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焦点专题 举全市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在路上——市文化执法支队驻村队员随笔

    2017-08-04 15:52 李佳俊

    我想,如果要概括我的2017年度关键词,那一定是“精准扶贫”吧。

    2017年,是继续深化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巩固脱贫成果的攻坚之年。记得年初看新闻的时候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表示:“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取得良好开局,预计减少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任务可以超额完成。”

    “全国·1000万”,这个数字在扶贫人眼里可能是克难攻坚的付出,在脱贫人眼里可能是摆脱贫困的喜悦,当然,在我的眼里,它变得更为具体,它变成了“天宁·198”。  

    在不断进村、入组贫情分析座谈中,在每一次的入户、走访结束归程的山路上,我总会习惯性的站一站,在其他队员因深夜而显得格外明显的脚步声中,抬头凝望深夜的归路上耀眼的星空。我想:或许我们现在的每一分小小的努力,正不断的汇聚成推动决胜全面小康的不竭动力。

    2017年,在天宁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探寻这里的每一寸山水,感知这里祖祖辈辈生活的山民们的每一次呼吸,我和来自不同地方、单位的扶贫工作队员们一起努力与付出,只为明天会更好的天宁……

    在天宁,我看过的很多2016年以前材料的开头,往往是那么一段话:

    “碧寨乡天宁社区地处怒江峡谷西岸,东与施甸县隔江相望,南与勐糯镇毗邻,西与半坡村接壤,北与三家村、新林村相接,距县城61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34公里,年平均温度18度,年降雨量1700毫米。辖小中寨、禾木寨、麻场、毛草山、大滚塘、麦地洼、天宁、田头、岩子头、垭口、金泉、和尚水上、和尚水下、塘家窑14个村民小组。设有党总支1个,下设5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02名。

    天宁社区有447户2025人,贫困人口198户830人,贫困户中劳动力432人,享受低保共158人。道路以毛路和砂石路为主,住房结构主要以木板房和危房为主,生活燃料主要以柴、电为主。

    天宁社区地处怒江峡谷,山高坡陡,地形险峻,群众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成本较大,扶贫整村推进、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还未惠及全村群众。天宁社区11个村民小组中已实施过新农村等项目的仅有天宁和金泉两个村民小组,天宁、麦地洼、塘家窑、大滚塘等村民小组均已出现引水管老化漏水现象,和尚水小组在干旱季节水源枯竭,经常出现人畜饮水困难现象。

    天宁社区虽然地处山区,但土地资源非常紧缺,人均占有耕地、林地仅为2.3和6亩,且山高气温低,土壤多为沙壤土,土地瘦薄,保水保肥差,加之坡度较大,地形险恶,地理条件差,可利用的土地均为陡坡、山地,土壤不够肥沃,加之交通不便兴修水利困难,土地利用率低,最终导致广种薄收,经济效益低。”

    这段话最为直白的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产生活条件滞后、土地资源匮乏、生产水平低下的天宁,在这里山高、水冷、没有产业,农民增收困难。

    贫困,显而易见。

    而如今,却似乎有了不同。

    习总书记说过: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

    仔细排查,确保精准识别

    2017年来,天宁社区按照贫困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动态管理”要求,在“一表清”的基础上建立了“明白卡”,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和“三率一度”工作法,在严格执行“十退出”标准的同时,充分结合“两不愁、三保障”,精准识别涉及房屋、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按照贫情分析初选,和乡村干部走访,群众具体评议,紧紧抓住精准识别第一关,所有程序环环相扣,对动态管理初评的60户贫困户名单在社区显眼位置进行长期公示,并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

    文化扶贫 利民惠民

    为进一步提升天宁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在全面推进2017年精准扶贫工作的同时,保山市文广局结合“百县万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实施,将天宁社区列为全市52个试点之一,着力推进文化扶贫工作。

    2016、2017两年,在强化农家书屋、农村数字共享工程等村级文化活动场所建设的同时,保山市文广局不断加大农村文化事业投入力度, 在禾木寨、哑口、田头、和尚水等4个村民小组投资建立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让群众最大限度享受文化惠民成果。

    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落成可为村民跳舞、观看演出、健身、红白喜事等日常文体活动提供场地。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还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素质。在中心这个文化载体的引领下,凑到一起打牌、玩麻将的场景少了,聚在一起排节目、练跳舞的文明娱乐方式多了。净化了村风民风,促进了农村和谐。

    同时,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党员活动室,可供就近党小组开会、培训、学习提供场所、设备,真真正正成为基层党组织坚实的阵地和战斗堡垒。

    现禾木寨、哑口、和尚水组中心已正式投入使用,田头中心已建设完成,等待验收后将投入使用。今后,社区还将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多方筹措资金,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室建设,着力改善村居环境,不断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

    找准路子,发展特色产业

    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分小组召开贫情分析会,让贫困户自己分析致贫原因,寻找脱贫措施,制定脱贫计划,在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立了发展种养植业为主的脱贫致富的路子。力求通过产业拉动,保证群众不但能致富,还能先富带动后富。

