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施甸县 施甸新闻

    交出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2018-12-11 10:02 云南日报 贾云巍 李建国

    累计投入6亿多元资金,实施“七大工程”,扶智扶志结合,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在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地实施帮扶项目3年来——

    交出新时代的精彩答卷 

    2018121106_res03_attpic_brief

    2018121106_res07_attpic_brief

    美编 赵行伟 制图

    2018121106_res11_attpic_brief

    2018121106_res15_attpic_brief

    2018121106_res19_attpic_brief

    2018121106_res23_attpic_brief

    2018121106_res27_attpic_brief

    2018121106_res31_attpic_brief

    本版图片由通讯员 杨祖成 郭金灿 张碧露 摄

    初冬时节,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的村村寨寨洋溢着一股浓浓的暖意——由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三年累计投入6亿多元资金实施的帮扶项目“大手笔”,正在如火如荼地向前推进。

    一度沉寂的布朗山寨,一度贫穷落后的直过民族——布朗族,从2015年的初夏开始,打破了千年的寂静。易地扶贫搬迁、学校医院建设、水电路基础设施施工的声音在大山深处久久回响,向千百个家庭传递着摆脱贫困的福音。

    三年多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改变的是布朗山乡的面貌和布朗族、彝族群众的精气神,不变的是云南中烟关注贫困、关爱农村和关心农民的情怀,他们把责任担当化为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扶农、助农、惠农的新时代精彩答卷。

    “走遍全国烟草系统的帮扶点,云南中烟实施的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区帮扶项目特别让人震撼,风景这边独好!”今年5月9日,国家烟草专卖局有关部门在实地调研和感受了施甸县布朗山乡的变化后,为云南中烟点赞。

    瞄准布朗族聚居区——帮到实处

    2015年7月16日,云南中烟对口帮扶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区项目启动会召开。项目目标包括:通过3年扶贫攻坚,实现所有自然村全部脱贫;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达到1万元以上等等。

    目标已定,云南中烟立刻“动”起来。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曾几何时,这一首顺口溜是施甸县木老元乡、摆榔乡的真实写照。这两个乡共有布朗族群众1288户5010人,是施甸县布朗族人口最为集中的聚居区,也是全县乃至保山市扶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受地理环境等因素制约,布朗族群众曾一度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经济社会发展十分滞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布朗族群众从原始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生活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的鼓舞下,布朗族群众迎来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帮扶政策和发展机遇。

    “对口帮扶施甸县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要确保帮扶效果,重在真帮实促求实效。一是要了解需求,实施精准扶贫;二是要开展产业扶贫,给力‘造血’帮扶;三是要扶贫加扶智,实现物质精神双脱贫。”云南中烟党组高度重视对口帮扶施甸县,公司领导班子所有成员都多次带领调研组深入各村民小组和农户家中调研,了解情况,以便“对症下药”。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安排,云南中烟针对施甸县有贫困村9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21644户90463人,有2个布朗族聚居乡的实际,先后下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员12人。

    三年来,云南中烟的党员干部在施甸县的布朗山寨播撒下希望的种子,催生出发展的希望。

    对于木老元乡大地村的群众来说,云南中烟是一个亲切的名字。真扶贫扶真贫,云南中烟精心组织,多方筹集资金,投资3600万元,搬迁了100户布朗族村民;投资1700万元,打通了大地村至木老元村的11.6公里公路。如今,曾经的布朗族极度贫困村阿林寨已脱胎换骨走上了致富路。

    行走在布朗山寨大地,随时随地能感受到云南中烟帮扶带来的温暖和变化。

    过去,木老元乡龙潭村立界自然村是一个“脏、乱、差”的小山村。2016年在农村环境整治中,该村按照“干与不干群众说了算、干什么群众说了算、如何干群众说了算、出了矛盾纠纷怎么办群众说了算、日常管理怎么办群众说了算”的思路,让群众从最初的“事不关己”变为积极融入,主动拆除临时违章建筑3000多平方米,建成了风格统一、布局合理的美丽家园。

    6亿元资金“七大工程”——用心用情用力

    “云南中烟的帮扶,不仅带着任务来,更是带着感情来。”摆榔乡党委书记段从坤感慨,云南中烟的帮扶力大面广,不仅帮到了点上,还帮进了群众心里。

    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的总体要求,2015年以来,云南中烟制定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围绕建设成为布朗族聚居区扶贫攻坚创新的示范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色区、民族团结模范区的目标,将帮扶项目精准安排在以木老元乡、摆榔乡为主的布朗族聚居区,投入资金6亿元,实施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高、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七大工程”。

