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记忆保山

    【农耕文化】龙陵红米

    2018-08-22 10:11 陈保平

    我国红米品种源远流长,资源丰富,红米是稻谷中的一种特色品种,因米皮呈红色而得名。龙陵县位于云南西部边陲,地处高黎贡山南麓的怒江、龙川江之间,有大小河流44条,水利资源丰富;最高海拔3001.6米,最低海拔535米,垂直高差大,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气温15摄氏度,年均降雨量2112.6毫米,土地肥沃,生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08%,生态环境良好,具有种植红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国红米的原产地之一。龙陵红米集色、香、味、营养和保健于一身,有“红玛瑙”的美誉。历经岁月更迭而耕种不息的龙陵红米,已成为龙陵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米种植的历史渊源

    永昌(保山)种植红米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甚至更早。公元前300多年战国中后期的永昌(保山)曾经是一度兴盛的哀牢古国,《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都记载哀牢国“……土地肥腴……宜五谷……”,可见当时哀牢国境内已经种植五谷。东汉时期哀牢王柳貌归汉,建立了永昌郡,促进了汉文化与边地土俗文化的融合,提高了农业耕作技术。

    到唐朝时期,云南水稻种植有了较大发展。唐·樊绰的《云南志》卷七记载:“从曲靖州以南,滇池以西,土俗唯业水田”。梁建方所撰《西洱河风土记》记载:“种获亦与中夏(中原)同”。由此可知,唐代,云南地区种植稻谷已是基本的农业方式,而且和中原地区没有差异。

    到北宋时期,曾安止编撰了我国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禾谱》记载全国的水稻品种有:“赤米占禾、小赤禾、红桃仙禾、矮赤粳禾”等稻米品种,足见中原地区对红米的选育和栽培技术已十分先进,这进一步推动了红米的传播。

    到元代,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元置永昌三千户,随着军队进驻永昌,新移民的到来为红米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到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置永昌府,后实行军屯、民屯,大量的移民进入永昌境内,极大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和作物新品种的传播。天启《滇志》卷之三“地理志·物产·云南府”记载:“今其名稻,有青芒……红线、黑嘴、红皮……红缨。糯,……亦有香糯、麻线……白、圆、红、大、小皆曰糯”。由此可见,清代以前,云南红稻的品种培育和种植技术已十分成熟,种植推广已基本覆盖全境,永昌(保山)在稻谷种植中已占有一席之地。随着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无论是哀牢国时期还是永昌郡、永昌府,龙陵都是属地,因此,可以推知,龙陵红米的种植,早在清代以前,已有相当的规模和悠久的历史。

    到清代,康熙《云南通志》卷四记载:“顺治十六年(1677),设永昌军民府,废凤溪、施甸二长官司;领州一,腾冲。县二,保山、永平。”龙陵旧属保山县,古称勐弄,一名黑水陇。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勐弄”为“龙陵”,龙陵置一乡约,第二年改为龙陵村土舍;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始建龙陵厅,属永昌府管辖。

    85A1D6CB5356462DAA3DCE9000D6A969

    光绪《永昌府志》对红米的记载

    B6312B0E8498442EA79AFD9EDF41CF35

    康熙《永昌府志》对红米的记载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罗纶、李文渊编修的康熙《永昌府志》卷十“物产”中记载:“谷属,饭谷有十种,……红谷、黑早谷、白早谷……”、“糯谷有九种,红糯、白糯、乌糯……”。由此可以看出,红米不但有饭谷,还有糯谷。农业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立国之本,农作物品种和农业技术历来受到重视,必然推动农作物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龙陵作为永昌府的辖地,红米的品种和种植技术理应得到推广。乾隆五十年(1785)宣世涛纂修的乾隆《永昌府志》的“物产”和光绪十一年(1885)刘毓珂重修的光绪《永昌府志》的“食货志·物产”中都记载:“永昌府,郡、厅、州、县同”,“稻有红、白、糯数种”,可见当时永昌府所辖郡、厅、州、县的物产趋同。由此可推断龙陵种植红米历史已有300多年。

    到了民国时期,民国二年(1913)改厅建龙陵县。

    民国《龙陵县志》卷之三“地舆志·物产”中记载:“谷属”中有“稻有红、白、糯数种”。距今足有100年的历史。这是首次关于龙陵红米的确切记载,可见当时红米的种植已有一定的规模,已是常见的稻谷品种。

