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记忆保山

    历史档案:明代永昌府的驻军

    2016-10-28 16:45

    明朝建立以后,云南这个山高谷深的地方,还有自称为梁王的“元之遗孽把匝刺瓦尔密”的存在,让朱元璋耿耿于怀,《明太祖实录》记载了朱元璋对大臣们所说的一段话,“云南自昔为西南夷,至汉置吏,臣属中国,今元之遗孽把匝刺瓦尔密等自恃险远,桀骜梗化,遣使招谕,辄为所害,负罪隐匿,在所必讨”。在多次派使节出使云南招抚失败后,朱元璋失去耐心,下决心出兵征服。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调集了三十万大军出征云南。在平定云南后,朱元璋这才发现,长期镇守要比武力征服艰难得多,于是命傅友德率9万官军控制要害,镇守云南。这9万官军就成为云南卫、所中较早的戍守军户。明朝,设大都督府掌军籍,有五军都督府分领之。洪武十五年(1382),置云南都指挥使司,隶右军都督府,掌一方军政,威权最重。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并称三司。

    设置卫、所、千户、守御

    初设卫、所,由于兵多民少,粮饷不给,军粮之需也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洪武十九年(1386),沐英向朝廷建议:“云南土地甚广,而荒芜居多,宜置屯,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建议得到朝廷许可,洪武年间便有许多开屯戍守军士进入云南。《滇粹》所辑《云南世守黔宁王沐英传附后嗣十四世事略》记载:“沐英还滇,携江西江南人氏二百五十余万入滇,给予种子、资金,区别地亩,分别于临安、曲靖、云南、姚安、大理、鹤庆、永昌、腾冲各郡县”。是否真的有二百五十万人入滇,因历史久远已难以考证,但在云南设立的卫、所数倒是非常确定。

    《明史·兵志》记载:“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率六千五百人为卫,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百十有二人为百户所”。所设总旗二,小旗十,大小联比以成军。则小旗辖十户,总旗辖五小旗,百户辖二总旗,千户辖1000户。而卫大都辖左右中前后5000户。当时的永昌卫辖10000户,则正额当有11200人。但也不是每卫、千户所、百户屯都满额,有的多有的少,这要根据卫、所的作用大小来定。云南初立卫所时有15卫,5千户所。到洪武末设21卫5千户所,万历时仍存20卫12千户所3守御。其中保山就有永昌卫、腾越卫、镇姚守御千户所、镇安守御千户所。

    设置卫、所,意在镇戍一方。而其制,军皆有家室,世代为军,称军户。分田垦殖,各有定所。数代之后,军不堪用,渐籍为民。

    何孟春请复置永昌府疏曰:“洪武十五年(1382),指挥王真,立卫镇守。本年十月,云南指挥李观,请复立永昌府金齿卫。十七年(1384),朝庭续废南京各处军,充实军伍。二十三年(1390)十二月,指挥胡渊,奏革永昌府,改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王直金齿司新建儒学记曰:“以民少罢府,改卫为金齿军民指挥使司”。

    景泰《云南志》记载:“金齿军民使司,领千户所十,即左、右、中、前、后、中左、中右、中前、金齿、永昌也。每所领百户十,镇抚二。”与正德《云南志》所载相同。何孟春疏说:“永昌府原有民户,令入金齿永昌二千户。则永昌尽为军户,无民户也。”但正德《云南志》则说:“金齿司编户九里,应即民户,则非无民户,惟金齿司兼管军民耳”。

    《万历通志》记载:“嘉靖元年,改金齿军民使指挥使司为永昌军民府,仍置永昌卫。至是军民分治,而永昌卫如故。

    QQ图片20161028164658

    永昌卫军队情况如下:

    设指挥使二人,指挥同知五人,指挥佥事五人,经历司、经历一人,镇抚司、镇抚一人。千户所十,曰左,曰右,曰前,曰后,曰中,曰中左,曰中前,曰永昌,曰金齿,正副千户44人。百户582人,军储仓,大使一人。

    军队数量,三分马步旗军,867名,七分军屯,2281名,舍丁,756名,军余,2789名。

    军马,骑操马360匹,孳种马六匹。军器,642265件。演武场,在卫治北。”军队数量与《滇志·永昌地志》略有不同。

    《滇志·永昌地志》详细记载了永昌军队情况:永昌卫三分马步旗军1018名,七分屯军300余名,舍丁454名,军余2789名,一共是4651名;而腾越卫有三分马步旗军1125名,七分屯军1290名,舍丁1258名,军余6166名,一共8955名,超额62.3%,就是因为当时腾冲地处中缅边界,需重兵驻镇的缘故。而镇姚守御千户所马步旗军只有890名;镇安守御千户所马步旗军只有63名。卫、所驻军有明确分工,三分马步旗军的主要责任是守城,七分屯军主要负责粮食生产,也有二、八分或是四、六分的。这与一般理解为十分之三的时间用来搞军事训练,十分之七的时间用来耕种是不一样的。当然,一有战事都会根据战场需要而发兵。若以《滇志》记录下来的保山卫、所实际军屯人数为15353人,从理论上以一人一个军户,每户平均3人推算,当时因军屯移民保山的汉族人数当为40695人。

