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龙陵县 龙陵新闻

    “市场告诉我,今年种什么”

    2017-05-10 10:32 保山日报 雷 华

    仲春时节,龙陵县农民积极投入到春耕备耕生产中。记者欣喜地看到,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广大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增加收入为目标,主动调整种植结构,用更绿色更高效的生产,提供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农产品,成为农民的新追求。

    茶农采春茶

    调结构

    生态绿色产品受青睐

    走进龙江乡,掩映在绿水青山中的一个个小坝子,依山而造的一层层水平梯田上农民们有的在采摘烤烟,有的在堆捂圈粪,有的在茶园里采春茶。

    弄岗社区松园寨农民双恩甲和妻子正在烤烟地旁堆捂猪粪,烤烟采收结束就要种植水稻,提前备好肥料和良种。双恩甲是弄岗社区的种粮(烟)大户,一家6口人三代同堂,父母亲、夫妻俩、两个儿女分别在上中小学,有18亩水田。多年来,双恩甲一直种常规的杂交稻。今年他打算让杂交稻“退役”,让优质稻细红软“入伍”,18亩水田全部种细红软,赚他一把。

    龙江是龙陵县的“渔米之乡”。当地出产的细红软稻米,由于口感好,香味浓,一直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美中不足的是细红软平均亩产500公斤上下,而杂交稻平均亩产600公斤左右。双恩甲想通过更新品种,走一条不重产量重效益增值的路子。“虽然细红软比杂交稻每亩减产100多公斤,但细红软稻米每市斤3元,杂交稻米每市斤2.2元,每市斤相差8角线呢。”双恩甲说,只有打好市场牌,才能算好增收账。

    “这几年我家生产的杂交稻米大部分卖给酿酒作坊酿酒了,大路货卖不到好价,剔除生产成本也赚不到什么钱。种细红软稻有国有粮店以保护价包收购,攥着‘订单’种粮挺把稳的。”双恩甲的妻子接过话茬说。去年,双恩甲家种了18亩杂交稻,放养了14亩稻田鱼,水稻收完又种了10亩烤烟,经济总收入达8万多元,如果18亩水田都种细红软品种产值不但要增加,也不需要为隔年陈谷销路不畅担忧。

    社区总支书记濮玉能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社区积极引导村民面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带动产业转型升级,让村民获取更稳定的收益。全村1600余亩水田种植细红软1400余亩,放养稻田鱼1500多亩,种植烤烟1600余亩,亩均产值由过去的6000多元增加到8000余元,村民不为产品销路犯愁了。”

    育新业

    珍稀白茶铺富路

    雨后初晴,龙新乡黄草坝社区千亩连片的茶园里新芽滴翠,绿波涌动,村民李浩昌正在茶园里采摘春茶。他家有9亩茶园,其中5亩是本地的老品种茶,另外4亩是去年投产的高品质品种珍稀白茶。

    “以前种的老品种茶是大路货,每市斤鲜叶销售价1块多,还难卖,亩均产值1000多元,种茶不划算,不少村民的茶园都撂荒了。打县里从浙江引来龙头企业,引进种植珍稀白茶,成立了龙陵县金枝玉叶白茶专业合作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销售,鲜叶价直往上蹿,今年春茶鲜叶售价每市斤45至50元,而老品种茶每市斤才1块5角,我家的4亩白茶亩均年产值4500元,今年赚2万元还是有把握的。”李浩昌说。黄草坝社区有无性系茶叶1000多亩,由于品质低市场价格低迷农户疏于管理,产出效益较差。2010年,龙陵县从浙江引进一户商家注册了龙陵县松山龙魁茶业有限公司,投资66万元建成5000余平方米的厂房,由厂方无偿提供茶苗、生态肥、种植技术,产品以最低保护价的方式,种植珍稀白茶5000亩,已投产1500亩,并成立了3个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户186户,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珍稀白茶产业,生产的“松山翠芽”“松山红”“雨屏香龙”产品俏销市场。黄草坝社区种植珍稀白茶800多亩,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合作社理事长李兴明坦言:黄草坝交通便利,距县城仅15公里,每天都有公交车往返县城,域内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又是县建材工业园区,人气很旺。合作社积极探索一条茶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子,引导社员在茶园里开办了6家“农家乐”和茶园农庄,开发采茶、制茶、品茶等农事体验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每天参与农事体验活动的就达几百上千人,业主生意不错,收入多多。

    村民段明保在自家80多亩茶园上办起了“老茶农山庄”,设置了典雅的茶室、古朴的农家火塘(烤茶)、设备齐全的茶叶初制所等,游客到里面可以体验采茶、制茶、陶罐烤茶、品茶全过程,体验消费渐成产业优势。

    老产业

    人工成本上涨,种蔗大户犯难

    眼下,正是热区甘蔗砍运榨时节。举目勐糯镇万亩连片的甘蔗地农民正在砍甘蔗,蔗区公路上运甘蔗的车辆来来往往一片繁忙景象。

    年过五十的海头社区村民王碧云是种蔗大户。他从1998年开始承包土地种甘蔗,从当年的30亩增加到2004年的160亩、2008年的200多亩,此后又逐渐减少,今年减到120亩。“为啥不种那么多了?”记者问。“雇人的成本越来越高,砍蔗季节还很难雇到小工。”老王算了一笔账:以亩均产蔗5吨计算,今年每吨甘蔗收购价420元,加上糖蔗联动价返还给蔗农部分,每吨蔗价达450元,亩均产值2250元,雇小工砍一吨甘蔗160元,砍一亩甘蔗费用800元,种蔗的人工、蔗种、化肥、农药、地膜等费用亩均1200元,每亩甘蔗的生产成本达2000元。种一茬甘蔗可得三、四年,第一年的生产成本较大,以后会逐年减少,每亩甘蔗的综合纯利润在400元上下。种香料烟亩均产值4500余元,种无筋豆亩均产值1万多元,相比之下甘蔗产值最低,但甘蔗是“懒庄稼”,种一年得四年,有糖厂包收购,心里踏实。

    “你家雇了几个小工砍甘蔗?”记者问。“砍甘蔗是个重体力活,年轻人大都到省外打工了,请到的小工多数是50多岁、60多岁的妇女,男工少,要是上了70岁的,我也不敢雇,怕身体出问题。如果有砍甘蔗的机器就好了。”王碧云说。社区总支书记、主任闫增富说,雇人难的情况在当地是个普遍现象,勐糯的甘蔗、香料烟、咖啡等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较大。全社区甘蔗种植面积5400多亩,70%以上的村民种植甘蔗,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发展甘蔗产业,关键是要提高耕种的机械化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缺劳力的矛盾。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包括粮食在内的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所需机具的补贴力度。希望随着一号文件的贯彻落实,让王碧云和广大蔗农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愿望成为现实。(雷 华)

    ■记者手记

    春耕备耕生产时节,记者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民想什么,种什么,怎么种,如何卖?进行了专题采访。广大农民积极应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变局,锁定增收目标,主动出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期获取最大的产出效益。减少低端供给,拓展中高端供给,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怎样把规模效益型农业,用更绿色高效的生产,提供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同时让生产经营者获取更稳定的收益,龙陵农民已经做出了探索。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段绍飞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