    “目前从全国烟草系统来看,3年在一个帮扶地就投入6亿多元扶贫资金,云南中烟是最多的一家企业。”今年3月下派到施甸县任挂职副县长、驻村工作队副总队长的张敏杰表示,木老元和摆榔原来是全县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经过3年多的精准扶贫,已经变成全县最好的乡镇之一。

    木老元乡、摆榔乡的贫困人口多,居住地大多山高坡陡,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以前,夏天一下大雨就容易发生山体滑坡,许多人家都有被滑坡‘袭击’的遭遇,晚上都得‘睁着眼睛睡觉’,提心吊胆。”摆榔乡尖山村村民阿学祥证实。

    从2015年开始,云南中烟在两个乡投入安居扶贫资金1.9亿元,分批建设特色民居3005户,实施易地搬迁622户,修缮加固、原地拆除重建3005户,并配套排涝沟、入户道路硬化、卫生处理设施、太阳能路灯等,为布朗族群众的产业培育奠定了基础。

    三年来,云南中烟在两个乡投入近9647万元产业发展资金,围绕布朗山乡特色产业体系,坚持烤烟、茶、畜禽、林下经济和打工收入“五个不能丢”,建立“公司+基地+合作社(党组织)+农户”等产业模式。昔日贫瘠的山地,焕发了勃勃生机。

    过去,木老元乡主要种植玉米、洋芋等作物,经济结构单一。“现在,我们在海拔1400米以下的区域发展养牛,果蔬种植;海拔1400米到1900米的区域种植核桃,发展养鸡;海拔1900米以上的区域种植中药材,放养黑山羊。”施甸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木老元乡党委书记王冰凌说。

    目前,木老元乡的15个养殖场(园)累计带动35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畜牧业脱贫,摆榔乡的14个养殖小区带动27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依托养殖业脱贫。

    眼下在布朗山乡,除了传统的洋芋、玉米、烤烟等农作物外,青豌豆、青蚕豆、食用菌、葛根、石榴、苹果、蓝莓等也成了布朗族、彝族群众增收的新兴产业。

    “在摆榔乡大中村和尖山村,参与民宿经营的农户已经发展到40余户,今年国庆节以来已入住近百人,实现了全乡民宿行业零的突破。”段从坤说,今年8月以来,摆榔乡推出了“玩在野鸭湖、住在布朗山”等主题“周边游”“一日游”“家庭游”等产品,并在淘宝、微店、微信公众号平台上进行推广,带动布朗族群众逐步走上了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

    山还是那片山,地还是那块地,人还是那些人,“七大工程”的落地,为布朗山乡的发展绘就了上升的“路线图”。曾经贫瘠的这片土地,因为这些“金疙瘩”,让布朗族彝族群众收获了更多的幸福和希望。

    说起布朗山乡的脱贫经历,张敏杰颇为感慨:“这个好政策,那个好政策,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大伙下功夫干,贫穷不可怕,就怕穷不怕。下一步,我们还要跟当地干部和老乡们再想办法,从脱贫到致富。”

    物质精神“双脱贫”——扶贫更扶志

    “感党恩、跟党走、奔小康!”“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是布朗山乡最醒目的两幅标语,更是布朗族、彝族群众源自心灵深处的真情表达。

    “一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过去缺吃又少喝,如今脱贫奔小康;二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过去穿的粗布衣,如今品牌新时尚;三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过去住在深山沟,如今搬进新楼房;四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过去读书半路荒,如今求学国家帮;五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过去大病无钱医,如今健康能保障。”在摆榔乡尖山村易地扶贫安置点一户农户的墙体上,书写着“五谢共产党”的内容,抒发了布朗族、彝族群众感恩共产党、永远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我就是想让子孙后代看一看,让他们知道,共产党是如何一点一点把布朗族人民从曾经的穷日子中帮扶出来的,让大家永远感谢共产党,永远跟着共产党走。”尖山村党总支书记戴志全说。

    可喜的是,在云南中烟的帮扶下,当地布朗族群众的思想观念从以往的“等、靠、要”逐步转变成为如今的“赶、帮、超”,市场观念、商品意识、积累意识有效提高,良好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大幅增强,内生动力被激发,当地布朗族群众正以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到脱贫致富、建设美丽家园的大潮中。

