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昌宁县 昌宁新闻

    祖孙三代的电影人生

    2018-05-02 10:53 保山日报 字相禹 王丹妮

    1

    露天电影 段发玮/提供

    2

    3

    检修放映机 段发玮/提供

    4

    祖孙三代在摆弄老式放映机   

    翁堵镇,保山市昌宁县县城以南的一个偏远乡镇,40多年间,李尚廷祖孙三代人在这里从事着相同的职业——农村电影放映员,用他们起伏的职业生涯,讲述着山乡农民的文化生活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的故事。

    一枝独秀,骡马驮出好票房

    初春,坐在昌宁县翁堵镇立桂村蕨坝村民小组李尚廷家新房的屋檐下,说到40余年来一家三代放映员的经历,89岁的李尚廷叹了口气说,那个时候的电影人真不容易,白天两匹骡子驼着电影设备翻山越岭走村串寨,晚上两只脚踩着柴油发电机放电影,还经常在群众看到最精彩的时候出现发电机故障或是胶片断片、卡片,面对宽荧幕前接二连三的呼声,往往是手忙脚乱,大汗淋漓……尽管条件艰苦,十天半月不着家,但李尚廷坚持靠着一台8.75毫米放映机为所到之处的小山村带去沸腾和欢笑。

    “骡马一响,电影开场。”这是昌宁广袤山乡老一辈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交通闭塞,没车没电,电影队硬是依靠两匹骡子开启了山间铃响电影来的露天电影时代。

    五六十年代,因为条件限制,山里人除了埋头苦工分,基本没有文化活动。1971年,为了改变农村精神文化匮乏的局面,昌宁县和全国一样,在公社中选拔出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宣传能力的优秀人才担任乡镇(公社)放映员,拉开了通过电影队在广大农村开展文化普及宣传的序幕。1972年,刚刚从部队退伍回来的李尚廷作为“根正苗红”的代表被公社推举作为昌宁县第一批电影放映员,一干就是22年。

    “我恰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感谢党和政府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电影人。”回忆起那段让多少山乡群众至今难忘的露天电影时代,李尚廷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

    “虽然片子单一,但因为电影刚刚走进农村,所以那个年代农村电影放映的票房一点也不比现在城市院线差。当时,整个昌宁县的农村电影放映队伍并不少,但对于急需精神食粮的群众来说依然供不应求。我们常常是晚上8点到10点在这个村放映,结束后立即用骡子驼好设备赶往下一个村,根本没有休息的间隙。经常是才到村口远远就能看见黑压压的嘈杂的人群在张望。听到骡子的铃铛声后会有人大喊:“放电影的来啦!人群立即就会安静了下来。”李尚廷说。

    “哪个村先放,要放什么片子,都是要排队的,生产队也要拿出提留付给放映队,就因如此,很多等不及的年轻人会走十多里山路到邻村看电影。只要生产队的哨子一响,一声‘放电影了’,男女老少就会带上板凳,拿着针线箩扎堆来到村里的露天电影场等起。天一黑,我们一个人负责踩发电机,一个人负责接片,或是《地道战》或是《南征北战》,往往是电影结束我们收拾东西准备赶去下一个村了,观众还舍不得走。”李尚廷回忆。

    1978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许多曾被打入“冷宫”的老电影纷纷“解禁”并受到观众热捧,农村电影发展迎来了春天。

    “作为一个电影人,我能深切地体会到改革开放给各行各业带来的生机,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手里的片源也多了。”李尚廷感慨。

    1980年,李尚廷到离家不远的立桂村放映电影《少林寺》,尽管出发前已经考虑到群众对电影的欢迎,而特意准备了一台大机子和一块大幕布,但真正到了现场,李尚廷发现自己带的“先进装备”还是太小了。“那时全县已经实行付费电影,我们向电影公司付片租,然后向群众售票,一人收1毛钱。”让李尚廷意想不到的是,虽然收费,那场两个多小时的《少林寺》仍然引来了1000多名观众,有些观众因为找不到位置,甚至爬到树上和围墙上去看……