    实行军屯  屯田种粮

    设立卫、所目的是实行军屯以解决粮饷,因此全面实行军屯,“计兵授地,以地养兵,故兵足而粮不费”。

    《万历通志》记载:永昌卫屯田,职田8190.7亩。屯田63958.771亩。《隆庆州志》记载:“腾冲卫,职田者,按品分田之法也。指挥使田168亩,指挥同知田124亩,指挥佥事田115亩,正千户田76亩,卫镇抚田67亩,副千户田67亩,百户、试百户48亩,所镇抚田38亩,此职田所由起也。”又曰:“屯军以三分差操,七分耕种,人授田30亩”。此腾冲卫之制,永昌卫亦如是也。

    正德《云南志·金齿司》记载:“本司各所屯田七千(千疑百字之误)八十六顷二十四亩二分二厘,地一百四十顷二十九亩九分。”此正德时职田,屯田之数也。

    屯粮,夏税一千六百八十二石六斗七升二合二勺五抄。秋粮一万八千零七十石九斗三升三勺。城仓是曰军储,屯仓曰平义。

    天启《滇志》卷三十三记载:“洪武制,外卫军七分屯种,三分操备合七人所种之谷,养三人也。但初则一军授田二十亩,种谷三石二斗,岁征谷五十石入屯仓。每月支谷二石,岁支二十四石,为家小粮,支三石二斗为种谷,是征五十石入仓,其实在官止二十二石八斗也。后官吏为奸,屯仓既远,渐不可支。七分屯军,岁纳谷五十石,益困。每告诉,皆曰莫可改。后都指挥张麟,景泰年任,精审其弊,遂为奏改,名曰兴除。谓以家小吃谷二十四石及种谷三石二斗皆兴军,而除其岁征之谷也。然谷之纳亦多弊,遂定例以米四斗折谷一石,仅岁纳米九石一斗二升。于是军不困而官易征,迄今便之”。据此说,七分屯军2281石,所纳约二万石,与秋粮夏税之数差相符,惟非麦谷,应为纳米之数也。

    屯征,公田谷,岁征银二百九十两九分二厘,样田谷,岁征银九十七两二分,地租银一百九十一两二钱五分二厘八毫二。局科银七十三两二钱五分,黑白窑银96两。余丁差银八百一十五两一钱二分。孳牧马驹银九两。屯牛541只。马料岁征银196两。

    公田、样田、公地、公窑、马驹牛,皆卫所公用之物。岁出租息,余丁差银者,役使余丁之费。明史李遂传说:“帮丁(即余丁)者,操守卒,给一丁资往来费也”。又马料,即饲之资,伍马田所出。局料者,《隆庆志》记载:“局料,亦前伍马之田也”。凡此,则并有专田,岁出租以供用也。

    天启志还记载了镇姚所屯征馆客田是380亩。

    驻军设卫所,屯田以自给,其法至善。《明史·食货志》记载:“天下卫所州县军民,皆事垦辟。其制,移民就宽乡,或召募,划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而军屯则领之卫所。故军自有粮食,国家养兵三百万,不费公帑,不烦于民。既克云南,即留兵屯田。”洪武十九年(1386),沐英奏,上谕户部曰:“屯田之政,可以纾民力,足兵食,边方之计,莫善于此,英之谋可谓尽心矣”。于是军屯之制,行于云南。《明会典》曰:“云南诸蛮平,增置卫所,开屯戍守,悉以腴田给军,并归附之众。”于是屯政大兴。程本立黔宁昭靖王(沐英)庙碑记载:“岁较屯田所入增损,以为赏罚,计远近垦田37万亩”。《万历通志·沐英传》曰:“垦田101.2万亩”。《明史·沐英传》说:“垦田至百余万亩”。此开屯后七年间事,后来开辟当益增,云南田亩之垦殖,多得屯政之力也。

    正德《云南志》卷二记载:“云南屯田,最为重要。盖云南之民,多夷少汉,云南之地,多山少田,云南之兵,食无所仰,不耕而待哺,则输之者必怨,弃地以资人,则得之者益强,此前代之所不能又安此土也。今诸卫错布于州县,千屯罗列于原野,收入富饶,既足以纾齐民之供应,营垒连络,又足以防盗贼之出没,此云南屯田之制,所以其利最善,而视内地相倍蓰也”。卫军之制,且军且农,其利如此。因卫军而收移民开垦之效,尤有功于云南文化之发展。以永昌一境言,亦可知也。

    永昌卫、所职责

    卫军初设,意在养兵。平日镇慑一隅,以防祸乱,遇有征伐,则调赴戎机。明代西南兵事,率卫军征讨,多有功于开疆拓土,而平时防守一隅,尤为卫军之责。

    守关、守城是卫、所的主要职责。在通衢,军事险要之处设关、哨分军驻守,稽查往还。还有就是守城。故景泰《云南志》记载:“凡府州与卫所同城者,以城属于卫”。

    永昌卫所设的关、哨情况如下:

