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历史文化 哀牢文化

    哀牢览胜:一个边地王国曾经的背影

    2016-08-31 17:14 baoshan.cn

    “保山有座哀牢山,哀牢山上有个哀牢国,哀牢国里有个哀牢王”——这首传唱千年的“凭吊哀牢大官”的古歌彰显着那段已消逝久远的历史。而在现实中,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兴起的“农民的狂欢节——哀牢犁耙会”似乎又在找寻千百年来的那个关于哀牢古国的记忆……

    哀牢览胜:一个边地王国曾经的背影

    “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哀牢先民的创世神话是手触沉木而木化为龙……。因而,哀牢人由此融入了“山川险阻”的边地元素和“龙”的文化血脉中……

    垂钓易罗池:哀牢先民的创世神话  

    点开谷歌地图,在人类星球的东方,在亚欧大陆板块与印巴次大陆板块的剧烈碰撞和交汇处,隆起了一片险峻的高原,这里沟壑密布、山峦叠障,大山挟持着名川一路奔袭,勾勒出了“三江并流”的壮丽山川景象。

    从地图上看,大陆板块的相互倾轧和挤压,使这一带的山脉和水系形成了一只“爪”状的“上帝之手”,并由此而使中国西高东低的山形和水系发生了转向,转而变为北高南低,“横断”在祖国的西南,并有怒江水系转而流向印度洋。这片层峦叠嶂的高原大地就象一只大手“搓揉”过的白纸,在大地上形成许多山峦的“禢皱”——古代的“哀牢国”或者现代的滇西重镇“桥头堡”保山就隐匿在这群山隆起的“禢皱”中。

     

    哀牢寺下的哀牢犁耙会

    当视线越过澜沧江向西,在怒江与澜沧江之间的群山怀抱中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布满绿荫的平坝,古代的哀牢国就诞生在这一片夏季葱绿而秋节金黄的区域地带。

    横亘在保山坝广袤田野上位于隆阳区河图镇东边的山脉,因造型酷似沉睡的一代伟人毛泽东,而被当地人有创意地称为“毛公山”。而在毛公诞生之前,此山就一直矗立在大地之上,并被持久地称作“哀牢山”或“安乐山”。《华阳国志·南中志》载: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明代史家诸葛元声《滇史》截:哀牢山在司城东二十里,本名安乐,夷语讹为哀牢。

    在远古时代,整个保山坝曾是一块高原湖泊。《保山县志稿》记载:“保山平原,乃一陷落之低洼盆地,系一古海,支流所经之区,环周百余里,高处森林密布,低处沼泽湖海,河流纵横,无路可通,居民多沿四面山麓生存。”像所有人类早期的文明都滋生在河流旁一样,古哀牢国的创世神话就与这一古海有关。

    《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 :“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壹,居于牢山,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故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其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主。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着尾。”

    原本,哀牢故地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来世世相继,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然而,当历史演进至汉代,九隆传说进入史家记述之后,这一哀牢先民的创世神话却丰富了以下文化内涵:一是圣人皆无父,应天而生。生父一般为神或龙,也由此说明哀牢王权天赐神赋,不同凡响,从而为王权的统治戴上了神圣的光环。二是哀牢先民从群婚制向偶婚制完成了过渡。《吕氏春秋》说:“昔太古常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妇男女之别与上下长幼之道。”哀牢创世偶婚制的表达是这一母系氏族过渡为父系氏族的典型特征,也是进入奴隶制社会的基本征兆。三是生父似意为龙,这与中原龙神文化一脉相承,说明自古边地是中华。四是先民有文身和衣着尾的传统,展现了浓郁的边疆少数民族风情和特点。五是传承王位为幼子继承制。

    一个民族或者国属谓之“哀牢”,从现代汉语的意思上看,我们似乎无法从这贬意的表述中找到答案。然而当这个词汇融入边地,当我们听到当地长者对自己最小的儿子爱称为“阿佬”时,你对于这个以“幼子继承制”为传统的神秘王国必然充满着亲切和敬畏。

