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保山新闻网,您可以选择访问: 保山市 隆阳区 施甸县 腾冲市 龙陵县 昌宁县

    保山搜索

    首页 保山新闻网 新闻中心 记忆保山

    农耕档案:保山蔗糖产业发展梗概

    2016-08-30 17:25 baoshan.cn

    摘要:到1990年末,全区仍有机制红糖厂6座,即保山市蒲缥红糖厂、施甸县龙坪红糖厂、芒伞红糖厂、金刚园红糖厂、龙陵县碧寨红糖厂、昌宁县勐统红糖厂,日处理能力共550吨。

    保山地区(今保山市)是云南省主要蔗糖产区之一。民国时期,怒江流域和枯柯河流域的低热河谷产蔗区就有私人糖坊生产蔗糖,除在区内销售外,还销往邻近地区和缅甸。

    解放后,全区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蔗糖业。“六五”、“七五”期间,全区又把蔗糖生产作为一项主导产业来抓。到1990年,先后建起了大中小型糖厂共20多座,其中白糖厂15座,红糖厂7座,日处理甘蔗能力达5656吨。主要蔗糖产品有白糖、红糖,副产品有酒精、白酒。全区蔗糖产量分别为:1952年10吨,1957年1469吨,1978年23767吨,1985年78080吨,1990年94500吨。制糖工业在整个工业结构中的地位不断加强。1978年,全区制糖工业总产值为2407.9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0.11%;1985年8569万元,占32.08%;1990年10809万元,占26.88%。制糖工业企业实现利税分别为:1980年1167万元,1985年2981万元,1990年4338万元,分别占各年全区财政收入的30.69%、42.85%和31.74%。“六五”期间,全区工业生产的年均递增速度为11.7%,而同期制糖工业的递增速度则达22.3%,大大高于全区工业生产的平均递增速度。制糖企业职工达4587人,其中技术人员178人,厂固定资产原值总计17737万元,蔗糖业逐步发展成为区内仅次于粮食的第二骨干产业。1980年,全区蔗糖产量居全省第三位,1985年跃居第一位,1990年退居第二位,但经济效益仍居全省之冠,保山市(今隆阳区)则为云南省产糖量最高的县(市)。

     红糖生产

    明代,境内河谷地区开始种植甘蔗。民国时期,已有私人糖坊生产红糖、冰糖。昌宁县的枯柯、卡斯、珠山、湾甸、更戛、勐统,保山县(今隆阳区)的坝湾、上江、芒宽、敢顶、旧城、酒房、太平、姚关,龙陵县的勐糯、腊勐、木城,腾冲县的荷花、龙江等地,均有私营糖坊土法生产红糖。仅昌宁县就有私营糖坊50余座,年产红糖300多吨;保山县年产红糖700-815吨;龙陵、腾冲也生产少量红糖,4县年产红糖110-1200吨。当时,红糖采用土法生产。每年榨季一般为两个月,每盘榨需技工和小工11人,水牛3头,日产红糖约10锅,重约150公斤。出糖率仅8-9%,收回率约70%。

    怒江糖厂

    民国时期,区内甘蔗面积少,产量低,制糖捐税重,蔗糖生产未能形成规模。民国35年(1946),昌宁县每个制糖作坊日产红糖约150公斤,需缴纳捐税国币1600元,后又增至2400元,蔗农亏损极大,以致枯柯河两岸蔗农放火烧毁蔗园数十亩,给当地蔗糖生产造成严重损失。

    解放后,全区甘蔗面积不断扩大。1952年,种植甘蔗0.75万亩,产蔗2.26万吨,仍沿用土法榨糖,产红糖1000吨。1954年,保山县在潞江坝的芒龙,坝湾新建日处理甘蔗20吨的机制红糖厂2座,日榨能力40吨,其余仍沿用土法生产。1957年12月,怒江白糖厂建成投产后,坝湾红糖厂停产。1958年,全区甘蔗发展到4.01万亩,产蔗7.31万吨,除怒江白糖厂和芒龙机制红糖厂外,大量甘蔗仍沿用土法压榨,全区仍有土榨100多盘,当年产红糖2594吨。从60年代起,随着甘蔗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又先后建立了一批机制红糖厂,使出糖率比土榨高3-4%,总回收率提高约15%。1961年,保山县在老坝窝建成机制红糖厂1座,日处理甘蔗40吨。1962年,在芒宽建机制红糖厂1座,日处理甘蔗20吨;在旧城建机制红糖厂1座,日处理甘蔗40吨。同时,昌宁县也在上甸建立机制红糖厂1座,日处理甘蔗40吨。当年,全区有机制红糖厂5座,日处理甘蔗160吨,产红糖1678吨。

    1963-1974年,施甸县先后在金刚园、保场、水平、里来红、班别、芒麦等地新建机制红糖厂各1座,日处理能力为20-50吨;同时扩建了金刚园、水平两座红糖厂,日处理能力分别由20吨扩大到50吨。保山县先后新建罗明、敢顶、芒合、空广4座机制红糖厂,日处理能力为20-50吨;并进行扩建,使罗明糖厂日处理能力由20吨增至50吨,敢顶糖厂由40吨增至70吨,芒宽糖厂由20吨增至100吨。昌宁县新建湾甸农场、新光农场、下甸、卡斯和柯街5座机制红糖厂,日处理能力各为50吨。龙陵县在勐兴、碧寨、龙平新建机制红糖厂各1座,日处理能力为50吨。腾冲县在中和新建机制红糖厂1座,日处理能力50吨。至此,全区共有机制红糖厂25座,日处理能力达1250吨,一年可产红糖5490.7吨。

