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人物风采

    “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小事”

    ——写在杨会春家庭获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殊荣后

    2016-12-27 10:17 保山日报 字相禹 马学语 杨家瑞

    12月12日,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表彰大会在京举行。来自腾冲市的杨会春家庭作为全国文明家庭代表参加了表彰大会,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杨会春家庭是我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家庭。

    而就在她的家庭荣获该殊荣之前,记者就曾为她感人的事迹采访过她,那是2015年12月13日。

    时隔一年再次见到记者的到来,杨会春的第一句话便是:受到了这么大的一项荣誉是我做梦也不敢想过的,我是一个经历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过来人,如果不是共产党,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听党的话,只有用行动来证明才能回报党的恩情啊……

    从若干荣誉证书中拿出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颁发的“全国文明家庭”荣誉证书,冬日的暖阳下,杨会春的脸上显得平静安详。与放在纸箱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各种奖状相比,这份荣誉是对她60年乐善好施的最高回报。

    家风淳朴,事迹感动周遭

    采访前,腾冲市芒棒镇宣传干事告诉记者:“你们要采访的对象家里去年才盖了新房。说实话,这是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帮助下建盖起来的。老人家一辈子乐善好施,不知内情的外人没准以为她一定很富有,可事实上,她家是这村中最困难的一户,她本人也要靠低保救济,奇怪吗?一个87岁高龄的困难低保户在60多年的时间里博施济众,爱走四方,这些背后应该与她淳朴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政府送来的5万多元补助款加上自家七拼八凑借来的钱最终让四面透风的篱笆房变成了砖木房,这小小的四合院终究像一个家了。虽然家庭困难,侍奉母亲的二儿子杨明怀从来没有对母亲的所作所为有过半分的抱怨。他对记者说:“在过去的60多年里,老人家已不知做了多少双鞋垫托人送到部队,也曾无数次的为那些比我们困难的人捐过款,这些她没求过半分回报,就因有这样一位‘博施济众,爱走四方’的母亲,我们深受感染且一直在无声的支持着她。”说完,杨明怀指着堂屋里被一张张奖状塞满的一个纸箱让记者看,记者抬眼便可看到里面有“优秀共产党员”“感恩之星”“最美母亲”“向杨善洲学习先进个人”“最美腾冲人”……这些与眼前这个一身粗布大褂、慈眉善目的老人联系到一起,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种无边的崇敬。是的,在这样一个天地悠远的山区小村,一个农村妇女并不需要用“秀”这个字眼来为自己搏取什么,她的所作所为,其实完全出自她的本真……

    儿子能够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这让杨会春很宽心,可儿媳呢?

    虽然抱有种种担忧,但老人家却自始至终没有停下过助人为乐的脚步。直至有一天,得知老太太有这种想法的儿媳笑着对她说:“妈,您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吧,行善积德这是好事,我们非但不会干涉您,只要力所能及我们还会帮助您。”

    在记者面前,老人显得安详与平和。杨会春也许不曾想像过,这样的理解和支持其实得益于自己的言传身教,如若没有这样的家庭,也就不会有后边的故事了。

    勤俭节约,只为帮助别人

    一直捐款,但捐款者生活却很艰难,如若不亲眼目睹,你也许不相信。

    张家村村民委员会的范兴纪指着新修的宅院告诉记者,此前老人一家连围墙都没有,院子和屋里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地,低矮的三间房三面砌的是土坯墙,中间用篱笆隔开,屋内没有一件象样的家具……

    “你不是也很困难吗?为什么还要出手帮助他人?”记者试着询问老人。

    “当年要不是来了解放军,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回忆起往事,老人已是泪眼婆娑。老人告诉记者,她一家早年从大理过来,父亲是个石匠,平时就靠给人打磨、凿臼养活家人。1946年,她一家来到了芒棒镇的张家村,没有落脚处,把村中的一个破庙扫一扫便住下了。此后,这破庙就成了家。三年后,父亲因病故去,全家人从此没了依靠,是母亲拉扯着他们饱一顿、饥一顿好不容易熬了过来。老人说,她清楚地记得那是1949年入秋后的一个夜晚,天上不停地下着雨,全家人又冷又饿挤在一块盼着天明。或许饿得太久了,以至后来她的眼前竟出现了幻觉,看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着白米饭,喝着热气腾腾的汤。事后有人告诉她,那是人将饿死时才会出现的幻觉。可她不觉得,因为这样的幻觉在她眼前经常出现。如若不是一年后来了解放军并进行了土地改革,让她家有了自己的土地,一家人或许还真成了饿殍……“那样的日子,真是不可以再重演了……”老人叨叨着,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继而坚定地说,是共产党让她有了做人的尊严。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既是党的人,就该记着报恩,听党的话。作为一个农村妇女,我没有其它本事,可兄弟姐妹处在困难的时候我们拉一把,这点觉悟我还是有的。

    听老人说话,你会觉得时光在倒流,抛开这一切再回望老人的一生,你又会觉得老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在情在理,你也不难理解为什么老人宁可省吃俭用也要帮助别人的原因了。

    热心公益,30年默默奉献

    因为是党员,老人年轻时经常会参加一些会议。而每次开会,她都不会忘了把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的相关情况向上级逐一反映,久而久之乡亲们都在心里感激她。30年前,她代表公社来到当时的保山地委开党代会,穿着朴素、时任地委书记的杨善洲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那次会上,杨书记说共产党员要好好为人民打算,我当时就下决心,作为一个普通党员,没什么大的本事,向杨书记学习学不来,那就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开会回来后,有一手针线绝活的她立马就想到了为驻地官兵做鞋垫。“我那时就想啊,这解放军为了保护我们每天摸爬滚打该有多辛苦。衣服脏了没人洗,袜子破了没人补。身在农村,我显然无法帮助他们,但我可为他们做鞋垫呀。如果每天能换一双干净的鞋垫,他们的脚或许会少遭一点罪……”