    百家争鸣,零票房的新挑战

    1985年,李尚廷的三儿子李国举加入了放映员的行列。李尚廷心里明白,虽然儿子在文化部门没有正式编制,但是面对当时供不应求的电影需求,只要有技术有设备就能养活自己。“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是让人羡慕的职业,农村女孩的择偶标准都是以电影放映员来衡量的。”李国举笑言。

    李国举入行后不久,李尚廷原先用的8.75毫米放映机被16毫米放映机替代,已经55岁经不起路途劳累的李尚廷按照安排在固定地点放映,而李国举则抬起了父亲放下的8.75毫米的机子四处奔走,十天半月不回家。虽然路通了,电有了,但有些地方依然需要人挑马驼,有时十块钱租来的一本片子一场能收到几十块的门票,这总能让李国举忘了路途的艰辛和劳累。“那时就只想趁着这样一个好时代赚钱致富。”他乐呵呵地说。

    但让李国举失望的是:路通了,电来了,露天电影却慢慢没观众了。

    1992年,李国举到翁堵乡立木山村放电影,本来就不多的观众,还没等到电影放完,走得就只剩下一个。等到他坚持把电影放完后才知道,那个没走的观众,根本不是为了看完电影,而是因为放电影用的桌子是他家的,他要等电影放完后把自家的桌子搬回去,这让李国举哭笑不得。

    当李国举和他的同行们不断遭遇“零”观众时,一些全新的产业正在崛起。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影视科技、家用电器、有线电视、互联网的发展正日新月异。

    九十年代末,VCD、电视等放映设备逐渐在农村普及,山乡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不断提升,片源单一的农村电影放映已经不再为农民所“买账”,其市场也开始出现萎缩,甚至是消退。乡镇(公社)放映队先后解体消失,大部分放映员被遣散回原籍务农。

    李国举告诉记者,在农村电影放映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很多农村电影放映员开始转行,因为干这行不仅失去了往日的光鲜,而且经济收入大幅缩水,更主要的是,大家都很迷茫,不知道未来的方向在哪,而没转行的尽管是在坚守,但也免不了遭遇这样那样的尴尬。

    文化惠民,露天电影新命题

    与他们不同,今年43岁的李思美虽没赶上过好票房,但也没遭遇过“零”观众。爷爷和叔叔在这个行业里经历的冰火两重天没有让28岁的李思美退步。在爷爷退出舞台叔叔选择离开后,他却转身走向了农村电影市场。2003年,李思美进入电影放映行业,沿着爷爷和叔叔走过的路在村寨之间继续奔走。他始终认为,农村电影还会焕发光彩。

    如李思美想的一样,5年后,农村露天电影再一次吹来了春风。

    2008年,保山市出台《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市建立起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放映体系,用高质量的数字技术增强吸引力,使广大农村群众看到和看好电影。在2009年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免费电影”的目标,这个目标被称为“2131”工程。

    2008年10月,保山市华丰农村数字电影有限责任公司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群众得实惠”的运营方式挂牌成立,同年,李思美因电影放映技术娴熟再次被吸纳到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

    “四十年的发展与变迁让露天电影又回到了免费时代,每次和爷爷聊起放电影中的点滴,他都会感叹我们是幸福的一代人。“李思美说。

    数字电影和原来笨重的胶片电影相比不仅携带方便而且一个存储器能存储20部电影,城里能看的大片山里群众也能看到。

    如今,李思美负责昌宁县田园镇、柯街镇、湾甸乡31个村的数字电影放映。不仅为群众送去好电影,每次放映前李思美还要先给群众播放一些科教片,为山乡群众送去养殖种植等方面的科技信息,受到了大家的青睐。

    “我希望在‘农味’上再多做点文章,让露天电影真正实现文化惠民,重焕生机。”43岁的农村露天电影李思美有自己的理想。

    如今的保山山乡,活跃着45位和李思美一样的放映队员,他们承担着农村公益电影1个行政村1月1场电影的任务,他们是文化惠民新长征中的生力军。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