    设关的情况,正德《云南志》记载:山达关,在司城东北75里。老姚关,在司治东南140里。丁当丁山关,在博南山。上甸关,在永平县北20里。花桥关,在永平县西南40里。潞江关,在潞江东岸。清水关,在卧佛山西。浦关,在施甸长官司莽由寨。天启《滇志》记载:马面关,在府西北250里,上江外蛮云喧。山顶极高,峻岩峭壁,上有石名黄牛石,行者必祭而后行,控茶山里麻一带要害。全胜关,在姚关西南40里,当湾甸、猛波罗两路,中甃以砖,门高二丈二尺,楼高五丈八尺左右,城壁各20丈,高二丈,皆万历十五年(1587)参将邓子龙建筑。

    此外,卫军守城,故城门外还有东关、南关、北关等。

    设哨的情况,正德《云南志》记载:芹菜塘哨、羊圈哨、莽木哨、山顶哨皆金齿司。大陡坡哨、蒙能哨、虾蟆哨、大栗树哨、观音山哨、杉松哨、莽卜浪哨皆永平御。《万历通志》记载:永昌卫军哨、曰芹菜塘、曰羊圈、曰新关、曰大陡坡、曰大杉松、曰大栗树、曰观音山、曰虾蟆塘、曰丁当丁山、曰福民、曰横岭、曰高黎贡、曰分水岭、曰风洞。

    万历通志所载之哨,与正德云南志基本相同,与天启滇志记载,则互有异同。天启《滇志》所载:永昌卫军哨,有芹菜塘、羊圈、新关、虾蟆塘、丁当丁山、福民、高黎贡、横岭、风洞、分水岭,其余则为永平御军哨。

    正德《云南志》卷二曰,云南地方,夷汉杂处,盗贼出没无常,故于各道路,每十里或二三十里,各设哨戍以守之。大哨五十人,小哨三二十人,皆以指挥、千户、百户等官主之。官及各哨兵俱连家小驻扎,一年一换。亦有民哨,与军哨相兼守哨。

    天启《滇志》曰,永昌府关哨,有威夷哨,莽山哨,山顶哨,府总哨,盖民哨也。

    卫、所军户,各有固定驻守,负责地方治安之责。故道路险要之处,分兵防守,盘诘奸究,以戒不虞。久之,分防之处,田土渐辟,人户渐多,深山密林之区,亦渐繁殖,则又为守卫之功矣。

    明初卫军精武,多用征讨,后渐衰颓,不堪战阵,乃募民兵。卫所武力,虚有其名,惟视为屯民耳。清兵平滇,初仍设都司及卫,后乃渐废。

    康熙通志沿革大事考记载:“康熙五年(1666),裁永昌卫,属千总。二十六年(1687),裁云南都司,各卫所归并附近州县。二十九年(1690),卫所荒田,照民粮上中起科,听民开垦”。

    军士的来源

    关于卫、所军士的来源,《明史·兵志》里说:“其取兵,有从征,有归附,有谪发。从征者,诸将所部兵,既定其地,因以留戍;归附,则胜国及僭伪诸降卒;谪发,以罪徒隶为兵者”。兵源多样,也就说明在初始阶段,云南卫、所驻屯的士兵并非都是汉族。到了中后期,成分就更为复杂了。特别是因军士对调分发,造成军士折损,逃亡的社会问题也十分严重。还有“彼此不服水土,南方之人死于冻寒,北方之人死于瘴疠。且其卫、所去本乡或万里,或七、八千里,路远艰难,盘缠不得接济,在途逃死者多,到卫者少。长解之人,往往被累,非但获罪,亦艰难死于沟壑而不知者”。据《明英宗实录》中记载:洪武时屯守金齿的汉军二万之众,后来逃亡大半,汉军仅余三千。土军仅余六百。

    明初兴起的军屯,其盛况只维持了五六十年,宣德后军屯制度日渐破坏。但就军屯移民对于保山以至云南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有多少汉族移民于此,而是汉文化随着移民而广泛传播并产生深远影响。外省来云南屯驻的军户因交通之难,少有回到故乡的,大多在当地落地生根。即便是逃亡的士兵,为逃避抓捕,会选择偏远之地落籍,而这些士兵也将汉文化带到各处。还有就是卫、所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缺额多数由土著人补充,这些土著军士在军屯里又会学到不少的汉文化,包括农业生产技术。

    在保山卫、所镇守的士兵,以南京籍为著,《永昌府志》中说:“明初迁江南人入居此地,故其习尚与江宁相仿佛,是以俗号小南京也。”也正因为军屯移民对保山产生的深远影响,但凡保山汉族的始祖大多为军籍,南京应天府柳树湾因而是保山人自明以来说不完的话题。受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并非每个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的军籍后裔会到祖上原籍寻根问祖,却也是永远抹不去的一种祖籍情结。(责任编辑:杨永明)

    注:档案保存于保山市档案馆,摘自民国时期《保山县志稿》,王琨楼撰写的“明代保山军屯移民知多少?”。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姜永华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