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龙陵县 龙陵新闻

    紧贴农民愿望办实事——龙陵县乡村振兴建设纪实

    2019-03-15 17:25 保山日报 雷 华

    郁郁葱葱的经济林、平整广阔的乡间水泥路、干净整洁的乡村院落、穿戴入时的村民……走进龙陵县各个乡村,你会发现乡村振兴步伐铿锵,美丽乡村建设之花处处绽放。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在镇安镇镇北社区霉干菜加工厂院内,看着工人们正忙着把一袋袋霉干菜搬运装车,社区党总支书记赵华彩高兴地介绍:“我们生产的干萝卜条出口日本和韩国,霉干菜销售到‘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地区呢!”为了实现农产品从“提篮小卖”向“盛装远嫁”的跨越,该县积极开展农村现代信息、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电视、农贸市场等渠道为农产品拓市场、找销路,着力打造三个服务平台,即:农业技术专家咨询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微型经济(种养加工业)服务平台,助推了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龙陵县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生产,注重产业基地、龙头企业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后建成了4大特色产业链,即:林药、林果、林畜、特种养殖。种植核桃51.3万亩、坚果1万亩、茶叶10万亩、石斛810万平方米、中药材1.2万亩、褚橙1万余亩、车厘子3000亩、黄山羊存栏20.1万只、土鸡80万余只、竹鼠2万余只。全县打造出“龙腾香娟”“碧寨野生核桃仁”、龙陵黄山羊及龙陵紫皮石斛系列产品等100多个叫响市场的品牌,形成了产业向绿色走、产品向国内外大市场走的格局。

    抓龙头企业,夯实“牵引点”。全县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4家、专业合作社467个、电商企业(服务站)400余家,扶持扶贫“大嫂车间”1000余个,吸纳20余万农民加入到产业链中。依托龙头企业和种养加工业大户发展生产,增加了收入,走出了一条龙头企业既经营“车间”,又经营“田间”和“村村有业主、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的全民创业路子,提升了产业贡献率。

    以政府出资51%以上,龙头企业出资49%以下的方式,组建了龙康、龙济、龙翼等5家公司,重点发展甘蔗、石斛、龙陵黄山羊等高原特色产业。建成了优质蔗、石斛、中药材、褚橙等4个万亩示范基地。引进云南东风皓月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5亿元发展肉牛养殖,全力打造“接二连三”的产业“航母”,已成立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10个,建成了勐冒中心育肥场,正在开工建设育肥场72个。去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2亿元、农民可支配收入10678元,分别增长6%、10%。

    建设农村宜居环境

    春天的阳光暖暖地照着绿意盎然的平达坝。时值中午,走进平达乡平安村大秧田移民新村,映入眼帘的是造型古朴的石牌坊(寨门),左边是水景公园,几杆翠竹,数株绿树,一池清泉里鱼儿在漫游;右边是洗衣亭,池水清澈,搓衣石、景观石、亭台相映成趣。一条条横竖有序的水泥村道把一幢幢农家小院切割成一个棋盘似的建筑群落,一排排行道树、文体活动场错落有致,宁静秀美,让人心旷神怡。

    2012年12月实施的大秧田移民新村建设工程共安置移民115户608人,移民实现了移得进、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村民李老倌乐呵呵地说:“今年我都76岁了,真没想到,自己还能住上花园式的小区!”

    近几年来,龙陵县按照“五线一重点”方针,整合项目资金2亿余元,实施了272个新农村及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带动一大批杂乱无章的旧村庄变成了环境优美、错落有致、各具特色的新家园。同时,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着力于生态文明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硬化公路网、能源保障网、水网通达村(社区)及全部自然村寨,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全县已有96%以上的村寨5.8万余户农户建成了照明、烧饭用绿色能源(沼气、电),宅旁植树院里种花,人均2亩经济林,钱在树上长,人在氧吧乐的生态庭院,2017年6月龙陵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县。

    与缅甸隔江(怒江)相望的木城乡马鹿塘移民新村,一户一院的民居建筑凸显傈僳族特色。建成了民族文化广场、民族文化墙、文化室、固定刀杆等,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种植了绿化树。45户傈僳族移民已搬进了新居,每户移民种植了林果、烤烟和粮食,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走上了有粮吃、有钱挣、能致富的道路。

    有效转移劳动力

    “我到广西博北为当地石斛枫斗加工大户当领班兼技术教头,管吃管住,每月挣1万多元钱哩!”参加龙陵县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招聘会的龙山镇核桃坪村村民许会美颇有感触地说,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是否参加过职业培训作为招聘的条件之一。

    从2015年开始,有石斛枫斗加工资质证的许会美一直受雇在博北,为当地农民传授石斛枫斗加工技术,月薪由原来的5000元增加到现在的1万元。该县的免费技能培训不仅创立了特色劳务品牌,还形成了一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据统计,龙陵县目前已有5000多名技术精湛的斛农走出家门,到广东、广西、浙江及省内的西双版纳、德宏、临沧等州市传授石斛种植管理、石斛枫斗加工技术,年人均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他们挣到了钞票,又传授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龙陵县每年整合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项目资金600多万元,依托骨干产业,采取“农民‘点菜’、政府买单、职能部门‘下厨’、技能中介带动”的方式,出台“三包三免”优惠政策,即:包吃包住包介绍就(创)业,免费技能培训、免费技能鉴定、免费职业指导,并建立学员就(创)业定期回访机制,逐步完善了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同时,还提供贴息、低息贷款,鼓励参训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还将免费培训范围扩大到特色烹饪、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领域,贫困人口中的适龄劳动力参训率达90%以上,农村劳动力通过培训掌握了1至3门职业技能,实现了稳定就(创)业增收。2018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余人次,开发就业岗位4793个。

    为了让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挣到钱,该县建立完善了县、乡、村三级劳务机构,形成互动网络。实行“劳务信息发言人”制度,县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和乡镇社会保障服务中心设置了“劳务信息公开栏”,利用微信、QQ 、公开栏等载体向群众发布劳务信息,并通过“互联网+”开设劳务输出“绿色通道”,对自发外出务工人员实行建档跟踪服务。

    依托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县农广校、县扶贫办、县职中,对外出务工人员开展了订单式、引导式、项目定向和校企联合4类培训,先后对3万余名近几年毕业回乡的初高中生进行了实用生产技术培训。县职中开设了电工、机修、玉雕等26个专业,每年向社会输送1000余名毕业生,就业率达95%以上。近三年来,学校向“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输送技能型劳动力3000余人。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