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龙陵县 龙陵新闻

    龙陵先“扶志”再“扶智”推进精准扶贫

    2017-02-23 10:13 保山日报 雷 华 陈渝达

    图为驻村技术员向贫困户传授养蜂技术

    龙陵县在精准扶贫中注重先“扶志”再“扶智”,鼓励帮扶对象树立脱贫信心,拓宽帮扶对象的脱贫思路。去年,该县勐糯、碧寨2个乡镇退贫,15个村脱贫,2461户9861人摘去贫困帽。

    树立脱贫信心,干部出点子群众趟路子

    “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不能把老眼光放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记者见到勐糯镇丛岗村刺竹洼寨立卡贫困户杨朝云时,已看不到首次见到他时的漠然和疲态,眼神中多了坚定和乐观。他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他的胡蜂种蜂繁育场,不停地介绍家里的变化:生活条件改善了,经济收入增加了,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去年摘去了贫困帽,打心眼里感激驻村扶贫干部给咱鼓劲指出的致富路。

    刺竹洼地处大山深处,森林茂密,山清水秀,日照充足,适宜发展养蜂产业。立卡贫困户杨朝云虽然有脱贫的愿望,但多年来形成的“看山愁,看水愁,谈发展,皱眉头”的思维定势桎梏着手脚,不知路在何方。驻村扶贫干部给他加油鼓劲,介绍他到龙山镇河头村黄国忠胡蜂养殖基地学习养蜂技术,学成回村扶贫干部为他协调了5万元创业贷款办起了胡蜂种蜂繁育场,每巢售价200元,去年实现销售种蜂、蜂蛹收入5万多元。带动村民养殖胡蜂1500多巢,培植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去年,全县6000余名干部职工利用节假日开展入户走访慰问,帮助贫困户出点子、理思路,鼓励帮扶对象树立脱贫信心,建立起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有力纽带。

    强化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

    在腊勐镇新和村立卡贫困户苏正松的院子里,年过60的苏正松指着儿子苏家助告诉记者:“这娃遇到贵人了,去年7月北京亲人到新和与我家结穷亲,给咱家赠送了救助金及学习用品,并表态帮扶家助职中三年级到北京继续上学(大专),住宿费、生活费全免,每年补助1000元的车旅费,毕业后安排工作。今年新学年开始,家助就要到北京读大专了。”

    “你愿意到北京上学就业吗?”记者问。“愿意,我想早点就业挣钱让家里的生活好起来。我们村6个上县职中的同学约好了,明年都要到北京上职大,争取毕业后就在北京就业,北京的工资高,多挣点钱帮助父母。”苏家助说。2013年,保山市教育局与北京现代服务职教集团达成教育扶贫协议,采取“1+2”(本地读1年职中到北京上2年)、“2+1”(本地读2年职中到北京上1年)的方式,招收贫困职中生到该集团旗下的商校读大专,学杂费及回家往返的路费全免,还可以享受贫困生生活补助,毕业后学校负责提供就业岗位。截至2016年,全市已有220名贫困生到该校就读,毕业生全部就业。

    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龙陵县加大了教育扶贫力度,几年来,云天化集团累计投入帮扶资金1550万元,援建了松山希望小学和勐冒希望小学,下派支教教师10批30人次。“雨露计划”已连续资助在读贫困生9362人,救助贫困学生家庭4691户,发放补助金702.05万元。政府投入财政资金1280万元,全面加大建档立卡家庭职业教育培训力度。农发行投入扶持资金2.19亿元,启动了1所幼儿园、14所小学、5所初级中学、2所完中的“改薄”工作,通过“改薄”,使学校成为贫困地区最安全稳固和最美丽的建筑。

    乡风文明建设,探索精神扶贫新路子

    “志不立,穷根难断。”去年以来,龙陵县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着力点和突破口,在农村开展“摒弃等靠要懒,摆脱精神贫困”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整治居住环境、摒弃生活陋习、培育文明新风”专项行动,逐步探索出一条以精神扶贫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在碧寨乡澡塘移民新村,贫困户闫永贤正忙着给新盖好的一正一厢宅院打扫卫生。“您瞧,这新居既宽敞又漂亮,修了沼气池、安装了太阳能沐浴器,用上了水冲式厕所,烧饭用沼气(电),人畜分离;每天能洗上热水澡,摩托代步、手机随身挂、电视和网络进家,晚上到文化大院娱乐,这日子跟城里人差不多。”闫永贤说,居住环境的改善让自己有了奔小康的动力。去年,该县实施的54个移民集中安置点文、教、卫、网、绿化、亮化等公益设施配套建设,最大限度减少了因病致贫返贫的恶性循环,同时也极大提升了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动力。

    该县以脱贫攻坚典型事迹为主题创作了一批文艺节目,开展“脱贫攻坚·百姓舞台”文艺专场演出,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让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了解了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的方针政策,已在全县演出180余场次、观众达10万余人次,树立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在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中,该县还着重培育“孝老爱亲”“勤劳节俭”“邻里互动”3种文明新风,为精准扶贫攻坚提供了思想保障和精神力量。同时,创新扶贫参与机制,将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作为骨干志愿者,在每个自然村发展以党、团员为骨干的3至5名志愿者,开展邻里相扶、爱心帮扶、百企千户等系列扶贫志愿服务行动,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向贫困村汇聚。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姜永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