    从萌生想法直至后来,这一干,就干了整整30年。30年里,老人究竟为官兵们做了多少双鞋垫已经难以统计,只知道在还没有缝纫机的那个年代,做鞋垫,几乎占据了她所有的业余时间,而每次做够五十双,她都会亲自送到县妇联去,且每次送去,她都对公家人说,是一个叫陈海昭的人让她帮忙送的。

    做鞋垫要买布、买针线、打浆糊,四五十双鞋垫对于30年前的老人一家来说可是一笔不小的开销。“那时家里连吃饭都困难,只能吃一些山茅野菜,母亲用节省下来的钱,买布、买针线,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每天做到很晚才睡。”杨明怀告诉记者。为能多挣点钱买布、买针线,每年入冬,母亲都会带上耙子、弯钩、绳子,到山里去抓松毛。冬天到山里抓松毛的人很多,为能赶在大家的前面多抓一些,她都会早早起床,带上一个冷饭包、一壶水便匆匆上路了,且一去就是一整天。“我清楚地记得,有一年,母亲为抓松毛,把手都抓烂了。”杨明怀说:“松毛一大车才20块钱,可母亲一个冬天能挣1000多元。”

    农闲时节,老人还会把自己平时做下的鞋拿到集市上去卖,卖了钱再买布回来做鞋垫。一双布鞋的钱能换回两尺布,可以做好多双鞋垫。为了省钱,做鞋垫的线都是老人自己把竹麻剥了皮,再经过煮、锤、洗做成的。

    30年来,官兵换了一拨又一拨,可一包包鞋垫仍会不时通过邮局寄过来。到底是谁为大家做的鞋垫?这成了驻腾部队官兵们心中的一个谜。

    2012年7月28日,在媒体记者的帮助下,埋藏在腾冲猴桥边防检查站官兵心里近30年的谜底终于揭开了,30年如一日,给他们做鞋垫的人原来是张家村一位叫杨会春的老妈妈。

    注重家风,潜移默化做榜样

    杨明怀告诉记者,对母亲的行为他与爱人都从未说一个“不”字。为什么?因为,在他与兄弟姐妹们的眼里,母亲是这世上最最了不起的人。在父亲早逝的情况下,母亲能把他们全部拉扯大,了不得。换成是他们兄弟姐妹任何一个与母亲调换,他们未必有这个能耐。母亲也随时教导他们,只要有能力都应该尽力帮助别人,因为有比我们还困难的人……

    今年60岁的杨明怀听村里人说,1958年生活困难时,张家村绝大部分人家都在闹饥荒,当时大哥、我和大妹三个人几乎每天都吃不饱,但听到邻居家的孩子饿得哇哇直哭时,母亲竟悄悄地把家里仅有的5斤粮食送给了邻居,且送去时还不说是自己给的,是公社叫她转送的。

    在生活中,杨会春会时常教育孩子,要学会感恩、身边总会有需要帮助的人。她的长子杨明恒在母亲的感染下也热心公益事业。他放下自己在城里的工作,在农村建设过程中主动回村参与新农村建设并被群众选为新农村理事会会长,主动协助镇村干部做好村庄规划和群众工作,身先士卒,脏活苦活抢着做。由于他为人公正厚道,经常一言两语就能化解矛盾纠纷。在大家眼里,杨会春家庭虽然贫穷,但是一直都是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是一个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在儿女们看来,老人一生性情温和,即便是人民公社时期当社干部时也是那样的温良谦和。可在某些事上,却又特别的倔强,尤其是她认定要做的事,任何人也劝不了,且一定要做好,如再苦再累也不会忘了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人的潜移默化下,子女们也时常告诫自己的孩子要学会帮助、谅解别人,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奉献。

    示范带动,她是山村的好榜样

    评选才揭晓,小村就炸开锅了。

    杨会春说:真想不到,这是天大的荣誉啊!

    村民杨金才说:“在电视上看到后我们都替她高兴,这不仅仅是他们家的荣誉,也是全村乃至全镇骄傲的事情,杨会春家庭荣获全国文明家庭是实至名归。这不,茶余饭后的年轻人们都在谈论这件事。

    杨明凯接道:“我家就住在她家旁边,对她家的情况十分了解,她家虽然不富裕但多年来一家人和睦相处、团结邻里、热心公益。多年来她默默的做了许多好事,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深深受到影响,争相先向她学习,现在时常有人义务清扫巷道,家人间、邻里间也少有争吵了,她是我们的榜样。”

    张家村党支部书记番体相告诉记者,杨会春老人的事迹他是亲眼目睹的,也是令人感动的,先前在其影响下村里的人习惯了彼此帮忙、互相照应,还经常组织小学生到老人家里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用老人的故事教育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知恩、感恩、报恩。现在借着这次其获得全国文明家庭的机会,村里号召全村党员群众积极向她家学习,下一步他们将通过开展“好家风、好家训”评选活动来弘扬良好家风。

    临行前,老人把我们送到门口,再次重复能得到这样大的一个荣誉,是自己不敢想过的话,她说现在虽已87岁了,但只要有能力她还会把该做的事做下去……     (字相禹 马学语 杨家瑞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