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焦点专题 改革开放40年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市开创民族团结进步边疆

    2018-10-25 16:42 保山日报 石明忠

    我市共有少数民族人口29.9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1.41%,全市75个乡(镇、街道)均有少数民族分布。少数民族分布呈现“大分散、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主要居住在“三江一线一山”(澜沧江、怒江、龙川江、边境沿线、高黎贡山)的河谷热区、山区、半山区及高寒山区等地,拥有 12个世居少数民族。历届党委政府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切实把民族工作置于关系祖国统一、边疆安宁的高度来研究部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保障权利,筑牢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基础

    深入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民族区域自治管理走上了法制化“轨道”,全市目前设置民族乡(镇)14个、民族村(社区)118个,聚居区的少数民族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始终得到法律的有效保障。成立民族事务机构专门负责少数民族各项事业的发展,实现了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代表参政议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各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充分利用召开会议、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和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全方位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团结宣传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大赛、民族民间传统文艺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承发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充分激发各族群众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把热爱本民族与热爱中华民族结合起来,把热爱家乡与热爱祖国结合起来,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在思想深处形成和固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为引领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多年来,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因民族宗教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和谐发展。

    加大扶持,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发展

    一直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想方设法解放民族地区生产力,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市对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开发和经济发展探索了发展茶叶种植和加工、经济林果、畜牧业的有效路子,制定了17项具体优惠措施,让少数民族群众一改“靠天吃饭”的历史,打破了“以粮为纲”的单一经营格局,走上了多种经营脱贫致富之路。同时,对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措施,彝族地区、傣族地区的畜牧业、经济林果种植,傈僳族地区的矿业及山区林木资源逐步发展成为当地“拳头”骨干产业,并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运输等产业的发展,各族群众生活得到显著改善。近年来,各级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仅“十三五”以来就投资58977.325万元,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创建项目88个,圆满完成了第一轮沿边三年行动计划规划确定的资金投入任务,基本实现了“五通八有三达到”目标。通过长期扶持,全市民族地区在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群众增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到2017年末,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30%以上148个建制村全部有卫生室、文化室、农家超市,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明显提高。

    统筹协调,民族地区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教育工作,1980年在太保山南侧建立民族干部学校,对少数民族干部进行培训、轮训,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科学文化、政治理论和业务管理水平。同年,结合市内少数民族居住分散实际,分别在所属五县(市、区)的8个小学设寄宿班。1984年,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在山区和边疆民族地区普及小学教育,加强对寄宿制民族小学的建设,并在教师编制、班额、学生入学年龄、学籍管理等方面放宽要求,有力促进了全市少数民族教育发展。1990年,挂牌成立了保山民族中学、腾冲民族中学,使部分品学兼优的乡村民族学生得以到民族中学接受中学教育。从2000年起,在腾冲、龙陵边境沿线对村以下小学生实施“三免费”教育(免书费、杂费和文具费),2002年扩大到边境沿线扶贫攻坚乡的中小学生,先后投入资金442.41万元,惠及中小学生达32245人次,进一步缓解了边境沿线贫困学生的就学困难,对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2002年底全市95%以上的民族青少年均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截至2018年6月,全市共有少数民族学校111所。其中,中学14所、小学97所。共创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学校73所,省级民族文化教育示范学校2所。

    传承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长足发展

    作为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各民族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州(市),全市各级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牢固树立“民族文化的存在就是国家和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对其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价值”的理念,始终把保护传承放在首位,加大投入,不断挖掘整理全市民族文化。“十二五”以来,全市共争取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了涉及11个少数民族的78个民族传统文化抢救保护项目和6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民族文化得到有效挖掘、保护和利用。拍摄了《苗岭霓裳》《笙声不息》等微电影;开展了1200多人次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编导人才培训、满族剪纸技艺培训;编印出版《保山傈僳族民间歌舞集》《保山傣族历史文化》《傣文识字读本》《保山傈僳族木刮歌和三弦舞》《保山傈僳族服饰文化》等1万多本;购置乐器、服饰、刀杆架等器材器具1000多套;组织了火把节、泼水节、阔时节、以及傈僳族木刮歌手三弦舞大赛、西山片区少数民族山歌大赛等活动;搜集整理了傈僳族、回族、佤族、傣族等一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作为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制定出台了《中共保山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措施,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扎实、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高素质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培养大批熟悉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和民族宗教工作的领导干部。在机构改革中,市委、市政府为各级民族宗教部门增加编制,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加大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再教育和各种培训力度;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和机关公务员考录工作中,采取设置少数民族特岗等措施,对参考的少数民族考生给予倾斜照顾,提高少数民族干部在全市干部队伍中的比例,实现所有世居民族都有自己的大学生和专家、学者,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能力较强、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深受各族群众拥护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