    “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没路。”眼下,这两句话在木老元乡干部群众当中广泛流传,还被木老元乡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作为校训,在操场上竖起了高高的宣传牌,时刻提醒全校师生自力更生,追逐梦想。

    2015年7月,云南中烟投入4030万元,木老元乡整合教育项目资金630万元,依山新建了一所占地44884.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6570平方米、设计规模为18个教学班的九年一贯制民族学校。学校从此成了当地最神圣、最美丽的地方。从今年3月起,该乡形成了九年一贯制全寄宿学校的办学模式,全乡4个村的孩子同在一所学校上课。特别是在学校里同时建起的幼儿园,极大地解决了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今年春季开学时,全乡有610名义务教育生在校;秋季开学时,在校生发展到640名,其中小学生433名、中学生207名,全乡实现了零辍学。”木老元民族学校校长普向忠说,教育扶贫让“放牛郎”重新变回了“读书郎”。

    “不能坐在墙根晒太阳,坐等国家送小康。”摆榔乡大中村上黑箐村民小组年轻的组长杨世成说,把家园建设好,让自己和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就是对党的恩情最好的报答。

    行走在布朗山乡的易地扶贫安置点,一栋栋整洁有序的崭新楼房上,一面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在风中高高飘扬。乡村道路、田间地头、项目工地,到处是忙碌的人群。

    冬日清晨,冷冽的寒风让人不由自主地蜷缩着身体,可在摆榔乡尖山村大蒿组热区片张海朝的橘子园里,却是另一番风景。站在山坡远远望去,橘子园一片金黄,只见金灿灿的柑橘挂满枝头,熟透了的橘子在冬日暖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四处是一派采摘的忙碌景象,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张海朝告诉记者,他的果园目前已发展到120亩,当前挂果的有40亩。他种植的橘子名叫芦柑,非常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很受外地客商的欢迎。在今年芦柑未成熟之前,就有四川和陕西西安的四位老板前来订购,预计今年产量可达60吨左右,产值可超30万元。

    在张海朝的带动下,2017年,大中村楂子树小组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在他的水果基地打工回去后,种植了80余亩芦柑。2018年,尖山村小蒿村民小组的7户村民也种植了70余亩芦柑。

    截至2018年10月底,木老元、摆榔两个乡实现3个村883户3864人脱贫退出,其中布朗族群众脱贫退出269户1122人。

    有一组数据彰显了云南中烟的成果:2017年,施甸县木老元乡经济总收入实现6744.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039元,分别比帮扶前的2014年3669万元、3939元增长83.8%、78.7%;摆榔乡经济总收入实现10014.2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666元,分别比帮扶前的2014年5262.8万元、4780元增长90.3%、102.2%。

    “过去是笑着笑着就哭了,因为大家一样贫穷,相互取笑;现在是哭着哭着就笑了,云南中烟真扶贫,让我们感动地哭了,一想到今后的好日子,又开心地笑了!”木老元乡大地村布朗族村民何玉昌说,过去打扫村庄的卫生时,大家只会“看戏”,现在实行门前“三包”,个个争着“唱戏”。

    “今年底,从施甸经木老元至昌宁卡斯的公路就要开工了。”王冰凌说,站在新的起点上,布朗族彝族人民正撸起袖子加油干,向贫困发起最后冲刺,为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勇前行。

    张敏杰介绍,目前,摆榔乡大中村所产的古树茶不仅远销广东、上海等地,其发展模式还被国家烟草专卖局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烟草系统推广。

    对于木老元哈寨村来说,2017年喜事不断:一是顺利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二是被国家民委授予“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

    “党的扶贫政策好,春风吹遍布朗山;脱贫致富齐上路,衷心感谢共产党;撸起袖子加油干,布朗山乡奔小康……”数位身着民族盛装的布朗族彝族群众聚在一起,用当地的打歌调表达心中的喜悦之情。初冬时节的施甸县木老元乡木老元村民族文化广场,歌声悠扬,大山深处蒸腾着无尽的喜悦。

    这是施甸县“听党话、感党恩、昂首奔小康”文艺下乡演出活动的现场。

    “今天的布朗山,已逐步告别贫穷、落后,正信心满满脱贫摘帽,争取与全国全省同步小康。我们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甜。”木老元村民阿文甸道出了所有布朗族彝族群众的心声。

    扎根布朗山乡,云南中烟与布朗族群众心手相牵,挥洒辛勤的汗水;勇担社会责任,云南中烟不忘初心,用真情和实干,不断回应着布朗族乡亲的期待。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