贷支持,拓宽融资渠道。牢固树立信用意识,坚持诚信经营,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苦练内功,持之以恒抓好转型升级,优化资本结构、产品结构,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提质发展、转型发展。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