    然而,另一种文化字意上的解释却使人们萌生出更为无限的遐想:“哀”在濮族语系中的发音意为“酒”,“牢”在百越语系中的发音之意也是“酒”,两字联称即为:濮越语系中“善酒的民族”。因此,后人猜测“哀牢”即是用汉字对古代好酒的濮族和傣族的记音表达,个中深意,任人品味。

    也许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古代边地民族之于“酒”的依赖:酒之能御寒,酒之能敷养伤口,酒之能宴请宾客,酒之能祭祀出征。这一传统的民族习性直到明代时,仍有文献《滇略》记述:谚谓永昌一日废二百石酿米,亭午以后,途皆醉人。

    哀牢山山麓的岩厦台地上建有一座名为哀牢寺的建筑,古时曾称为“哀牢祠”,主要建筑特色是“寺倚层崖下,其上崖势层叠而起(《徐霞客游记》)”,大雄宝殿以水红色的岩崖为后厦,人工建筑的殿宇部分为前厦。并因此衍生出了一句本土歇后语“哀牢寺的大殿——大偏厦”。

    哀牢山北角有两处石穴,远远望去像两个药碾。两池水一冷一热,分别称作金井、玉泉,两泉深二尺二寸。金井若在整个春季都无水,则预示着这一年干旱;反之,则预示着雨多。大自然物化了的预兆凸显了这个农耕民族的“地灵”和“神谕”。《云南山川志》中载:哀牢山下有一石,状如鼻,二泉出焉,一温一凉,号为玉泉。《永昌府志》又载:永昌城东的哀牢山,山西麓下有哀牢国御花园。园中多奇花异卉,珍禽怪兽。尤以玉泉最富特色。相传昔日玉泉,白沙铺底,围以雕栏,甘洌甜美的泉水在晨曦的照耀下银光闪烁,更为神奇和难得的是,池底不时涌起水珠,满池璎珞,并有比目鱼时时巡游。

    有一赞美“哀牢归汉”的长联曾这样表述:

    比目是双鱼,犹如左兄右弟,任他波翻浪叠,总有同心归汉;

    出水分冷暖,恰似冰心热血,虽然派别支流,到底一样朝宗。

    其中美景,尽眼难收。

    可如今,因为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玉泉美景已不在,青华古海变阡陌。先人沙壹曾“捕鱼水中”的美景,也只能在太保山下的易罗池畔为我们留下了一点遗存。

    如今,坐落在城市西郊太保山下的易罗池,早已规划建设成了一个城市水景公园,每到傍晚总是赏鱼不断,游人如织。

    易罗池又名九隆池,是应九隆传说而得名。不知是大自然的巧合还是恩赐,保山城的西南一角竟会有如此清泉汩汩流出,甘洌可口,且在山之脚城之上。智慧的祖先在她的四周筑堤造坝,于是一个堰湖诞生于保山城边太保山下。易罗池的上方建有一塔,号“文笔塔”,塔的两则有联:

    高塔出世开千里慧眼阅尽神州风云;

    文笔倚天蘸一池龙涎写成华夏春秋。

    风水大师说:凡有塔之地,多为泽国,建塔则为镇蛟龙之用。由此我们可以想象,以农耕文明为特征的哀牢故国是怎样的一块泽国福地。

    如今已建成水景公园的易罗池,是保山人早晚休闲漫步的场所,人们可以在池边喝茶娱乐、赏鱼观花,而易罗池的泉水一如经年之前奔流不息,泉水穿城而过,形成了上水河和下水河,欢唱雀跃一路向东奔流,注入每一个保山人的心田,仿佛哀牢“神喻”在后人的心中流淌……

    九州之外有四极四荒,又有八纮八綎,所谓穷发之乡、不毛之地,皆边裔也。然而地处边夷的保山旧石器时代的“塘子沟文化”却大有优于中原之势……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李美兰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