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历史文化 本土文学

    里程碑与根据地

    ——报告文学《苏帕河畅想》读后

    2017-07-04 11:26 赵振王

     著名作家唐似亮为苏帕河公司创作的长达15万字的报告文学《苏帕河畅想》,从采访到完成初稿仅用两个月时间,这种速度有点违背创作规律,可是,苏帕河20周年纪念活动临近火烧眉毛的关键时期,情急状态下的“快枪手”出枪更快了,“子弹”穿越了南高原2016年的暖冬。

    此刻,为这部作品(云南能投集团成立后的第一部报告文学)写读后感时,里程碑、根据地两个词随即飘入脑海。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的诗意念头,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苏帕河,作为一个具有20年成长史的水电企业,它已经“里程碑”式地成为集团发展的根据地,犹如当年红军创建的井冈山。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作品里也有表述和再现,这既是文学的力量,更是生命的力量。

    手捧作品,剖析其艺术特色,有以下见解与大家分享。

    以小见大,滴水可窥太阳。苏帕河流域水电开发在云南水电开发建设史上,只算得上是一个中小工程,就是在中小流域开发建设中,也仅属于后来者。因为,云南的水电开发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进入滇土的水电央企、民企,几乎包揽了云南省的大江大河及其重要支流。但作品并没有因为它小,就忽视了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是站在云南省水电开发建设的高度,寻找它的典型所在。苏帕河所在地,一直受“电”的困扰,省级大电网鞭长莫及,地方小电网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连正常的用电也成了“奢望”。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党委、政府不得不背水一战: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开发苏帕河流域。于是,用特殊手段作出特殊之举,算是“投石问路”。就当时的保山而言,这已是天大的项目。项目,却牵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让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出路,也让局外人掂量到其中的价值,为后来的省、地合建铺平了道路。一旦股份制公司成立,带给苏帕河流域开发的不只是资金、技术,而是观念的转变。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全流域开发,创造的效益、人才梯队,远高于电站建设的本身,成为云南中小水电开发的“苏帕河模式”,为催生“云南电投”、“云南能投”立下了汗马功劳。

    以深博广,亮有光泽。小题材必须有大视野,通过历史线索的纵向挖掘,尽情展现一个清晰的历史剖面,让读者看到在历史画卷的尽头,有一群有名或无名的英雄,殚精竭虑于苏帕河的开发建设。而在现实的层面,则有上自国家部委、省、地,下至基层干部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帮助,才使得这一工程在最短时间内建成投产。纵深感同时拓展了作品的广度,苏帕河流域的水电开发不仅仅是单纯的电力建设项目,而是一项社会化大工程,与生态环保、扶贫攻坚、文化教育和提升人的素质等息息相关,进而营造出一个和谐、温馨的工与农、地方与公司、企业与社会的良好生态环境,展现出一个有责任的公司应有的担当。

    以理现情,理清情浓。报告文学最难掌握的一点,就是情与理的关系。《苏帕河畅想》从谋篇布局到事件的推进,始终抓住一个着力点:即在陈述事实时,尽量讲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以理服人;在描写场景和人物时,尽量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让其在场景中鲜活生动。而在说理时,尽量少用或不用专业术语,即便是说专业时,也尽量让专业外的人员能够看懂,然后有机地将人物故事融入理中,缓和了理的生硬。一些人物故事催人泪下,作品的张力便显示出来,理与情融为一体,读来不觉得枯燥乏味。

    以实透真,形象可信。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苏帕河畅想》秉持这一原则,始终以真实为根本,努力去还原曾经的“那个”过程。档案文献中找不到的,尽量找当事人核实;一个当事人不能陈述清楚的,就找其他人求证,做到不虚构和臆断。作品中选取的人物和故事,有时被划分在不同的章节,却没有割裂感,与整部作品完整地呈现出来。掩卷而思,读者眼前自然会浮现出一连串熟悉或不熟悉的影像:公司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借调参建人员、电站普通员工、周边农民等。这些人物既不做作,也不苍白,充满了人间烟火味。

    当然,正如开篇所说,由于时间短、任务紧,若干当事人没有采访齐全,还受文献资料不足的局限,而导致最精彩生动的部分有可能缺失,不能不说是一个难以弥补的缺撼。同样,因为求快,归纳总结也似有不到位之处,但好在有了成品,有了可读文本,就能以此笔墨抛砖引玉,期待大家对作品做深度的解读和批评,仍有进一步的完善空间。(赵振王)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