     FEADE164AFA242FBA5196952D1F4AEB3

    民国《龙陵志》对红米的记载

    龙陵红米的分布及发展

    龙陵红米区域性明显,适宜龙川江流域,在海拔1100-1400 米,平均气温16-17℃,无霜期300 天以上的区域内种植,建国后,龙陵县一直在种植,称老来红;1972年勐冒徐家寨选育出勐冒2号稻种,推广600多亩。1974年在老来红品种上,选育出毛谷稻种,试种。1976年,镇安小田坝大坪子选育出小田坝红谷稻种,试种。2002年,经县乡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户从冬谷品种穗选,提纯繁育而成“红细软”,因糙米呈红色、米粒细长而得名,是龙陵稻谷的名特优稀品种,米质优,口感好,冷不回生。

    龙陵红米特征特性

    农艺性状:该品种属中熟品种,株型适中,株高95-101cm,穗长17.8cm,穗粒数176粒,穗实粒数149粒,结实率84.6%,亩最高茎蘖数24.1万,亩有效穗19.8万,成穗率82%,千粒重22 克,落粒性适中。全生育期155-160 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叶色绿,抗倒伏,抗纹枯病和白叶枯病,丰产性好。

    46D5B853DD2849E2A7EA59C6433D1687

    龙陵“红细软”稻谷

    稻米品质:龙陵“红细软”谷粒细长,糙米呈红色。稻米外观品质优,食味佳,经省部级检测检验,达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龙陵“红细软”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不但芳香爽口,而且营养比较全面合理。与普通粳米相比,龙陵“红细软”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含量较高,微量元素中钾、钙、磷、镁含量分别比普通粳米高8倍、1.5倍、3倍、1.8倍;维生素中烟酸、维生E、硫氨酸、核黄素含量分别比普通粳米高5倍、1.2倍、1.2倍、6倍;氨基酸中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含量分别比普通粳米高1.3倍、1.2倍、1.4倍、1.5倍;膳食纤维含量高出普通粳米1.5倍。龙陵“红细软”丰富的淀粉与植物蛋白可补充体力,磷、维生素则能改善营养不良,夜盲症。

    龙陵红米的产量

    龙陵“红细软”主产区是龙陵县龙江乡,历史上便有滇西鱼米之乡称谓。“红细软”栽种最佳适宜区为海拔1100—1400米之间。海拔过高易受低温冷害,产量得不到保证,海拔过低品质下降。

    60CA6FD97999483181BCB06DBE53C60E

    龙陵红米“红细软”

    2012年,龙陵“红细软”列入地方名特优稀保护品种。常年种植面积1.83万亩,涉及2个乡(镇),24村,7320户,2.88万人,常年产量9000余吨,平均亩产503 公斤。

    2013年12月20日,龙陵县龙江乡为主产区的龙陵“红细软”优质稻米,在“云南六大名米”评选活动中,位列第3名获选,成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

    2015年,龙陵县粮食购销公司的“瑞莹”牌“红细软米”,在云南农业博览会获“优质奖”,同时被列为云南“十大名米”和云南省著名商标。现在龙陵县粮食购销公司在龙陵县政府、县有关单位的帮助、扶持下实现了新突破,生产“瑞莹”牌红细软米的精米厂异地迁建后,年产1.5万吨红细软米的生产线已完成升级改造,生产能力已达到省内一流,红细软米已在昆明、曲靖、怒江、丽江、大理、临沧、德宏打开市场,实现总收入1732万元,同比增加20%左右。

    龙陵县粮食购销公司的精米厂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做到既发展了龙陵县域经济,保护了农民利益,还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积极性。龙陵县粮食购销公司的精米厂是加工“红细软”稻米的省级龙头农业加工企业,农户种植“红细软”比种植常规稻谷每亩多收入700元左右。精米厂年可加工“红细软”6500吨,销售4200吨,可实现销售收入760万元。而龙陵县计划在龙江“红细软”原有种植1.8万亩的基础上再扩大1.2万亩,使龙陵“红细软”实现产值6000万元左右。(责任编辑:杨永明)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