    1977年,昌宁县的湾甸农场和上甸、下甸3座机制红糖厂,因湾甸白糖厂建成投产而撤销。1979年,施甸县的老坝窝、旧城、里来红、班别、芒麦5座机制红糖厂,因旧城白糖厂建成而撤销;保山县的敢顶、芒宽、芒龙3座机制红糖厂,因上江白糖厂建成而停产。1980年,全区仍有机制红糖厂14座,日处理能力670吨,年产红糖6282吨。1981年,昌宁县新光农场机制红糖厂改为华侨农场红糖厂,先生产红糖,后改生产赤砂糖。1982年,保山新建蒲缥机制红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为200吨,同年,龙陵勐兴机制红糖厂因勐糯白糖厂建成而撤销。1983年,保山县罗明、空广两个机制红糖厂因罗明白糖厂建成而撤销,腾冲县中和机制红糖厂因荷花白糖厂建成而撤销。1985年,龙陵县腊勐机制红糖厂因龙塘白糖厂建成而撤销。

    从1978年起,随着机制白糖厂的建成投产,全区先后撤销、合并、停产了20座机制红糖厂。到1990年末,全区仍有机制红糖厂6座,即保山市蒲缥红糖厂、施甸县龙坪红糖厂、芒伞红糖厂、金刚园红糖厂、龙陵县碧寨红糖厂、昌宁县勐统红糖厂,日处理能力共550吨。固定资产原值总计644万元;共有职工263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7人,1990年,共生红糖2752吨,分别为1957年红糖产量1403吨的1.96倍,1970年3503吨的78.56%,1980年6282吨的43.81%,1985年7927吨的34.72%。

    白糖生产

    保山地区(今保山市)白糖生产始于50年代。1956年8月,保山专区第一座白糖厂(也是云南省第二座白糖厂)怒江白糖厂在潞江坝动工兴建,1957年6月建成,当年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350吨,总投资473.3万元。1957-1958年榨季,生产白糖1846吨,酒精15吨,此后产量不断增加,1965-1966年榨季生产白糖8336吨,白酒519吨,酒精253吨,上缴税利589万元。1965年4月动工兴建保山专区东风糖厂,1966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500吨。同时,怒江糖厂扩建为日处理甘蔗450吨。1966-1967年榨季,怒江、东风两个白糖厂共生产白糖1.17万吨,酒精450吨,白酒315.1吨。1977年,昌宁湾甸白糖厂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500吨。1977-1978年榨季,全区3座白糖厂共生产白糖1.68万吨,酒精719吨,白酒180吨,上缴税利600多万元。

    新华社报道建怒江糖厂的新闻

    1978年以后,全区蔗糖生产有了新的突破。当年怒江糖厂扩建为日处理甘蔗能力500吨。1979年,保山县上江白糖厂和施甸县旧城白糖厂相继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各500吨。1979-1980年榨季,全区已有白糖厂5座,日处理甘蔗能力达2500吨,共生产白糖2.7万吨,酒精1497.5吨,白酒1435.9吨。从1980年起,新建糖厂由国家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糖厂投产后,用利润偿还贷款。当年,昌宁县柯街糖厂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500吨。同年,新建龙陵县勐糯糖厂,次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350吨;东风糖厂经扩建后,日处理甘蔗能力达600多吨。1982年,新建保山县罗明糖厂和腾冲县荷花糖厂,1983年建成投产,日处理甘蔗能力各为500吨。同时,扩建怒江糖厂,使日处理甘蔗能力达750吨。1982-1983年榨季,全区共有白糖厂9座,日处理甘蔗能力4750吨。

    东风糖厂

    昌宁卡斯糖厂

    施甸由旺糖厂

    腾冲荷花糖厂

    1984-1985年,新建龙陵县龙塘糖厂,日处理甘蔗能力500吨;扩建昌宁县柯街糖厂和和龙陵县勐糯糖厂,使日处理甘蔗能力分别达700吨和500吨。1985年末,全区已建成10座机制白糖厂,日处理能力达5600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9891.73万元,有机械总动力2962千瓦;占地面积111.9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22.38万平方米,其中生产用房10.76万平方米,占48%。共有职工3472人,其中生产工人2336人,占职工总数的67.3%;技术人员60人,占职工总数的1.7%;管理、服务人员1076人,占职工总数的31.%。到1985年,各厂累计上缴国家税利2.17亿元,相当于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19倍。怒江、东风两个糖厂从建厂到1985年,共上缴税利1.46亿元,为两厂固定资产投资2893.83万元的5.05倍,其中怒江糖厂上缴税利为固定资产投资的5.72倍,东风糖厂上缴税利为固定资产投资的3.89倍。1986年后,又先后兴建了昌宁县卡斯、施甸县由旺、腾冲县龙江和保山市芒合等糖厂。到1990年,全区共有白糖厂14座,其中日处理甘蔗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大型白糖厂有怒江糖厂1座,日处理甘蔗能力在500-800吨的中型糖厂有保山东风、上江、罗明、芒合,施甸旧城、由旺,腾冲荷花、龙江,龙陵勐糯、龙塘,昌宁湾甸、卡斯、柯街等13座。各糖厂共有职工4322人,其中怒江糖厂有职工396人。全区历年白糖产量为:1957年66吨,1966年8053吨,1980年27132吨,1990年88688吨,分别占全区相应年份食糖产量的4.49%、56.99%、81.20%和93.85%。

    近60年来,蔗糖业一直是保山市的骨干产业之一,其对全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注:档案保存于保山市档案馆,摘自《保山地区志》,馆藏档案。

    责任编辑:钱秀英 编辑:钱秀英

    返回首页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