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保山要闻

    奏响农业跨越发展强音(砥砺奋进的五年)

    ——我市“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显现农业规模化效应

    2017-09-29 17:32 保山日报 黄正春 方 灿

    去年,我市出台了《保山市关于利用产业发展基金支持规模农业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的意见》,按照“规模化、工业化、品牌化、集约化、生态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把规模农业产业作为农业跨越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依托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建设“流转土地1万亩以上,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10个以上规模农业示范区(即“十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以示范区为龙头,带动产业发展,助力农户增收脱贫。目前,全市确定了12户产业基金扶持对象,具体为隆阳区3个、施甸县1个、腾冲市2个、龙陵县2个、昌宁县3个、高黎贡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1个,规模经营主体的增多推动了农业规模化发展,并以规模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发展。

    多措并举,强力推进示范区建设

    市委、市政府把发展规模农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脱贫攻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步骤,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规模农业发展。围绕市委、市政府的总体目标和年度计划,各县(市、区)和园区制定了发展规模农业的具体意见,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和领导机制,强化对规模农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并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四个一”思路,严格基金管理,细化目标任务,确保示范区项目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按照部门联动、合力打造高标准示范区的要求,各县(市、区)、园区及各部门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确保前期工作顺利开展。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了《关于10个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的责任分工》文件,各部门结合职责帮助指导企业申报项目,形成上下联动机制,确保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项目能落到实处。到今年6月末,30%的项目已完工,其余的正在建设中,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了督查文件,要求对已批准的万亩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县(市、区)和园区做出年度投资计划和月度调度计划,按报市委、市政府要求启动月度评价程序,压实责任,有序推进。对新培育或引进的万亩规模以上农业示范区,实行月度动态评价,使规模农业示范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成效更加明显;同时,强化督查考核,严格执行问责机制,确保产业发展基金效益的发挥。

    为增强示范区建设后劲,市委、市政府创新提出了“51+49”股权模式,政府入股占51%的股份,企业入股占49%的股份,成立以政府主导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政府不参与直接经营、直接管理、直接分红,委托中介公司管理,实施期限为5至7年,7年后企业按相关规定回购政府51%的股权,既解决了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确保了国有资产不流失。市农业部门成立了规模农业协调推进小组,抽调业务和技术骨干服务示范区建设,前期指导企业进行项目申报、规划等工作,中后期指导企业做好示范区田间管理,确保示范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真正把示范区建设成为要素集中、产业集聚、技术集成、经营集约的规模农业示范区。

    显山露水,彰显产业带动效应

    成效一 农民实现了就地就近就业,产业发展有了平台。目前,全市12家规模农业企业主要产业是中药材、特色水果、茶叶、咖啡、林产品等。这些企业流转土地面积达13.06万亩,带动农户57232户17943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13户5059人,吸纳就业人数达5304人,其中贫困户1054人。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既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又为就业促进脱贫攻坚和奔小康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以龙陵丰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万亩中药材基地为例,公司流转土地10100亩,主要种植纹党参,公司自己种植860亩,其余9000多亩流转后又交给农户种植,涉及建档立卡农户265户1044人。种植纹党参每亩2000元的种苗和物资款全部由公司赊给农户,两年后公司以每公斤13元的保底价收购鲜参,如市场价高于保底价,则按市场价收购,收购后扣回物资款。这样,农户种植风险大大降低,两年后平均亩效益为8500元左右,农户收入近8000万,户均收入17800元左右,年人均增收约2500元。

    成效二 创新了土地流转模式,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以“产加销一条龙”模式进行运作,并根据实际情况招用农户单元式管理果园,被流转土地的农户除获取地租收入、参与基地种植管理的初期可享受基本管护报酬外,产后按种植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级等进行奖励分成,使农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实现了地租、务工、分成三份收入。以龙陵县禇橙基地为例,示范区与农户约定土地为租期30年,每年每亩租金为400元,农户获得了第一份收入;用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按25亩至30亩划分为一个基地单元,每个单元配置2名产业工人,挂果前按每株果树给予16元管护费,挂果后每公斤提取0.8至1元管理费,每个基地单元产业工人实现工资性收入10万至15万元,这是农户第二份收入;建立产业反哺机制,以产业工人奖励提成为标准,公司拿出此标准的15%作为“产业收益反哺基金”奖励积极配合公司工作的土地出租户,到丰产期土地出租户每亩每年可增加600元至750元收益,这是第三份收入。同时,公司将拿出此标准的1.5%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资金,到丰产期社区每年每亩将有60元至75元的集体经济收入。社区则成立中介综合服务部,在公司与农民之间搭建桥梁,既为公司招收务工和当地农民就地就业提供便利化条件,又为社区壮大了村集体经济,真正达到了互利共赢。

    成效三 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目前,我市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亩,有限的耕地产出不足以支撑家庭开支,很大一部分农村劳力选择从事其它行业,且目前农村耕作者出现了严重老龄化,年轻人不愿耕地劳作,农村耕地出现了严重的撂荒现象。农业规模化经营,将耕地流转到企业、合作社、大户手中,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的根本问题。

    成效四 切实增加了土地产出。低质化、低端化、低效化一直是制约保山农业发展的最大瓶颈,其症结就在于分散化的经营模式。传统小农性质的生产方式,不光土地资源过于分散,而且生产技术水平低,劳动力在其中转化的生产成本奇高,质量安全难以把控,形不成规模效益,投入大、产出低。因此,规模化发展是现代农业的唯一出路,10个规模农业示范区建设,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着力于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着力于输入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着力于打造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以农业转型升级、助力脱贫攻坚为目标,有利于把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市农业特色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观光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产业精准扶贫的示范区。

    成效五 破解了困扰农村发展的三个难题。一是破解了土地供求矛盾突出”的难题。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加快、农村人员结构的变化,出现了部分农业人口少的农户掌握大量土地,部分农业人口多的农户人均占地少甚至无地可种的现象,造成很多土地闲置,利用率不高。通过发展规模农业,让无地群众可以到别人的土地上务工,相当于对土地进行了“二次平衡”。二是破解了“弱势群众增收难”的难题。对不善经商、无技能、思路少、办法少的弱势人群,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让这部分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当产业工人”,拓宽了弱势群众的增收渠道。通过土地流转,还将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风险”有效转移给了企业,农户实现“旱涝保收”。三是破解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多”的难题。通过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可以让“人多地少”的剩余劳动力有打工的机会,土地不再闲置,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缓解了人地矛盾,让劳动力就地打工赚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有效地减少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人数。

    成效六 有效促进了“易地搬迁”扶贫工作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后,统一规划,集中开发,合理置换,能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有利于“空心村”“危房改造片区”“易地搬迁区域”的整体安置规划,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在规模农业基地建设项目的长远规划中,集生产、加工、经营、旅游观光、农事体验、休闲娱乐、住宿、餐饮、购物等功能为一体,延伸了农业产业链,使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农业并与现代服务业、乡村旅游业相结合,有利于形成城乡互动、城乡一体的发展格局,构建了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黄正春 方 灿)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