    天宁地处山区,地理条件及气候环境适宜栽种石斛,当地许多村民通过栽种石斛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前些年由于石斛苗的价格很高,对山区缺钱的贫困群众而言,一直是有心无力,没钱栽种。

    而今,精准脱贫的春风吹进了这个小山村。

    天宁社区金泉小组的小组长自金海在当地小有名气,因为他家在一棵树上竟然种了2500棵石斛苗。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依托石斛种植,通过当地党委、政府的扶持,整个小组先后仿野生种植了448000苗,实现了生态脱贫,走上了富裕道路。

    村民杨荣旺说:“我家有3亩林地,政府给了12000棵石斛苗,又有种植专家的指导,这样好的政策,可不能浪费了。”

    转变思路,依托项目,解决贫困户急需

    天宁社区和下组贫困户付改云,家有二口人,其父亲体弱多病,自己还未成家,家庭负担十分沉重。其受传统观念影响,始终抱着几亩农田不肯放松,通过反复与付改云算经济账,他终于同意将自家土地流转出去。目前付改云除了可以获得500元的土地流转报酬,还可以通过在附近务工,获得每天100元的劳动报酬。

    2017年,在扶贫工作的鼓励和流转户的榜样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当地农民不在固守自己那贫薄的“一亩三分”,而是将土地流转出去,实现了“流转、红利、打工”多层次的增收方式。

    2017年,在巩固上年能繁母猪、黄山羊、大树番茄、芒果种植等产业扶持的基础上,天宁拟落地一个蜜蜂养殖项目,项目惠及社区居民将达140余户。

    精神扶贫,精准扶贫暖人心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来说,他们的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对此,采取精神扶贫。该村的麻场组贫困户杨加学,家有五口人,父亲为高龄无劳动力老人,妻子为缅籍且智力低下,一双儿女还小,自己身患癌症,家里的住房也是“东边看日头、西边看月亮、遇上雨天无处藏身”,对于他来说,上有年迈的老人,下有幼小的孩童,妻子生活不能自理,本该作为家中唯一劳动力的他被高昂的医药费压得无法脱身,生活黯淡无光。杨家学在村内走动时,见人“不抬头、不说话”透露出深深的自卑。通过扶贫工作走访帮扶,我们第一时间与其挂包人员取得联系,到保山市人民医院及家中对其进行了走访慰问。

    通过与其交谈,详细了解其病情、治疗情况,鼓励杨家学及家人要坚定信心,战胜疾病,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念,并为他们带去了水果和营养品。受助贫困户十分感动,表示有党和政府的关心帮助,有信心战胜疾病,争取早日康复,早日脱贫致富。

    同时,工作队与村委积极筹措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与挂钩单位、挂钩人员积极联系及全社区动员捐资等方式,多措并举筹措资金筹措经费近4万元,大力解决其无力救治的问题。现其病情已基本得到控制,出院回家。

    赵祖宝户是残疾人,是我的挂包对象,所以我驻村以来,常到“亲戚”家里走动,赵婶右手萎缩,但是平时的生活起居完全能够自理。她和我说:“以前日子比现在苦都挺过来了,政府给了我一个低保,还给我建房补贴的名额,我觉得共产党真是好,一样没得我还是要过,何况现在还给我这些东西,我一个残疾人过到现在呢这种日子是要的呢了。”

    我觉得看着他我很开心,这里励志的残疾人不在少数,大都是身残志不残。和建全的人一样,能出门打工绝不闲着,能上山种地就绝不呆家躺着。就像同住在和下组的汪家荣说的:“残疾人更需要自食其力,不能总是等着政府、靠着政府。”

    他们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坚信能从贫困中熬过来。他们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边的一粒沙土,默默无闻;却又是不凡的,能够在贫穷的生活环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华。他们是贫穷的,住在破漏的房屋里吃着粗茶淡饭;却又是不贫的,能够穿着破烂的衣服坐在月下谈笑风生。

    扶贫不是养懒汉,不能躺在阳光下晒着太阳,却来问政府要救助。付出和回报永远是等价的。贫穷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可悲的确实没有努力也没有勤劳。

    无论贫穷与否,每个人都需要上进的动力。这种动力可能来自自尊、自强,也可能来自想要改变贫穷的愿望。

    扶贫不是扶懒,不能躺在墙角晒着太阳却来问政府要救济。扶贫不是扶懒,不能整天无所事事光想着问政府多要一点再要一点。

    扶贫需先扶志。送钱送物式的扶贫,再多也难长久;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匆匆发展扶贫项目,也只是昙花一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所谓“脱贫路不远,就怕人志短”。在脱贫攻坚中,不仅要对贫困群众在物质上给予帮扶,最重要的是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帮扶。部分的贫困户自我发展和脱贫的意愿不够强烈,严重存在着“等、靠、要”思想。要让群众明白改变自身的贫困命运,关键还是得靠自己。消除“等、靠、要”的思想,立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强自身发展、依靠自身条件,勤劳奋进、远离懒惰。才能借助扶贫政策、扶贫物资等“台阶”的帮扶,改变贫困面貌,早日跨上“小康”这辆幸福车,这才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最终目的。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